中國謀劃全球能源戰略新布局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7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中海油與雪佛龍爭奪石油的商戰從美國打到了澳大利亞。近日有媒體報道說,中海油在與雪佛龍的優尼科競購戰打得正酣之時,最近又與雪佛龍在澳大利亞一項價值300億澳元約合22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供應項目協議談判上展開爭斗。這給關注中國企業開展全球能源戰略布局之路并謀劃全球能源合作的人們一個新的觀察事由,也引發人們的一系列思考:中國應該有著怎樣的海外能源戰略布局?企業應該如何避免實施過程中的政治和經濟風險?能源戰略與國家外交間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專家們認為,面對目前國內嚴峻的石油供應短缺形勢,要想突破石油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參與國外油氣田開發、收購境外油氣田資產、進口國外油氣資源,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是中國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對策。但是他們提醒,在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時候國家應該注意盡量避免與周邊國家的磨擦,企業應該謹慎從事,以減少走出去的盲目性,盡可能地避免政治與經濟風險。
加快海外石油戰略布局
“從一些中國石油公司目前的國際運作人們可以看出有更多的中國公司正在海外進行油氣投資,而政府對企業尋求海外能源合作的支持也比以前增強多了。”中石油高級經濟師宮本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這種支持是有深刻現實背景的。海關總署7月10日公布的最新統計表明,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進口金額達到261億美元,預計全年將超過500億美元。資料顯示,1993-2003年10年間,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66%,而同期的石油產量年均增速僅為1.75%。200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5億~6 .1億噸,而國內供應量卻只有1.8億~2億噸,缺口達2.5億~4.3億噸。到2020年前后,中國石油進口量有可能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油品進口國。與此同時,我國原油生產成本也較高(較好的大慶油田為17-19美元/桶),無法與產油國相比:非洲、中東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歐洲8.29美元/桶,美國13.3美元/桶。
在這種形勢下,為滿足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我國在加緊國內尋找大油田的同時,已把目光投向海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經部李佐軍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利用海外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成本低廉的優點,走向國際市場,融入世界石油,實施跨國經營將是我國石油發展的主要戰略。
這種戰略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戰略。“中國石油海外戰略實際上沒有太大變化,是過去戰略的一種延續與變更。變化的方面是,在國際上更注重新的能源渠道的開拓,以期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多的主動權、話語權。”李佐軍說。
據了解,為避免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供應過分依賴,中國正積極與伊朗、蘇丹、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國發展關系,加大力度拓展能源供應渠道。中國還與加拿大就投資加拿大石油資源已基本達成總體協議。中國已將中亞—俄羅斯、中東—北非和南美確定為“十五”期間海外油氣勘探開發的三大戰略選區。在上述范圍內,將重點擴大和鞏固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伊拉克、蘇丹、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油氣勘探和開發業務,擴大占有的產量和儲量份額,建成幾個穩定的生產基地。目前,我國的境外油氣勘探開發已在蘇丹、馬六甲、南美、墨西哥灣和中亞等地區取得了控股、參股和獨立勘探開發權,控制海外份額油剩余可采儲量現超過4億噸,建成原油年生產能力1300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石油企業“走出去”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通過貿易,購買期貨和現貨;二到海外開發,獲取成品油,三是在國外建生產基地。按照這三種途徑,目前,中國的一些能源企業正在積極拓展國外市場。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石油公司更是加快了海外戰略部署。商務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為核心的中國石油企業已在世界30多個國家參與了65個油氣項目勘探和開發,累計投資70億美元,共獲份額油6000萬噸。其他中國公司也在積極地進行海外收購活動。
新戰略應注重地緣性
在實施海外石油戰略布局的過程中,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專家們建議,中國應該注意有所側重。
根據對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和待探明石油儲量的分析,未來20年世界石油資源增長主要來源于中東、俄羅斯-中亞、南美、北非等四個地區。專家們認為,這四個地區也是中國未來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潛在地區。
國際能源機構(IEA)分析,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是保證未來20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關鍵,特別是2010-2020年。
預計到2010年,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將由1997年的10.7億噸增加到16.15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2020年增至24.5億噸,占42%。從石油凈出口來看,中東仍將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預計其出口量將從1997年的8.5億噸增加到2020年的20億噸。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國洪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個人認為,海外石油拓展應把眼光重點放在中東地區,不僅因為中國企業介入具有一定優勢,更因為這個地區的項目都比較好,儲量多,開采成本低,應該有更多的接觸。只是我們國家既懂專業、又懂阿拉伯語的人才比較缺乏,應在人才培養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據了解,中石化已經成功登陸世界上最大的油氣富集區沙特阿拉伯,并在加拿大、伊朗、沙特、加蓬、哈薩克斯坦、也門及厄瓜多爾等國家參與當地的石油及天然氣項目。中石油正在執行的44個海外石油投資項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形成了北非地區、中亞地區、南美地區和亞澳地區4個海外油氣生產基地。
周宏春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亞諸國是近鄰,與我國有著傳統的友好關系。俄羅斯-中亞地區油氣資源豐富,特別是哈薩克斯坦是中國企業進入里海開發石油的必經之路,目前該地區的卡沙干油田是世界上最大并且是30年來最重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發現之一,預期可供開采的儲量最多達130億桶油當量,該國政府也有合作誠意,我們應該予以重視。
注意規避各種風險
中海油等企業對美國石油公司的收購行為,已在輿論上炒得沸沸揚揚,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專家們提醒說,由于中國公司在相關海外收購方面的財務及法律經驗有欠缺,要完成這種較大規模的收購并非易事。如果再加上政治與經濟的各種風險,中國企業的此類海外戰略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企業一定要減少盲目性,注意規避各種風險。
李佐軍認為,企業在走出去時,面臨的風險是多方面的:一是市場風險,投資及收購本身不見得就能賺錢,而且收購過程中市場波動、匯率變化等存在不確定性;二是政治風險,如美國國會對中海油的調查。政治風險有時也跟外交相關。三是因經驗不足或考慮不周而存在操作風險。
企業還必須考慮投資風險。李國洪說:“我國現在的海外石油拓展做的有些太散了,雖然這樣做是為了規避投資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是目前的現實是石油價格已經遠離了它的開采成本,遠離了成本區就沒有太多的風險。中國應建立集中的海外石油投資體系,這樣集中起來反而會得到更多的話語權。”
此外,“企業在實施海外戰略時應該注意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風土人情、派駐工作人員的安全等幾個方面”,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國際貿易處處長吳國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幾位專家都強調企業海外投資時必須注意對政治風險的防范。中科院能源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員表示,企業必須考慮到國外投資石油等“敏感”資源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外國政府對石油開發項目的干預、國有化等事情已經發生過好多起。李國洪說,石油企業在實施海外戰略時,在合理的價位區間內理性收購就可以有效地規避政治風險,過高的價格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會被指責別有政治意圖。
安全風險也是非常需要注意避免的。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我國目前的海外石油戰略存在的風險主要是能源安全問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石油能否買到,二是石油價格的波動會給我們帶來不利影響,三是能否把石油給運回來。
這位專家說:“我們現在關注的多是第一、第三個問題,擔心萬一人家不賣給我們或者通過封鎖我們得不到石油,這種擔心是不成立的。石油是一種商品,不可能說在市場上買不到商品,只要價格高,肯定會有人賣給你。即便石油買到了,運輸當然也需要擔心,因為國際上幾大運輸渠道都直接或間接地在美國控制之下。但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油價上漲和波動對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對這個問題我們考慮的比較少。”因此,“如果中國還是靠高耗能來發展經濟,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油價波動對你的沖擊會更大。中國應該在緩沖油價波動、轉變經濟結構方面多下功夫。”
能源之爭引發能源外交
目前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資源的爭奪已進入高潮階段。在中國加緊進行能源的全球戰略布局時,與周邊國家及美國等在能源方面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種競爭甚至已經影響到國家的外交政策。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的專家們認為,能源外交正在成為國家外交政策的一個新動向。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在進行自己的能源戰略布局時,比較容易產生沖突的主要有三點:一、對于全球石油資源戰略布局及石油開采區域和運輸線路等關鍵點的調整已基本完成的美國來講,雖然中國在這些關鍵點上無法與之競爭,但出于政治及其他目的,美國在能源方面對中國的遏制非常明顯。二、對于能源海外依賴度高于中國的日本來講,與中國在能源方面的爭奪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勢,從對俄羅斯石油管線的爭奪,到對東海海域天然氣勘探主權的較量,無不反映這一主題。三、對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的近鄰印度來講,對資源的需求量將會保持強勁增長,它頻頻地與俄羅斯、伊朗等產油大國簽署能源方面的合作協議,勢必會與中國產生競爭。
李佐軍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能源競爭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各國的能源需求在增長,從國際市場來看,能源供給還比較緊張。能源戰略問題關系到國家安全,各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長遠發展,為了在未來的能源格局中處于主導地位,都會采取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來加重競爭的籌碼。”
以中日能源之爭為例,2002年,日本以70億美元貸款為條件的“插足”,“攪黃”了中國所期望的“安大線”。俄羅斯遠東輸油管線成為備受矚目的“政治+能源”項目的典型。日本《東京新聞》7月5日報道稱,為了確保在俄羅斯修建西伯利亞輸油管項目中取得比中國更優先的購油權,日本政府正在考慮給俄羅斯的貸款提高到90億美元。
施展外交策略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做法。7月初,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之際,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分別簽署多項協議,涉及石油天然氣、電力以及金融等諸多領域。不僅中國這樣做,國外由國家首腦出面進行能源談判的案例也并不鮮見。
李佐軍對此評價說:“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能源外交。因為我國的能源短缺,政府目前采取多種手段開拓新的能源渠道,開展與別國的能源合作,企業也到國外去投資、采購。為了我國未來的發展,中國需要這樣的行為。” (記者 李慧蓮 見習記者 孫東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