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方向錯誤應糾正
-----------------------------------------------------------------------------------------------------------------
當前中國改革中的問題及新的改革思路
----在中改院“十一五”規劃研討會上的發言摘要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軍
2005年6月27日
一、當前改革最大的問題是經濟與政治不配套,
當前的改革為什么出現孫立平講的遲疑狀態甚至反改革狀態,關鍵是一些所謂的改革已經走向了錯誤的方向,譬如國企進行的MBO式的產權改革,過分強調了管理者的利益。種種現象表明,現在我國最大的問題在于這樣一個矛盾:即經濟上進行了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可政治上沒有進行配套改革,沒有多種權利、多種利益能夠進行公平博弈的機制和制度,也沒建立起公平表達和公正表達這樣的言論制度。資本的舞臺充分建立起來了,而勞動的舞臺完全缺失。如果是這樣,那么在一個完全是利益爭奪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就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分化和利益分配不公問題,各種社會矛盾都出現了。單純的經濟體制改革肯定最終導致不均衡發展,窮的窮,富的富,不均衡問題就產生了。沒有表達的機會,沒有博弈抗衡的力量,經濟平等如何進行下去?我認為這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源,是最根本的問題。
特別是由于政治改革落后,我國政府的官僚主義和強權主義越來越明顯。政治改革的實質是對政府的改革,是對政府的約束和限制,但是,這些年來,我國進行了農業改革、企業改革,在經濟領域里引進了市場競爭機制,在經濟領域里進行了硬約束,但對政府部門始終網開一面,這就導致政府利益越來越龐大,權力部門問題越來越值得注意。政府已經成了改革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官民之間出現了巨大的權利不平衡。
二、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
第二點,我認為我們國內的改革目前仍然思路不清楚,缺乏結合國際視角,大的外部環境搞不清楚。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世界市場,也就是說被納入了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在這個過程中,資本流向仍然呈現由落后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的特點。我們要清醒地認清當前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特征。
當前國際資本的基本流動走向還是以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為主。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國外資本大量投資中國,但這些資本來中國是攫取利潤的,是投資資本,目前我國有近60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但它們拿回的將是它的幾倍。而中國的資本也在外流,但卻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消費和移民。這么多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足100億美元,而通過各種渠道流出的資金至少在五六千億美元。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資本流動循環圖景:資本總是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這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本質性的特點。象拉美、中國都呈現這種特點,而日本、韓國在其發展過程中除外。
三、國企產權改革應放到大的國際環境中進行考慮
把大的國際資本流向的特點把握清楚了,再來看我國國企產權改革思路,如果一任自由主義的效率至上的私有化思路搞下去,最終的結局不過是中國的國有資本更多流入他國,流入私人和外人之手。這些資本是否再能為本國的人民大眾做貢獻就難說了。因此,在一個歷史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我們這種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不可動搖,更不能上當!
目前,國內一些官員和學者以為國企效率低下,就總是想對大型國企動手術,但這種目光短淺、缺乏戰略觀點的手術對我們國家帶來的危害可能要大于好處。我們必須進行權衡,國有企業不管怎么樣,肉還是爛在自己的鍋里,還不至于流向外面。(遲福林插話:現在一些國企都到海外上市了。)
所以說我們要從這個視覺來考慮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這些年國有資產被瓜分是非常嚴重的。就連被譽為為國企圈錢的資本市場,這十幾年里也成了一個私有化的大市場。我最近有一篇分析股市的文章,大家可以上網看。如果沒有這些宏觀的思考,最終吃苦就是我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國的弱勢群體,即最沒有表達能力、最沒有能夠抗衡和博弈能力的工人農民。
四、中國的工人農民需要政府扶持,政府政策需要向農工傾斜,
中國的普通勞動力已經成為國際上最廉價的打工仔。這些年來,我們的政策、體制和改革趨向,都是以最低的勞動力成本來為國際資本做貢獻,這樣一種低匯率、外商優惠、低勞動要素的政策,導致我國每年流出的上萬億人民幣的國民財富,這是中國人向外國人讓利!是我們的財富大量地外流。
中國流出的資本遠遠大于投資者帶來的資本,之所以能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國過度地壓低了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及空間成本和生態環境成本,以這個為代價在為國際資本做貢獻。因此,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工人農民需要政府扶持,政府政策需要向農工傾斜。
五、綜合核算外資投資的效益和效應
外資進入中國可以起到活躍中國經濟、促進經濟繁榮的作用,但也請注意,如果我國不能正確地計算生態環境成本、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那么,多少年之后,外商投資得不償失的后果將逐漸暴露出來。昨晚我跟石小敏聊天時說,任何一個國家的制造業都有繁榮和蕭條時期,當我國今天這一波制造業興旺之后,等20年過后,當這一行業進入降溫階段時,整個國家就會出現這種景象:剩下是大批污染的土地、水域、廢舊的工廠、遺棄的工業垃圾。處理這種工業垃圾的成本有多大?治理污染的國土的成本有多大?我們計算過沒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沒有考慮國的。
因此,如何制定“十一五”規劃,我們還要重新思考。我就說這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