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龍危機:誰的尷尬?----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哪里去了? (zt)
- 作者: 陰怪(馮.城.黑.花) [131699:2645], 01:19:44 07/13/2005:
- 論劍談棋 豪杰盡聚 - 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科龍自
顧雛軍入主以來,從來就沒有盈利過。對此,如果說顧雛軍做假尚可理解的話,
因為顧畢竟是利益中人,那么那些被社會認作應該具備公德良心的學者,特別是
那些自稱長期追蹤研究科龍的經濟學家,面對顧雛軍和科龍如此明顯的問題卻看
不出來,的確有些讓人匪夷所思。可能的解釋應該是:要么是他們能力不夠;要
么就是為了其心目中的“改革大局”,公然與資本結盟,幫著顧圓謊?
國際金融報:科龍危機:誰的尷尬?
鄧聿文
2005年07月11日
有關科龍的負面消息一個接一個,最新的是科龍電器三位獨董提出辭呈。而
隨著證監會立案調查即將結案,據悉科龍和顧雛軍“涉險過關的可能性很小”。
業界普遍認為,科龍的問題“很可能是大股東顧雛軍虛構科龍業績,以及私自挪
用科龍資金用于格林柯爾系的收購”。
今年4月,科龍電器正式公布了2004年年報。其中,高達6000多萬元的虧損引
人注目。因為這與去年前三季度還盈利2億多元的情況相差甚遠。這不能不使人聯
想到去年那場波及整個中國經濟界的“郎顧之爭”。僅僅半年時間,科龍就“原
型畢露”,危機重重,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將使誰感到尷尬?
筆者認為,第一個感到尷尬的,毫無疑問是科龍的掌門顧雛軍。顧宣稱在他
2001年入主科龍時,科龍巨虧14億多元,經過他的工作,2002年科龍扭虧為盈,
實現1億多元的凈利潤,次年更是實現2億多元的凈利潤,顧也由此贏得了“扭虧
明星”的美譽。可事情遠不是這樣。顧的“扭虧為盈”的手法,現在看來無非是
“財務游戲”而已。在去年的“郎顧之爭”中,這位“資本運作大師”口口聲聲
說他惟一不缺的就是錢,也多次表白誠實是他最看重的品質,但從目前披露的情
況來看,他既不誠實,也很缺錢,否則就不會涉嫌做假賬,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搞
收購了。
在科龍危機中,第二個感到尷尬的則是科龍所在地佛山市順德區政府。科龍
之所以從過去的輝煌跌落到如今的衰敗,很大程度上與地方政府的不當處置有關
。科龍出身于鄉鎮企業,雖然后來到香港上市,但控股權還是“集體”的,掌握
在鎮政府手中。這樣的產權結構,要做到政企分開是很難的,并由此造成經營不
善。而后政府為了甩包袱,在和顧雛軍的談判中作了較大讓步,使其能夠以較低
的成本收購了科龍。
第三個尷尬之人當屬那些為顧的收購行經辯護的經濟學家。在去年的“郎顧
之爭”中,郎咸平遭到了主流經濟學家幾乎一致的反對和抨擊。他們不僅從產權
角度呼吁要善待企業家,還為格林柯爾并購科龍的具體措施進行辯護。
最能說明主流學者們站在顧雛軍一邊的是去年10月召開的“科龍20年發展與
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研討會,來自政府、學界的重量級官員、學者15人一起為顧
雛軍正名,明確表明支持科龍的立場。在這次會議上,由某權威研究機構撰寫的
同名研究報告甚至認為,只有將科龍的產權改革歷程放到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大
視野中,才能夠領略到它的意義;并贊揚顧雛軍在經過“壓縮成本、新產品開發
”等“戰略性整頓”后,使科龍迅速走出衰退境況。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科龍自
顧雛軍入主以來,從來就沒有盈利過。對此,如果說顧雛軍做假尚可理解的話,
因為顧畢竟是利益中人,那么那些被社會認作應該具備公德良心的學者,特別是
那些自稱長期追蹤研究科龍的經濟學家,面對顧雛軍和科龍如此明顯的問題卻看
不出來,的確有些讓人匪夷所思。可能的解釋應該是:要么是他們能力不夠;要
么就是為了其心目中的“改革大局”,公然與資本結盟,幫著顧圓謊?
由此可見,科龍危機雖然不能說明現在實行的產權改革之路錯了,但確實提
醒我們要對企業改制中各種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尤其是對資本與權力、資本與
知識結盟的行為抱有高度的警惕。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7月11日 第五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