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市民應有知情權
鄭也夫
·
2005-07-06
·
來源:本站原創
鄭也夫:市民應有知情權 |
2005-07-05 鄭也夫 |
|
西直門城地鐵的知情權
生物學家說:超大型動物在身體結構上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有一付大骨架,不然那一身橫肉就無法整合在一起。我以為超大型城市一個道理,必須有大骨架,那就是地鐵。根據我手里過時的資料,紐約的地鐵430公里,倫敦420,巴黎330,莫斯科260,東京230,可見此言不虛吧。但是這番道理不大為中國的城市管理者們(或是他們的上級)接受。
幾年前,我參加過一次北京交通問題專家咨詢會。與會的副市長開門見山:為提高會議效率,關于發展地鐵和抑制私車的建議今日免談,因為超出我的職權。專家們相視愕然,繼而交頭接耳:不發展地鐵北京交通還有救?
托奧運的福,北京地鐵的較大規模的計劃終于上馬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是發自內因還是源自外因,是歷史領著走還是歷史牽著走,也不管原初認識上的分歧如何,立了項,花了錢,且是巨額投資,竭盡全力將地鐵建好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而北京過去的地鐵極不完善。與國外相比,一大差距是“鏈接”太差。所謂鏈接,既包括地鐵各條線路的鏈接,地鐵同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飛機場的鏈接,也包括地鐵車站同外面的大型商廈、公共場所的鏈接。在國外,上了地鐵后不出站就登上了遠行外地的火車,地鐵間的換線更沒有出站的。不說那些超級都市,就說小小臺北市,每個地鐵車站都會有十余個出口,分別是通往這個路口、那個路口、這個商廈(都是從地下直接進入)、那個寫字樓、酒店、長途車站,等等。地鐵中標志寫得清清楚楚,只要認識中英文就沒問題。這樣既方便了地鐵的乘客,也緩解了地面上的交通負擔和混亂。
北京的地鐵大規模上馬了。“鏈接”直接關系著乘坐它的效率。能不能搞好?難說。它的過去沒有為我們提供樂觀的根據。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也是地鐵族成員。我對自己文章的影響力抱有信心嗎?不敢。過去的經驗同樣沒有為我提供樂觀的根據。于是我想到了關于圓明園湖底地膜的爭論。我以為,要想使一個事物被管理者重視,就要引發事件,事件吸引了媒體和大眾,不管那事件本身的是非如何,它會使管理者在今后的同類事情中不再和不敢掉以輕心。
關于地鐵鏈接的最劣質的案例就是西直門城鐵與地鐵的轉乘,竟然要乘客爬上來,在路面上走幾十米,再鉆下去。如果說,這和北京的老地鐵一樣,建于1969年,我們無話可說。那時候大家要求很低,那時候交通也不擁擠,那時候更沒有國外考察這回事。現在干成這樣可不成。須知,域外竣工于90年代的地鐵沒有一個不是鏈接優良的。納稅人的錢該花的都花了,國外的城市該去的都去了,為什么而后把自己家的地鐵修建成這樣?如果說西直門地帶有特殊的難度,給大家講清楚。是不是在中國國情和西直門地情的制約下,這就是最優選擇?
我希望每一個北京地鐵的乘客和關心北京交通問題的人,響應我的呼吁,一同詢問西直門地鐵的設計者:這是怎么回事?我們有知情權。給我們一個明明白白的回答。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