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替農民說話
2005年06月20日 08:44 ● 肖靜(北京特約)
暑假即到,數百萬名中國大學生也即將從校園走向鄉村,他們跋山涉水,深入農村田間地頭,與農民同吃同住,用他們自己的眼光來觀察真實的鄉村生活,分析“三農”問題,同時,他們利用多種“管道”傳遞農民心聲。這充滿青春與活力的群體,被農民親切地稱為“代言人”。
最近幾年,中國鼓勵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鄉村搞調研。《河南日報》、《遼寧日報》、《南方日報》等地方黨報紛紛為大學生開辟專欄,一些調查報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農民解決了不少實事。
廣東《南風窗》雜志設立的“2005年大學生社會調查獎學金”,得到中國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們把目光集中到“三農”身上,寫出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
另一方面,大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涉及到較高的理論層面。北京大學“貧困農村醫療服務需求調查小組”的學生在接受《南風窗》記者訪問時說,農村合作醫療處于“青黃不接”的關鍵時期。在中國當前的醫療體制下,農村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農民如何應對這樣的缺口?這種“不滿足”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現在還沒有從微觀定量上的研究。他們需要第一手的農戶個人和家庭層次的數據,來定量估計農民的疾病負擔,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彈性的基本經濟指標,對政策性問題做出回答。
總理親筆復信贊賞學生調查報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學生李強,利用寒假回鄉調查寫的《鄉村八記》,引起中國總理的贊賞。今年4月28日,溫家寶親筆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復信,贊賞《鄉村八記》是一篇有內容有建議的農村調查。
溫家寶說,《鄉村八記》記事真切、細致、生動,讀后讓人了解到農村的一些真實情況,給人以啟示。一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此關心農村,實屬難得。
李強的《鄉村八記》,其實是當今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圖景。《人民日報》上周四發表了溫家寶的信和《鄉村八記》概述,無疑為即將走向鄉村調研的大學生鼓勁。
“過去在農村生活,也沒覺得農村生活怎么苦。在城市里呆久了,再回到農村生活,真的感覺農村的生活是苦的。”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大三的馬海對本報說,“能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什么”是他最大的心愿。
馬海今年暑假要回江西老家,這次他和同學一起在家鄉搞個實驗。他說,如果實驗成功,家鄉的農產品保鮮技術將有很大提高。他相信能成功。
中國農業大學學子日前發出倡議書,號召青年學子積極投身到西部和基層建設中去。倡議書說:“基層需要我們!農村需要我們!農大學子們,選擇去基層,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夢想;也是給基層一個機會,一個希望。用我們的激情和智慧回報社會,實現我們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青年教師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說,有許多學生在鄉下,是懷著旁觀者心態的,甚至有的學生在搞調查時有著極大的功利目的。要真正地愛農民,真心實意地為農民做事,才能有心和農民們呆在一塊,才能寫出有價值的東西,也才能準確地傳遞農民心聲。
他建議青年學生下鄉調研要形成機制。他說,每年農村向城市輸送了上百萬精英,而城市給予農村的太少了。如果青年學生都想著農村,那么,農村的景況會越來越好。原載于聯合早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