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柯嵐: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

柯嵐 · 2007-12-04 · 來源:正來學堂
收藏( 評論() 字體: / /
  • 柯 嵐: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


    ——托馬斯·潘恩《美國危機》代譯序


                    


      一


      喬治·華盛頓被第二次大陸會議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波士頓周圍云集了從各地涌來的既無給養又無組織的民兵。就像約瑟夫·多德里奇所說的,北美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當他們自愿走上戰場的時候,他們是士兵:當他們決定放下武器的時候,他們仍然是士兵”。每一個來到北美的移民都要武裝自己防御印第安人的攻擊,殖民地居民習慣于在臨近的土地上武裝自衛,而不是在一個遙遠的戰場上雇用職業軍人,這是一種獨特的美洲經驗。1這是一個分離主義和平等精神盛行的大陸,大陸會議是各殖民地松散的行政聯席會議,它的權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建立一支常備軍,需要各州的財政支持,而征稅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因為殖民地就是要反抗英國的稅收政策才決定獨立的。馬薩諸塞議會向大陸會議求援,希望供給民兵薪餉和伙食,然而卻有人刻薄地暗示,馬薩諸塞發動了戰爭,卻要鄰州來分擔費用。2



      這樣的一個國家和一支軍隊能夠打敗歐洲貴族領導的職業軍人來贏得獨立嗎?1776年8月間,威廉·豪的大軍逼近了紐約,共有3.5 萬人,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其中有兩萬余人是從德國黑森來的雇傭軍。華盛頓的軍隊只有兩萬人,都是缺少職業訓練、衣衫襤褸、裝備寒磣的志愿民兵。英軍在長島大敗美軍,黑森軍殘酷地屠殺了大批俘虜。9月間,威廉·豪從容不迫地向紐約進軍,華盛頓領著他的殘兵向北逃遁,筋疲力竭,叫苦不迭。天氣漸轉嚴寒,很多士兵軍裝破爛不堪,甚至沒有一雙能御寒的鞋子。全軍士氣跌落到了最低谷。11月,華盛頓堡(Fort Washington)陷落了,英軍的隨軍營妓在3000名美軍俘虜的行列間穿來梭去,放肆地叫囂著:“哪一個是華盛頓?哪一個是華盛頓?”華盛頓堡的陷落使得哈德遜河上的李堡(Fort Lee)也守不住了,11月20日,守軍倉皇撤出,留下了大批輜重和還冒著熱氣的早餐。一個英國軍官嘲笑美軍說:“叛亂者象受驚的野兔一樣四散逃竄,他們留下了一些劣質的豬肉,一些沾著油脂的布告,還有那個名叫‘常識’的惡棍寫下的文字,3等我們有空的時候可以讀一讀,現在我們已經攻下了華盛頓先生駐軍防守的‘不可攻破’的堡壘之一。”



      美國革命中有很多黑暗的時刻,但是1776年的12月是最黑暗的時刻。美軍倉惶撤到了新澤西和特拉華。每天都有服役期滿的士兵,帶著他們的武器和裝備回家去了。首都費城一片驚恐混亂,人行道上堆滿了家什物件,滿載輜重的馬車歪歪斜斜地擠滿了大街,很多人準備全家出逃。隨著敵軍的逼近,也有很多人改變了他們的政治立場,從支持獨立的輝格黨(Whig)搖身一變成為支持英王統治的托利黨(Tory)。大陸會議遷到了巴爾的摩(Baltimore),新聞和輿論都沉默了。也許不列顛的旗幟幾個小時之后就要在州政府的官邸上空飄揚,現在誰還敢再宣揚獨立呢?4就在這個驚恐萬狀的城市里,潘恩傾盡他全部的激情開始了《美國危機》(以下簡稱《危機》)的寫作:



    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那些歲寒不經霜的士兵(summer soldier)和只能見陽光不能見陰霾的愛國者們(sunshine patriot),在這個危機中將會動搖退縮而不敢再為國效勞了,但是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們,現在理應得到人們的愛戴和感激。暴政就像地獄一樣不易被戰勝,然而我們慰藉自己:斗爭愈是艱難,勝利就愈加榮光;獲得愈廉價的東西,我們也就愈輕視,恰恰是昂貴才賦予每一件事物以價值。上天知道怎樣給予它的造物以適當的價格,而像自由這樣一件天賜無倫的物品,倘若不能被很高地定價,那才真是離奇。帶著一支軍隊來強行實施暴政的英國已經宣稱,她有權力(不僅僅是對稅收)“在無論任何事務上都約束我們”。如果這樣被約束還不算是奴役,恐怕世界上就沒有奴役這回事情了。這樣的宣稱也是瀆神的,因為這樣毫無限制的權力只能屬于上帝。(《美國危機》第一篇)



      1776年的12月末,特拉華河岸的兩側,英軍駐扎在特倫頓城里,等候歡度圣誕節。華盛頓的部隊一星期前剛被逐出特倫頓,渡過了特拉華河,駐扎在河的對岸。華盛頓構思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12月25日黃昏時刻,華盛頓把部隊集合起來,一組一組排列在特拉華河前沿陣地,每組有一名中士和一名尉官,向集合起來的士兵大聲宣讀《危機》的第一篇。



    我要用我的熱忱向那些已經高貴地奮起反擊但還沒有決定抗爭到底的人們呼吁。我不是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呼吁,而是向所有人;不是向這個州或那個州呼吁,而是向所有的州:起來,并且來幫助我們,和我們同舟共濟。當這樣偉大的事業危在旦夕時,有過多的力量參與總比力量不足要好。讓我們告訴未來的世界:在冬天嚴寒凜冽的時刻,在只有希望和勇毅才可以脫離劫難的時刻,城市和鄉村都被一個共同的危機警醒了,并且準備迎戰和征服它。不要說數千人已經死了,要證明你們人數眾多萬萬千千;不要祈求神恩擺脫艱難日子的負擔,而是要“用你的行動見證你的信念”,那樣上帝就會保佑你。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貴賤,禍福注定都要降臨。無論遠方還是臨近,無論本土還是荒僻之地,無論富足還是窮乏貧困,所有人都會同樣受難或歡欣。現在麻木不仁的心靈都是死的,在少數人可以拯救全部人并為他們帶來幸福的時刻,那些畏懼退縮的人,后代子孫的流血會詛咒他的懦夫行徑。我愛那些面對困難微笑的人,愛那些能從危難中積聚力量、經過深思熟慮讓自己變得勇敢的人。只有渺小卑微的心靈才會退縮,但那些意志堅定的人,那些用良知指引行動的人,將會堅守自己的原則至死不渝。對我自己來說,我思維的脈絡就像一束光線那樣直接而清晰。我相信世間所有的財富并不能夠打動我去支持一場侵略戰爭,因為我認為那是謀殺。但如果一個強盜闖進了我的家,燒毀了我的財產,殺了我或是威脅要殺了我,或者殺了住在其中的人,并且“在無論任何事務上都要約束我”、讓我服從于他的專斷意志,我能坐以待斃嗎?無論做這事的人是國王還是平民百姓,無論他是否是我的同胞,無論是一個歹徒還是一支軍隊,對我來說這意味著什么?倘若我們窮根究底,會發現這些情形沒有什么分別,也沒有任何一個正當的理由可以決定,為什么有些情形我們應該施行懲罰另外一些卻要寬恕。讓他們把我稱作叛逆并且迎接我吧,我對此毫不關心。但如果我要出賣自己的靈魂,向一個神智昏聵、愚笨麻木、固執己見、卑鄙無恥和殘忍野蠻的人宣誓效忠,我會經受地獄一樣的苦難。同樣,接受一個人的恩惠,這個人會在最后的末日向將要掩埋自己的荒山野嶺哀號求助,并且拋棄了美國的孤兒寡婦和犧牲者倉皇逃離,想到這個念頭也讓我毛骨悚然。(《美國危機》第一篇)



      當讀到臨近結尾這一段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士兵們都已熱血沸騰,他們身上夏天的碎布已經化作了冬天光榮的軍衣。拿破侖曾經說,士兵是靠自己的胃來行軍的,然而1776年12月的嚴冬,北美大陸的軍隊是靠他們被重新鼓舞的靈魂來行軍的。5隨后他們井然有序地擁上集結好的船只,在漆黑的深夜渡過特拉華河,奇襲了英軍在特倫頓的營房。6特倫頓的大捷振奮了所有北美殖民地,整個費城一片歡騰,這一仗在最危急的時刻振奮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信心,而潘恩的《危機》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


      


      美國的危機仍在延續,這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斗還要延續好幾年,一個常備軍還在訓練中、內部離心離德、給養物資缺乏、在國際上孤立無援的民族,要戰勝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強大的宗主國,最需要的就是靈魂的堅毅和精神的耐力。英國派出了理查德·豪勛爵作為和平特派員,希望殖民地放棄武力抵抗,然而為時已晚。潘恩在《危機》的第二篇中毫不留情地奚落了這位特派員先生,并向他表明了殖民地抗爭到底的決心。


      


    這就是一個受難的時代,我們應該期待它的來臨。我們所要奮力爭取的東西,足以抵償可能經受的苦難。如果我們只有面包可以裹腹,只有片布可以遮身,我們不僅應該滿足,還應該感恩。這要比我們不應奢望的東西更多,也要少于上天還沒有讓我們經受的匱乏。……鹽、糖還有華麗的衣飾,怎能同“自由與安全”這無價的福祉相比?幾個月的生活不便,又怎能同世世代代朝奉進貢的奴役相比?受這種情感祝福的美國人,即便是最卑賤的仆人,比起紐約的托利黨人也是一個快樂的人。他能夠毫無抱怨地安享一小口食物,當他這樣做了,他就能大口呼吸健康的空氣而甘之如飴。他能夠牽著孩子的手并且祝福他(她),而不會感到虧于父親職責的清醒的恥辱。(《美國危機》第二篇)



      托利黨人為了打擊殖民地的士氣,四處造謠誹謗,說《危機》的作者“常識”是一個用錢買來的文痞,是英國人的叛徒。潘恩用慷慨磊落的氣度向理查德·豪回應了這個謠言:


      


    如果有什么理由讓我過于熱情地表達自己,那就是出于我一貫抱持的對殘酷的人和殘暴行為堅定不移的憎恨。同樣,我也有一種對君主制的厭惡,因為它過于貶低人類的尊嚴。但是直到最近為止,我從來沒有用自己的觀點煩擾過別人,也沒有在英格蘭發表過一個字。我所寫的是純粹的天性,我的筆和我的靈魂相伴同行。我的作品我總是送給人,只為自己保留印刷和紙張的花費,有的時候甚至連這些都不要。我從來沒有追名逐利,對那些了解我的人來說,我生活的方式是對我所說的證明。(《美國危機》第二篇)



      這個來自英國小城的卑微無名的人,這個37歲以前沒有發表過任何文字、沒有受過系統教育、靠自學開始寫作的人,卻成了美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政治煽動家。1776年1月出版的《常識》,由于喚醒了北美的獨立意識而廣受贊譽,當年平裝本就賣了15萬冊,在當時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在此之后,潘恩的戰時系列政論《危機》,又成了獨立戰爭中最鼓舞人心的政論作品。《危機》成了獨立戰爭的歷史見證,記錄了其中每一個生死關頭。它們被印在各種可能找到的紙質材料上,灰色的、棕色的、黃色的,像報紙一樣分發到四面八方。美軍把它們同軍事命令捆扎到一起,作為軍事計劃下發給下級。它們被成箱成箱地散發到整個北美大陸,作為戰斗口號鼓舞每一個美國人。它們隨著美國的外交使節走遍歐洲宮廷,經常成為官方通信中的主要話題。“您讀過最近一篇《危機》嗎?”“今天常識先生是怎么想的?”在戰士和農夫們當中,在英美兩國的指揮官們當中,甚至在歐洲各國的宮廷要人們當中,這樣的對話不斷重復回響。在某種意義上,潘恩已經成了美國革命可信的代言人,他的13篇《危機》則成了代表獨立戰爭的正義的聲音。7


      


      二


      


      二百多年過去了,"summer solider"和 "sunshine patriot" 已經成為美國政治話語中耳熟能詳的隱喻,成了懦夫和膽小鬼的代名詞。1955年,約翰·馬歇爾法官的200周年誕辰之際,獻給這位與潘恩同時代的偉大法官的致辭首先就提到,他曾經在獨立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陪伴華盛頓將軍在福吉谷(Valley Forge)艱苦奮戰,他不是一個“summer solider”。2005年12月,在遞交給布什總統請求對恐怖主義采取強硬政策的請愿書中,請愿者首先就指出,“你不是一個sunshine patriot,也不是一個summer solider。”


      


    誰能否認潘恩文體的魅力呢?他是一個高超的格言作家,也是一個犀利無比的諷刺能手,他的文字很少深奧的詞匯,也極富鏗鏘有力的節奏。“現代政治抨擊和諷刺藝術在潘恩手中運用得爐火純青,它的悠久歷史可以回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共和國(笛福和斯威夫特對潘恩文體的影響則更為明顯)。……潘恩的短小精煉的格言仍然具有無法抵擋的魅力,‘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政府就像衣服一樣,是喪失純真的標志’,‘他憐惜鳥羽,但卻忘卻了鳥兒已經奄奄一息’(嘲諷伯克對法國貴族制度的辯解),這些格言代表了一種政治言說的新式平民文體,不管什么人都能理解它的含義,它的修辭的力量是同它詞匯的豐富程度成反比的。就像潘恩自己所說的,他錘煉了他的文體,使得他的華而不實的論敵的冗贅廢話相形見絀。(潘恩評價伯克說:他的所有辯辭和論證盡管說得天花亂墜,卻顯得多么地軟弱無力。)潘恩的語言運用簡單樸素的隱喻和清晰明了的邏輯,揭示出政治當中的神秘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即便是一個沒有文化的通情達理的人也可以理解政治事務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行動。就這樣,潘恩開放了政治宣傳的渠道”。8



      作為一個面向平民的作家,美國人更習慣于親切地稱呼他為“湯姆·潘恩”。潘恩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他人生最初的37年是藉藉無名的,出身卑微,在英國的小城市做過胸衣制作工人、水手、小店店主和稅吏。1774年當他移居美國時,借助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一封措辭得體的介紹信幫助,他來到了費城,他被費城的平民酒吧和辯論俱樂部所吸引,他的觀念和語言是在這個世界里慢慢塑造成形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他的文體中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熱情,這大概是一種天賦的樂觀向上的氣質。英國是一個貴族制度歷史悠久的國家,而潘恩這個英國的平民,對君主制和貴族制的荒謬可笑諷刺得入木三分。他盡情地奚落這些在英國高高在上的貴族老爺們,對那位作為和平特派員的理查德·豪勛爵極盡揶揄:


      


    您的主子已經下令了,而您也沒有幸存多少高貴天性來讓自己違抗這個命令。毫無疑問,對君主制的熱愛必然會讓一些東西奇異地退化下去,它會侵蝕一個人的天性讓他變得忘恩負義,讓他以舔舐國王踐踏過的塵土為榮。過一些年,如果您能再活那么長的話,您會被授予“一個老人”的頭銜,那時您只要沉思幾個小時就會發現,沃爾西(Wolsey)令人絕望的懺悔是何等地貼切:“如果過去我服侍我的上帝能像服侍我的君王那樣忠信,他就不會在我晚年棄我而去。”……當我把所有應該被考慮的因素放到一起來考慮,我要對您征服美國的念頭一笑置之。因為您生在一個撮爾小國,軍隊幾天之內就可以全部演練,一小隊士兵就可以把一群人擊潰,您就以為在這里也是這樣。顯而易見,您帶來了生而養成的所有狹隘觀念,而且臆想以國王之名發布一個公告是在做了不得的事情。但是英國人總是為了求知出外旅行,我希望大人您會回去,如果您到了還是回去了,您會比來的時候聰明很多。(《美國危機》第二篇)



    一個出身卑微、身操賤役、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看到廣闊的世界在眼前徐徐展開的人,他對貴族制的輕蔑是發自內心的,這種輕蔑來自于對世界進步和平等的樂觀信仰,而不是發自一種欲做奴隸而不得的奴性的怨恨。潘恩很清楚地知道,那些依靠高貴出身爬到顯要位置的人們,他們的愚蠢卑劣會比身份平常的人更勝一籌。對理查德·豪勛爵的兄弟,那個帶領大軍來侵犯北美的威廉·豪將軍,潘恩刻骨的諷刺更是犀利無比。在《危機》的第五篇,潘恩回顧了豪氏三兄弟的長兄,那個曾經對北美殖民地友好而英勇捐軀的喬治·豪,然后就用頑劣的筆調來設想威廉·豪的葬禮。



    鑒于上一場戰爭中這個國家已經授予您兄長的榮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樹立了一座莊嚴的紀念碑),那她也應該授予您某種不同尋常的榮譽才能與之相稱。您當然應該受到美國的關注,也應該在她所列的了不得的人物目錄中得到顯著的一席之地。如果這個世界莊重地遺忘了您,把您作為一個衣飾華麗的無名者送進墳墓,而不告訴未來的旁觀者這是為什么,那該多么地可惜。……威廉閣下毫無疑問也應當得到一座紀念碑,但是這座紀念碑應當是什么種類的、刻上什么銘文、怎樣放置或怎樣裝飾,在最深刻的歷史反思的意義上,這都會是一個讓圣詹姆士宮(St. James's)所有紋章官們感到困擾的問題。閣下,確定您真實的品性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損失。但是怎樣讓您的聲名永垂不朽,并且完好無損地保存它,以免它因時過境遷或者錯誤認知而被毀壞,這還真讓我們有些為難。……死者所得的普通榮譽,顯然還不夠體面莊嚴,能用來在幽冥共和國里陪伴像您這樣的人物。……閣下,但是我們該怎么處置您呢?雕像的創意已經不可行了,威廉閣下也還沒有得到一座紀念碑。美國迫切地想授予您葬禮的榮耀,并且希望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能將您同上一場戰爭中陣亡的英雄區分開來。埃及人防止尸體腐爛的方法還不為現在的人們所知,而且象形文字的壯觀要比破譯它的學科更為耐久。……威廉爵士受惠于他的命運,還沒有被非常精致的觀念所壓抑,他沒有被沒藥、蘆薈和肉桂包裹和處理的野心。代價不那么昂貴的尸體氣味對他來說就足夠了,而幸運的是,美國純樸的天才們已經發明了保存尸體的技術,可以用比古代儉省得多的成本裝飾它們。閣下,在您體內填上粗陋的柏油,您就可以像法老一樣安睡,而且用一種羽毛組成的象形文字,您的貴體就可以同埃及所有木乃伊的華麗服飾爭鋒。(《美國危機》第五篇)



    一個懷著狹隘民族主義情結的人,很難理解潘恩身上那種世界主義式的革命激情。作為一個觀察力超強、極富熱情敏感氣質的人,潘恩對英國人的國民性和英國社會的弊病有著洞若觀火一樣的清醒,當他來到美國,當他對殖民地的獨立產生強烈的同情,他就摒棄了狹隘的祖國情結,對英國的帝國主義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


      


        如果曾經有一個國家被造出來,她愚蠢盲目地追逐自己的利益并決意走向自我毀滅,那就是英國。國家罪惡這種東西真的存在,雖然對個人的懲罰可以保留到另一個世界,對國家的懲罰卻只能在現世施行。……像亞歷山大一樣,她把戰爭當作消遣,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搞得民不聊生。印度的血債還沒有償還,非洲的苦難也還沒有得到報應,最近她又擴大了她國家暴行的范圍,慘無人道地屠殺圣文森特島(St. Vincent)的加勒比人,并用劍逼迫溫順的祈禱者們回答“和平、自由與安全”。這些都是嚴重的罪行,無論哪一個愚蠢的暴君、哪一個墮落的法庭、哪一個盛行交易的立法機構還是哪一個盲目淺見的人,都可以想到國家負欠天堂的債務遲早要被算清。所有的國家遲早都要被召去清點自己的負欠,最驕橫的帝國如果打破了平衡就會隕陷。就像一個悔罪者一樣,英國該到倒霉的日子了,這一天來得越早就越好。因為我不斷地這樣盼望,我希望這一天來臨,但我仍然希望這個報應來得盡可能輕一些。(《美國危機》第二篇)



      對他的英國同胞,他一直都在用人道主義的感情向他們呼吁,不要被英王專制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所蒙騙,向他們說明美國獨立既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英國人民的利益,而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爭,不僅是北美殖民地的災難,也會把英國拖進民窮財盡的泥潭。他呼吁他們正視美國人民因此遭受的災難,也提醒他們戰爭已經給他們帶來何等沉重的財政負擔。


      


    到現在為止,你們已經為戰爭搭上了費用,但還沒有遭遇任何戰亂。你們的失望沒有伴隨直接的苦難,你們的損失也只是以情報的形式傳到你們那里。就像隔岸觀火,你們甚至聽不到哭喊,感覺不到危險,也看不到混亂。對你們來說,除了北美的稅收在供養你們之外,所有的東西都是與己無關的。午夜被警報驚醒,全副武裝的敵人就在街上,你們沒有這樣的體驗。一家人流離轉徙的悲慘場景,還有那些不斷襲來的無數次不得安寧的煩惱、疼痛中的哀傷,這些你們也都一無所知。看見婦孺在凜冽的嚴冬流浪,設備完善的住宅只剩下斷壁殘垣,他們在每一個柵欄和茅屋尋找棲身之地,你們對這些事也毫無概念。站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貨物被砍成劈柴作燃料,看著自己的床被鋸成碎片用來給強盜搶劫的戰利品打包裹,你們對此也沒有體驗。別人的苦難,就像暴風雨的夜晚,偶然閃進你們安居無虞的歡樂之中。你們甚至欣賞風暴的來臨,思忖人和人的不同境遇,那些把哀慟帶入千萬人心胸的境遇,只不過讓你們洋洋得意,陷入一種寧靜的傲慢。然而同大規模流血和屠殺比起來,同戰地醫院的悲慘景象和一座熊熊燃燒的城市比起來,這些還只是戰爭中較輕的苦難。(《美國危機》第八篇)



      在戰爭行將結束之時,潘恩滿懷熱情地預見了美國未來的繁榮和強大,他對這場偉大的革命充滿了感恩的激情,因為恰恰是美國革命激發了潛藏在他身上的天分,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和思想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偉大的人們往往都是時勢造就的,他們身上本有的天分是自然的禮物,自然鐘情于他們,選擇他們作了這個禮物的載體,一俟風云激變,偉人的天分就要在那一刻成就際遇。如果潘恩不是來到美國,他可能會在英國的小城街巷終老無名,是美國的危機激發了他的潛能,他是這個危機天賜的記錄者,他的文字是這個時代最振奮人心的革命話語。他的世界主義精神超越了他的時代,也難以見容于囿于狹隘民族意識的各國政客。他的文字和思想沒有為他帶來財產和優榮禮遇,晚年,他在紐約附近格林威治的小村貧病交加而死。1819年,曾經一度是潘恩最激烈的反對者之一而后來轉向激進主義的英國政論家威廉·科貝特(William Cobbett)計劃將潘恩的遺骨挖出來并運回英國重新安葬,在路上的某個地方,遺骨失蹤了,它們再也沒被找到。“所以潘恩沒有在任何地方安息,換種好的說法,潘恩是無處不在的”。9


      


      三


      


      每一場革命都是一場內戰,在緊要的關頭,各種混雜不清的立場會被化約為兩種力量的勢不兩立的斗爭,必須就某個關鍵問題做出明確的表態,支持或是反對,不容其間有中間地帶。法國革命的暴烈和英國憲政的自然生長,一度成為革命學術話語中最熱門的話題,美國革命中的類似問題卻似乎沒有引發人們特別的興趣,因為美國革命是一場特殊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是締造一個全新的國家,而不是在一個既存的國家中新舊兩種力量的交戰。


      


      潘恩是美國的命名人,在《危機》的第二篇中,他首次使用了“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這個名稱,“在這個世界上或在歷史長河中,‘美利堅合眾國’會像‘大不列顛王國’一樣盛大壯觀地回響。”《危機》不僅記錄了美英兩國對陣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也記錄了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的內戰。


      


      “托利”這個名字,最早是在英國光榮革命(1688)期間用來指稱支持詹姆士二世的人。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托利黨被用來指反對美國獨立的親英分子,他們愿意繼續忠于英國國王、議會和內閣,通常也被稱作效忠派(Loyalist),他們不承認《獨立宣言》中對英國統治的棄絕。“每一個殖民地和每一種行業都有許多效忠派……美國革命是一場內戰,但并不是階級戰爭;不論托利黨人還是輝格黨人,都可以在一切階級中找到支持者”。10有很多大家族,內部分裂成兩派,父子反目,兄弟鬩墻。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私生子威廉·富蘭克林,就是獨立戰爭中最著名的效忠派之一,后來做了英國王室在新澤西的最后一任總督。“康迪涅格有個托利黨人抱怨說:‘鄰居反對鄰居,老子反對兒子,兒子反對老子,誰要是不肯把自己的劍捅進親兄弟的心窩,他就會被稱為大壞蛋’”。11根據估算,1775-1783年,美國托利黨的人數大概占總人數的13%-30%之間(1775年殖民地的自由人和奴隸總人口大約有250萬人),亨利·亞當斯認為在獨立戰爭期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獨立。在整個獨立戰爭期間,很多托利黨人拿起了武器幫助英軍作戰。戰爭中大約有4萬名托利黨人被各殖民地革命政府流放,到戰爭結束時,有8萬到10萬名托利黨人離開了美國,12其中大部分人移居到加拿大,有加拿大史學家甚至認為,美國的托利黨人是加拿大人的祖先。就托利黨人在獨立戰爭期間分布的廣泛性和所起的作用而言,美國獨立并不是整個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是一部分殖民地居民的獨立,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內戰。


      


      潘恩在《危機》的開篇就對托利黨人做了毫不留情的譴責,他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這場戰爭中更可怕的敵人不是來自英國,而是來自殖民地內部。他提議大陸會議對托利黨人進行毫不留情的打擊:


      


        我把豪視作托利黨人最大的敵人,他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戰爭,倘若不是拜豪所賜和部分拜他們自己所賜,這場戰爭托利黨人本來是可以置身事外的。如果豪現在被驅逐出去了,我以一個基督徒的所有虔誠,希望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名字再也不要被提及;但如果托利黨人慫恿豪來侵犯我們,或者在他來犯之后提供協助,那我真誠地希望明年我們的軍隊能把他們從這塊大陸驅趕出去,并且希望大陸會議沒收他們的財產,用來救濟那些行為端正無辜遭受戰亂的人。……如果沒收叛亂分子的財產,美國就可以堅持兩年的戰爭,并且因為叛亂分子的被清除而獲得安樂。不要把這說成是報復,不如說成是一個受難民族的適度義憤,這個民族飽得天賜之福但還無所希求,就傾其所有投入到一個前途未卜的事件中了。面對在劫難逃的艱難困苦,試圖反駁是愚蠢荒唐的。雄辯可以振聾發聵,悲傷的言辭可以博取同情的眼淚,但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打動滿懷偏見的鐵石心腸。(《美國危機》第一篇)



     《危機》第三篇專門論述了對托利黨人的甄別方法,并建議各州堅決貫徹執行。潘恩認為在這種戰爭中不能允許中間立場的存在。


     


        用一個陳詞濫調來說,一個人必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輝格黨人或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托利黨人。……政治原則必須貫徹到所有事務上,要么站在這邊,要么站在那邊。他不能在這個階段是一個輝格黨人,另一個階段卻是托利黨人。……這場爭端中的任何階段都沒有任何中立立場存在的可能。在所有的問題上,我們或英國要么絕對正確要么絕對錯誤。……有一塊考驗人們的試金石:在宗教和政治信條所允許的范圍內,如果一個人不能用他支持任何其他國家政府(在這個國家他被視作臣民)同樣的程度,來支持美國各州的獨立,根據美國話中詞語的意義,他就是一個托利黨人。而從他盡力將托利主義訴諸實施的那一刻,他就變成了一個叛徒。他是否是前者(托利黨人)只要一個普通的測試就能見分曉,是否是后者(叛徒)則已經由法律作了規定。(《美國危機》第三篇)


      


      獨立戰爭開始以后,大部分州議會都通過了測試法律,要求居民做出各種形式的宣誓,表示是否支持《獨立宣言》及是否忠于英國王室,很多州還任命了特別的愛國者組織對被懷疑忠于英國王室的人進行考察,有很多人因此被捕、監禁。一些頑固的效忠派被涂上柏油、插上羽毛,游街示眾。還有一些人被流放,成為流亡效忠派。英軍占領紐約后,大批流亡托利黨人涌入紐約避難,紐約一時成為托利黨人的政治中心。


      


      然而確實是有中間立場存在的,費城是公誼會(Quaker, 又譯為教友派和貴格會)信徒聚居的地方,潘恩的父親也是公誼會信徒,他自己就是受公誼會教義的熏陶而長大的。公誼會主張和平、寬容,反對戰爭,拒絕參與戰爭,包括納稅支持戰爭。他們對印第安人友好,反對殖民地的奴隸制,以其人道主義活動著稱。獨立戰爭爆發以后,費城的公誼會信徒一方面基于絕對和平的宗教信仰,一方面也因為同英國有著緊密的宗教和商業聯系,一直反對用武力方式獲得獨立,而希望用和平斗爭的方式讓英國讓步,這引起了公眾對公誼會信徒的反感。獨立戰爭爆發以后,費城的公誼會領袖小伊斯雷爾·彭伯頓(Israel Pemberton , 1684-1754)領導費城公誼會信徒反對武裝獨立,要求信徒不要參加與革命有關的任何組織和活動,也不要加入民兵組織。潘恩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他單純的理想主義,就像他作為一個英國人卻鼓吹美國獨立一樣,作為一個公誼會信徒的兒子,他毫不留情地譴責公誼會信徒已經成為托利黨人的“四分之三血親”,并要求革命政府對他們采取堅決措施,因為他認為,公誼會信徒的絕對和平教義已經有要助紂為虐的傾向。他用非常辛辣的筆調諷刺了他往昔奉為友好的公誼會眾:


      


        假使公誼會過去能夠意識到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本分,他們在這場爭端中原可以令人艷羨地無憂無慮,也沒有人會煩擾他們。這些人們的慣用詞語就是,“我們的原則是和平”。如果這句話可以回答的話,那就是“你們的行為適得其反”,因為從來沒有什么人的行為要比目前的公誼會族類更加臭名昭著地違背自己的原則。他們已經狡詐地把自己變成了同他們過去所是的大相徑庭的一種人,而且仍然有說辭來相互勸說確信自己并沒有改變。他們就像老處女一樣,看不到自己身體已經發生的嚴重畸形,只是愉快地把皺紋誤當作酒窩,認為自己仍然很可愛,而對那個不愛慕他們的遲鈍的世界感到驚奇。(《美國危機》第二篇)


      


      1777年秋天在英軍逼近費城之際,美軍發現了一份署名約翰·彭伯頓的文件,內容是出自公誼會信徒一次見證會的宣言,其中向英方透露了軍事信息,煽動英軍占領費城。這份文件造成了群眾對公誼會信徒的強烈譴責,潘恩也堅決主張對公誼會信徒進行打擊。9月,賓夕法尼亞政府為防止保持中立立場的公誼會信徒變成英王的效忠派,將費城重要的公誼會領袖一起流放到弗吉尼亞州,有兩名流放者在流放地死亡,英軍撤出費城以后,其余的人被釋放回費城。但后來并沒有發現證據證明這份文件是出自公誼會信徒之手,很可能是一份偽造的文件。


      


      對公誼會信徒的過激措施顯然挫傷了一部分持中間立場的人,也導致越來越多本來還在徘徊不定的人倒向英國一邊。印第安人在這場戰爭中為英國提供了大量支持,他們痛恨殖民地侵占了天賜予他們的牧地。很多黑人由于反對殖民地的奴隸政策,也幫助英軍作戰。英軍初到美國時,在很多地方釋放了黑人奴隸,他們意識到這是一支應該大加利用的力量。


      


      一直到戰爭后期,英國人才意識到,只有美國人最善于對付美國人,如果從一開始他們就能意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效忠派和其他的力量,也許他們就不會喪失北美殖民地。各地的流亡效忠派成立了各種武裝組織,同大陸軍和愛國民兵對抗。由于被殖民地政府剝奪了地位和財產,他們比英軍更加仇恨獨立,而部分愛國者由于得到了被殖民地政府沒收的效忠派財產,就更成為個人仇恨的對象。到了戰爭后期,效忠派同愛國軍民的沖突愈演愈烈,在局部地區出現了泛濫的私刑和仇殺。1782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Yorktown)大捷,戰爭行將結束,在效忠派武裝組織最為活躍的新澤西地區,發生了震驚國際的阿希爾-哈迪-利平科特事件(Asgill-Huddy-Lippincott Affair),13效忠派與愛國民兵之間的仇殺已經演變到白熱化的程度,以至于華盛頓不得不采用同態復仇的軍事懲罰來遏止仇殺的繼續。英軍的善后總司令蓋伊·卡勒頓爵士(Guy Carleton, 1st Baron Dorchester, 1724-1808)開始將大批忠于英王的效忠派送往加拿大避難。一直到戰后《巴黎和約》的簽訂,如何補償被沒收的效忠派財產,仍是英美爭端解決的主要議題,美國政府承諾要向各州建議,廢除沒收效忠派財產的法令,不再對效忠派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并歸還已被沒收的效忠派財產,但歸還財產的承諾后來并沒有兌現。


      


      潘恩的“美國危機”是具有雙重意義的,這不僅是一場兩個民族對峙的危機,也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政治社會危機,其中折射出的財政、宗教、民族問題,在獨立戰爭期間被政治正確的獨斷立場掩蓋了,戰爭結束之后就開始以各種方式呈現,并且長期存在,導致一次又一次的憲政危機。潘恩是一個堅決的廢奴主義者、信仰自由的擁護者和一個擁護廣泛公民權的共和主義者,盡管他在《危機》中表現出了一種單純的革命政治正確論,但對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他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或許因為思想的過于激進,潘恩一度在美國歷史上被遺忘了。保守派的美國人,如果他們還能回憶起潘恩的話,都是心懷怵惕的,他們念念不忘西奧多·羅斯福對他的評價:一個“矮小粗鄙的無神論者”。然而藝術家還會用獨特的形式來紀念這位懷有世界主義精神的革命教父,1960年代晚期,搖滾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創作了他最著名的抗議民謠《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作為對潘恩的紀念。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你才能稱他為男子漢?


      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海面,她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彈要掠過天空多少回,它們才被永遠禁用?


      那個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他才能看見天空?


      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朵,他才能聽見民眾的呼喊?


      要犧牲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


      那個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一座山要聳立多少年,才會被沖刷入海?


      那些人們要生活多少年, 才會被給予自由?


      一個人能轉過頭去多少回,假裝他什麼也沒看見?


      那個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時至今日,美國社會的民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在繼續上演新的美國危機,而潘恩這個一度被遺忘的激進政治思想家,開始被以新的形式闡釋。14 2003年,在紀念馬布里訴麥迪遜案200周年之際,喬治城大學的羅賓·韋斯特(Robin West)教授在題為《潘恩的憲法》(Tom Paine’s Constitution)的長文中總結了潘恩的政治智慧,重提潘恩的理論在今日仍然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要想回歸潘恩的那種遠見卓識,我們只有在觀念上重新將憲法視作是一部‘為統治者而設置的法律’——而非一部‘為法院所設之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他所鐘愛的‘人之權利’賦予立法性的內容。最后,惟有按他所期盼的那種廣闊而博大的路徑,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這些權利,包括對那些受到不公正損害的人予以補償的權利——這是進入財產私有制社會之后必然會出現的狀況”。15


      


      美國的危機仍在延續,而潘恩會在死后200年再度得到哀榮。


      


                        譯者謹識


                       2006年12月20日



    1 參見[美]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的經歷》,時殷弘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475頁。


    2 參見[美]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第一卷),許亞芬譯,馬清槐校,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38頁。


    3 潘恩的十三篇《美國危機》都是以“常識”署名的,當時潘恩和駐守李堡的美軍在一起。


    4 See Frank Smith, Thomas Paine: Liberator, New York: 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 1938, pp.36-38.


    5 See Frank Smith,supra note 4, p. 39.


    6 參見[美]利奧·顧爾柯《潘恩:自由的使者》,彭金瑞譯,南木校,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8-9頁。


    7 See Frank Smith,supra note 4, p. 42.


    8 Sean Wilentz, The air around Tom Paine, in New Republic, 4/24/1995,Vol. 212.


    9 Sean Wilentz, supra note 8.


    10 [美]莫里森、康馬杰、洛伊希滕堡:《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南開大學歷史系美國史研究室譯,紀琨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227頁。


    11 同上,第228頁。


    12 See David G. Moore, Loyalist,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1985.


    13 參見潘恩:“危機外一篇-致蓋伊·卡勒頓爵士”正文及譯者注。Also see Richard L. Blanco, Asgill-Huddy-Lippincott Affair (March-October 1782),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1985.


    14 本書所收的幾篇附錄,均是近年來美國政治學、史學和法學界對潘恩思想闡釋的最新成果。


    15 Robin West, Tom Paine’s Constitution, 89 Va. L. Rev., 1460.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10.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日韩A级亚洲A级欧美A级 | 色道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 |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