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使日本成為其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
龍小農
9•11事件以后,美國加速調整全球戰略部署,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加強美軍在亞大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應因亞太戰略格局的轉變,防范朝鮮對美國的威脅,監視臺海地區的變數,延緩中國的崛起;為應因亞太地區非安全因素和戰爭危機對美國利益的挑戰,美國當局正在把日本變成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借用麥克阿瑟的話語,這是美國在太平洋西岸“不沉的航空母艦混合艦隊”。
把日本變成“航母混合艦隊”的原因
美國與歐亞大陸遠隔重洋,而歐亞大陸又是最有潛力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地緣戰略帶,美國要想在全球地緣戰略上占有優勢,就必須在歐亞大陸中心打入自己的“楔子”(美國已經在歐亞大陸結合部上推行系列顏色革命,打入了這個楔子),在其邊緣部署自己的“航母”。
鑒于中國實力的日漸龐大,臺灣這艘昔日美國眼中“不沉的航空母艦”地緣戰略作用日益空洞化,因而美國必須重新尋找這樣的航空母艦。日本群島由于其特殊的地緣戰略意義自然就成為美國必然的選擇。日本群島是歐亞大陸胸前的一串鏈珠,這個特殊的位置決定這個“航母混合艦隊”,北向可以威脅俄羅斯這個美國舊日的戰略對手,防止其東山再起;南向可以威脅美國定位為潛在戰略對手的中國,更可以隨時對西面美國眼中的“暴政”國家朝鮮做出應因。
日本之所以能逐漸演變成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原因首先在于日本在戰后一直被納入美國的戰略部署中,20世紀50年代簽訂的《舊金山和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日美行政協定》使日本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其次在于面對中國的崛起,自身經濟的衰退,日本失去自信,把自己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企圖依傍美國這個“軍事大款”來保持自己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因而對美國唯唯諾諾,心甘情愿成為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航空母艦混合艦隊。中國在亞洲力量的增長以及中國的影響不久后可能輻射到對日本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海域的前景,加深了日本對自己地緣政治前途的迷茫感。美國正是利用日本在地緣政治上的迷失,使之成為自己的一個棋子。
日本是否成為美國的附庸、對手或者伙伴,取決于美國人和日本人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即更加明確地闡述兩國應尋求的共同國際目標,和更加清楚地劃分美國在遠東的地緣戰略使命和日本所希望扮演的全球角色之間的界線。現在美日不斷加強軍事合作,今年2月又發布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聯合聲明,確定了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共同戰略目標和全球共同戰略目標。在美國軍事能力持續膨脹,日本惟美國馬首是瞻的情形下,日本淪為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也就勢在必然。
把日本變成“航母混合艦隊”的舉措
從二戰結束美國占領日本開始,日本就成為美國在遠東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但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美國解除日本武裝,并為其制定了一部和平憲法,日本防務完全依靠美國。然而,1951年制定的《日美安保條約》和1978年制定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為美國把日本武裝成其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奠定了基礎。
冷戰結束,美國在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同時,自身實力也相對衰退并在其全球戰略中疲于應對,而由冷戰結束暴露出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地區大國的興起則處處挑戰美國全球利益。在亞太地區,最困擾美國的朝核問題、臺灣問題和中國的崛起,美國似乎都顯得鞭長莫及。于是采取種種舉措把日本這個美國在遠東最大的軍事基地重新武裝起來就成為美國唯一的選擇,盡管不是最好的選擇。
克林頓政府時期(20世紀90年代),美日加強了共同作戰計劃的研究,把“朝鮮半島有事”、“日本周邊事態”和“遠東地區有事”作為三個重點研究方向。1996年,克林頓訪問日本,雙方就日美安全保障問題進行全面研討和磋商,發表《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面向21世紀的同盟》,在美國的鼓勵和支持下,日本首次把“日本周邊事態”列入有關日美安保問題的正式文件,并作為日美安保體制的防衛范圍,這實際是對原《日美安保條約》的一個重要突破?!叭毡局苓吺聭B”概念模糊,美日可以隨意解釋周邊所涵蓋的范圍。1997年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梶山靜六對媒體公開表示,日美兩國的防衛合作范圍“理所應當地包括臺灣海峽”。同年,日美就“新防衛合作指針”達成協議,修訂1978年制定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新指針對日本武力行使的范圍的授權,明顯超出了日本的和平憲法。1999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國會批準了與“防衛新指針”相關的“周邊事態法”等三個法案,從而把日本政府的“周邊事態”戰略法制化。從1996年的“日美安保宣言”和1997年達成的“日美新合作防衛指針”、以及1999年的制定的“周邊事態法案”,美國一步一步把日本從專守防衛、受和平憲法限制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以使日本能夠配合自己的全球戰略。
在小布什上任、9•11事件后,美國加緊把日本變成自己的“航母混合艦隊”,幾乎是全面鼓勵甚至直接幫助日本加強其軍備,乃至逐漸走向窮兵黷武的道路。這主要表現在,慫恿日本出兵伊拉克;暗示日本修改和平憲法;發表美日聯合聲明(今年2月19日),把臺海地區納入美日共同的戰略目標;著手制定針對臺灣海峽爭端以及朝鮮半島“有事”的“共同作戰計劃”等軍事計劃,并將于今年6月以共同文件的方式加以確認;配合美軍全球戰略的調整,美日兩國政府已開始研究在駐日美軍的橫田基地內設立日美“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以加強雙方的軍事合作,構建日美兩軍的聯合指揮系統;幫助日本部署戰略導彈防御系統等。
與此同時,美國持續加強與日本軍事技術上的合作,這種合作使得日本能夠學到美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使日本自身的先進武器的制造能力得到提升。日本軍備水平躋身世界一流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有莫大的干系。
以上事實說明,冷戰結束,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國正在處心積慮地從法制和軍事技術上把日本納入自己的全球戰略軌道,把日本變成自己在太平洋西岸的“航母混合艦隊”。
把日本變成“航母混合艦隊”的危險
然而,美國政府在忘情提升日本軍事能力時,卻忘記了其戰略家布熱金斯基的警告。布熱金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同日本保持密切的政治關系符合美國的全球地緣戰略利益,但讓日本走上重新武裝的道路,將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壽終正寢,并將排除美、日、中在地區內穩定的三角安排出現的可能性。他一再強調,任何在重要意義上擴大日本軍事努力的地緣政治范圍和實際規模,都是不可取的,美國壓迫日本承擔更大的軍事作用只能損害地區穩定的前景,阻礙在更廣泛的區域范圍同大中華達成妥協,導致日本不再承擔更具建設性的國際使命,并因此使得在整個歐亞大陸推進穩定的地緣政治多元化的努力變得更加復雜。因此,他提醒美國政府,“在以向中國舉足輕重的地區地位挑戰為目標的任何地區安排中,不是主要依靠日本作為美國的軍事同盟國發揮作用”。 對比當下現實,目前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緊張,恰恰就是美國政府忽視布熱金斯基警告而造成的復雜態勢。美國當局是否應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武裝日本的政策?
回溯日本歷史,一旦日本重新武裝強大起來,它總是要挑戰既有的亞太格局。豐臣秀吉侵略朝鮮、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5年的日俄戰爭和1937年的全面侵華戰爭不都是明證?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若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能確保日本今后走上正確的道路?據美國國際新聞社報道,日本政府日前計劃重新啟動钚處理廠。專家預測,日本這座钚處理廠每年可以分離、儲存8公噸钚,足夠制造1000枚原子彈,“如果該處理廠投入運營,到2020年,日本國內的钚儲量將與美國武器級钚的儲量相當。”如此龐大的核武原料儲備,難道僅僅是為了發電?把日本武裝成歐亞大陸胸前的“航母混合艦隊”的美國是否該接納本國和他國人民的警示,否則受到傷害的恐怕不止是亞洲鄰國,還有美國自身。珍珠港上空萬彈齊爆的聲音依稀回響在世人的耳旁。
美國日本政策研究所的學者查默斯•約翰遜最近撰文指出,美國扶持日本遏制中國是一個危險的游戲,難以在中日矛盾中獨善其身,并認為如果中日發生沖突,美國也躲不開。因而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實迷途而未遠,覺今非而昨是”,不因阻遏中國崛起重新武裝日本。難道美國忘了這個“航母混合艦隊”曾經是二戰時期唯一個組成航母特混艦隊與美國在西太平洋上對抗的危險國家?至今日本右翼提起此事還得意忘形。難道美國忘了伊拉克這個美國昔日武裝起來用以遏制伊朗的國家最終成為美國在中東利益威脅源的前車之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