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消費主義與“和諧社會”的哲學札記
★ 郭松民
朋友是一個出色的年輕醫生,相當自信。有一次他到一個賓館去開會,一眼瞥見領班小姐,驚為天人,便趨前“套磁”。小姐莞爾一笑:先生,沒看見你開車來哦!朋友聞聽,神色極窘,訕訕而退。
人類穿上了消費主義的紅舞鞋?(小標題1)
朋友和那位聰慧老練的領班小姐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實際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消費主義”的俘虜。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一個人有沒有資格被別人、被自己所認同和接受,和他是不是具有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熱情善良等傳統上被認為是美好的品質完全無關。他的消費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檔次”,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消費社會》一書的作者鮑德里亞的說法,消費主義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而是在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換句話說,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比如年輕的都市白領們節衣縮食地購買名牌西服、手袋之類,顯然不是出于實用的考慮,而是把它作為“成功人士”、“社會品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來追捧的。
在現實生活中,消費主義的人生觀主要是由商業利益集團以及大眾傳媒,通過廣告或其他促銷藝術形式推銷給(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在潛移默化中強加給)民眾的。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費人”,其基本理念是,人的生存就是為了消費,也只有在消費中人才有了活著的感覺。人們的消費水平是他們的身份、價值高低的標志,是人生成功或失敗的證明。
“消費人”的內心世界始終處于激烈的沖突當中,而難得和諧。因為他們消費時參照的對象往往是傳媒中宣揚的、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那一類人。一個二十來歲連單身公寓都租不起的大學畢業生,卻會在夢中都認為自己應該住“親水豪宅”,開寶馬車,因為無處不在的廣告不停地在暗示他,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高尚”的生活,如果不能這樣生活,人生就算是虛度了。人為自己設定無法實現的消費目標,而又把全部的人生意義寄托于此,其內心深處的焦慮感是可想而知的。
問題是,內心深處的沖突,往往要外化為外在的沖突。“消費人”作為馬爾庫塞所說的那種“單向度的人”,其焦慮感只能通過消費欲望的不斷被滿足的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結果必然是導致人和自然的關系陷入緊張。石油危機、沙漠化、溫室效應、礦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無一不是伴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出現的。而人和自然的沖突,必然又會導致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沖突,在這種全方位激烈沖突的情況下,社會的和諧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也許,科技的發展最終能夠解決包括環境與生態問題在內的一切難題?但目前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基本事實是:人類依靠科技解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的速度,遠遠低于現實的生產、消費活動對資源、環境與生態的損耗和破壞的速度。這就注定了,很可能在我們找到加固房子的措施之前,房子就已經垮塌了。
穿上了消費主義的紅舞鞋,然后舞蹈至死——這就是人類的宿命?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小標題2)
我們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時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被作為一種高尚的美德而受到稱贊;在西方,甚至在消費主義的發源地美國,也曾經有過以勤儉節約為主要特征的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占據主流的時代。雖然在東、西方,這兩個時代都已漸行漸遠并開始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這已經足以證明,無止境的消費并不是不可改變的人性。
喜馬拉雅山上一個與世無爭的小國不丹,似乎就是一個對消費主義有著天然免疫力的“烏托邦”。當世界各國都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衡量國家的成就和財富時,不丹卻制定了一套別具一格的國家發展指標:“全國快樂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涵蓋四大原則: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并公平分配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促進文化發展及創立良好的治國之道。為了確保國民能夠快樂,旺楚克國王甚至聘請了心理學家做自己的顧問。
不丹有72%的土地由森林覆蓋,其中大部分保持原始狀態;不丹歡迎外國游客到訪,但是為了避免對環境和大自然造成破壞,他們并不積極發展旅游業,也不鼓勵大批游客到來。不是有錢就能去不丹,去年一整年,進入不丹的游客還不到6000人。
不丹人的快樂是建立在他們對佛教的篤信上的,而不是對物質的篤信上。國王認為,政府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剝奪人民的快樂的權利。不丹政府的治國之道,是“制造良好條件,讓每個國民有機會尋求快樂”,真正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不丹在1960年代就開始對外開放了,他們并不封閉。一位新加坡學者在首次接觸不丹人之后,“對他們那口比新加坡人還流利和標準的英語留下深刻印象”。隨著了解的不斷加深,他“深感不丹人的智慧、遠見和對人類幸福的終極關懷,非許多擁有頂尖科技和富裕國家的人民所能比擬的”。
如果把和諧定義為沖突的對立面,那么不丹似乎走的就是一條通過消彌人內心深處的沖突,進而消弭人和自然的沖突的道路。如果把不丹比作頓悟了的禪宗大師,那么被無法滿足的消費欲望無休止地折磨著的我們,只能算是滾滾紅塵中的凡夫俗子吧?
不丹的發展模式可能很難模仿,但不丹起碼讓我們看到,美國的生活方式及其理念并不是惟一正確的,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內圣外王,走向和諧?(小標題3)
世界觀察研究所和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圣吉曾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學界的共同擔憂:地球將不堪人類的掠奪性消費而崩潰。他呼吁大家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生活,“事實上,對‘好生活’的重新理解不是建立在財富基礎上,而是圍繞著人類的福祉”。他認為,當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了之后,好生活更多來自“自由、健康、安全,以及令人滿意的社會角色”。
的確,既然消費欲望注定是無法滿足的,與其徒勞地去追逐,不如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乃至“當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了之后”,完全改變自己的需要,這樣無疑可以更有效地減輕自己的內心沖突。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內圣外王”之道,或許可以成為我們走向和諧之路的借鑒。所謂“內圣外王”指的是一種處世哲學,即對一個君子來說,首先要通過修養來戰勝人性的弱點,變化不良的氣質、性格,開發本具的心靈潛能,然后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創造功業,奉獻社會,參贊天地之化育。《大學》中一再強調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在實現和諧社會的意義上使用“內圣外王”的概念,即是指人們可以從實現內心深處的和諧開始,漸次走向人和自然的和諧,人和社會的和諧。
從終極的哲學意義上看,只有改變人的需要,使人類從對物質的無休止的追求中解脫出來,恢復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質;只有使人類在滿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質的占有和享受;只有使人類在創造性勞動和審美中而不是在對財富的占有和運用中實現自我價值,才有可能使人類從根本上消除消費主義在內心深處造成的焦慮感,最終建立起一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并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和諧。
要作到這一切,我們可以想見是相當困難的,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也決不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言簡意賅地說:“整個歷史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人的需要,還不僅僅是一個人類愿不愿意的問題,而是一個不如此就無法脫下消費主義的“紅舞鞋”,從而永遠無法實現人和自然的“休戰”的問題。而在最后的大決戰當中,面對大自然的絕地反擊,人類絕無取勝的可能,其結果只能是:要么回到石器時代,要么就是人類真正的“歷史終結”!
除了和諧,我們別無選擇!
后來我又遇到了那位醫生朋友,他果然開著一輛“雪鐵龍”。我笑著祝賀他愛情成功,他黯然道:“我剛把車停穩,就看到她上了一輛奔馳走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