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周嘉昕 夏凡
2006年11月9日至10日,南京大學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在江蘇省常熟市聯合舉辦了“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蘭開斯特大學、肯特大學、蘇塞克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布魯內爾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黑龍江大學、河南大學、東南大學及南京大學等單位的30余位中外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在此次研討會上,中英兩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圍繞“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研究的理論形態史”、“如何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效應”等三個主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對話和交流。
一、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資本主義理論形態史
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該領域是集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傳播學、藝術學等多學科于一身的交叉性學科。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呈現出極端的復雜性,使得相應的理論把握也具有了諸多變數。正如同濟大學周敏凱教授在會議評論中所談到的那樣,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研究這一新興領域中已經涌現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仍然存在兩個根本的“不確定性”。第一個“不確定性”,來自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本身的多重理解;第二個不確定性,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解資本主義的理論形態”有一個產生、發展的不斷變形過程。換言之,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反而凸顯了“如何理解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究竟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等基礎性問題的迫切性。與會學者均認為,梳理和反思“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的理論形態史,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具有奠基性的理論意義。
南京大學張一兵教授在大會主旨發言中指出,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資本主義理解史為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平臺和理論資源,以南京大學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為依托的學術團隊正沿著這一研究路徑深入挖掘。該團隊由張一兵教授領銜,主要成員還有姚順良教授、唐正東教授、劉懷玉教授、胡大平教授和張亮副教授等。為了全面系統地梳理馬克思主義理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線索,研究縱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二國際理論家、列寧和蘇聯學者、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以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張一兵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主要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考察。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分析資本主義的根本方法在于從生產方式這個特定角度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理解的經典理論形態。通過對文獻史的考察,張一兵教授回顧了這一經典形態產生、發展、深化、調整的五個歷史階段:1844年之前,向往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市民社會”為研究對象;1844年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用“異化勞動”理論抽象地批判現實;1845年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方法論;在創作《資本論》過程中,確立了從生產方式出發理解資本主義的經典理論形態;晚年應對理論和實踐的變化不斷調整理論。張一兵教授著重強調,馬克思、恩格斯從“物質生產”入手全面分析批判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資本主義,對于我們今天的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特瑞•卡弗教授同樣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是一種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世界的建設性、命名性、述行性探索。卡弗教授坦言,他提交的論文《資本主義;一項哲學考察》從張一兵教授的文本學研究,特別是《回到馬克思》中獲益匪淺。在該文中,卡弗教授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觀點。他認為馬克思(特別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用“市民社會”來指稱一定社會背景下與生產和再生產相關的所有活動以及歐洲商業社會的特定歷史形態,而在法語中,“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除“商業性”外帶有更多“平等”的含義,因此,英語中缺乏歷史性的“ 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無法簡單對應馬克思的理解。此外,《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更多強調階級斗爭的意義,而《資本論})及其手稿則側重于生產和交換導致的社會關系革命化。
可以說,卡弗教授從哲學學術史的視角全面地透視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理解的方法論特征。蘇塞克斯大學的安德魯•奇蒂提交的論文則從青年馬克思的“資本”概念切入,探詢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的起源。奇蒂認為,青年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下觀點:資本不過是人的類存在的抽象實現,共產主義才是人的類本質的具體實現,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述的資本觀念潛在地保留在其成熟時期的作品之中。東華大學邵騰教授指出,在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中,資本并不等于資本主義,無論是在資本主義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之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之后),資本都將長期存在。這個問題以往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對于馬克思的資本概念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資本日益為否定資本自身創造出越來越完備的歷史條件,也就是說,資本將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的普遍占有體系,而完成了歷史普遍性的資本將成為消滅資本自身的世界歷史力量。
第二國際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也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理論由經典形態向現代理論形態過渡的關鍵時期。然而由于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國內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視了第二國際理論家研究資本主義的豐富理論成果。南京大學姚順良教授在大會上宣讀了題為《第二國際關于資本主義當代形態的代表性理論成果的當代審視》的論文,介紹了以魯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資本”論、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和卡爾•考茨基“超帝國主義”論為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理論,這三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分別指認了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獲得的新的歷史形態。姚順良教授不但分析和探討了上述三種代表性理論的歷史命運,還在此基礎上評述了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貢獻和不足,受到與會中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奇蒂問,如果緊急狀態是常態,那么帝國主義究竟是已經結束的特殊歷史階段,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石油、恐怖主義等因素而被迫實行的一種政策?姚順良教授援引考茨基的觀點,認為帝國主義是一種政策,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實行,也可能不實行。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鮑勃•杰索普教授在討論中指出,雖然“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金融資本”乃至“虛擬資本”等概念的確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同的階段性特點,但是并不能還原式地將其作為歷史分期的標準,而應該在生產方式的動態結構中把握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今天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是建基于大工業的基礎之上,因此,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統治形態是“虛擬資本”的觀點并不成立。對此,北京大學仰海峰副教授從生產方式的變遷入手進行了評析,并進一步將資本主義社會迄今為止的發展區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福特制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和彈性生產的后福特制資本主義社會階段。
應當說,就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問題,與會學者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將“資本主義”理解為以特定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經濟體系,理解為歷史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理解區別于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理解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從特定的生產方式入手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并指向共產主義的可能性。
二、如何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新形態
20世紀6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獲得了高速發展,并表現出新的形態特征。今天的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質性判斷。在“豐裕社會”、“后工業社會”、“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后福特主義社會”等標簽化的概念背后,實質上反映出不同理論家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問題時的方法論差異。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分析入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進行定位,便成為與會中外學者探討的焦點。在討論中,學者們不僅頻繁回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那里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理論資源,也尋求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諸多代表性觀點中汲取養分。
中央編譯局林德山研究員指出,20世紀70年代之后,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資本主義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社會結構狀態,表現出社會財富的集中趨勢;除國家外,包括工會、非政府組織和宗教在內的其他社會力量正在社會關系的調節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不言而喻,階級結構的變化深刻地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所呈現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種新形態在現象層面上已經徹底不同于馬克思直接關注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資本主義。由此西方產生了“后工業社會”取代“工業社會”、“后現代性”取代“現代性”的理論思潮。這樣一來,如何看待“后現代”就成了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新形態的一個理論樞紐。與會中方學者非常希望了解英國學者在“后現代”問題上的觀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馬丁•麥克伊弗博士明確反對所謂“后現代”或“后工業社會”的指認,而是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未發生本質的改變。他宣讀的《馬克思的現代主義——一個辯護提綱》一文在現代性/現代主義的語境中重新審視了馬克思的哲學思考。麥克伊弗博士主張,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共產主義的替代方案中深深包含了一種特定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對“現代主義”更加全面的思考。基于此,麥克伊弗博士更傾向于用“全球化資本主義”指稱當代資本主義的新形態。
從“全球化”角度出發來定義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內在地延伸出以下兩個層面的理論問題:第一,既然當代資本主義仍然建立在現代性工業生產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并未超越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界限,那么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生產”或“勞動”概念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適用性?第二,一旦將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結合在一起,強調的就不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性維度,而是其空間維度,即資本邏輯在全球空間內的布展,那么空間問題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關聯是學者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英國肯特大學肖恩•塞耶斯教授提交的論文《現代工業社會的勞動》.在元哲學層面上強調了馬克思勞動概念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意義。他認為,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并非與工業生產簡單聯系在一起,而是在哲學基礎上指向一種最終的勞動形式,使得現代工業的普遍形式得以實現。塞耶斯在此基礎上批判了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國》一書中關于“后工業形式的勞動取代工業勞動”的觀點,并認為哈特和奈格里提出的“非物質勞動”、“生態政治”等概念令人迷惑而無用。塞耶斯認為,要了解現代世界中勞動的本質,離不開對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的適當理解和恰當發展。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也將繼續為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提供合適的基礎。眾所周知,馬克思正是通過對雇傭勞動的分析發現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看待馬克思的雇傭勞動理論呢?南京大學唐正東教授向大會提交的論文《雇傭勞動的嬗變與當代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指出,法國調節學派代表人物米歇爾•阿格里塔的理解具有典型意義。唐正東教授認為,面對后福特制資本主義,阿格里塔對雇傭勞動的理解混淆了“抽象”與“具體”的辯證關系,未能向馬克思那樣從貨幣關系深入到生產關系中去,以致進一步“偏離”了馬克思的科學方法論。這一事實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新的形態,貨幣關系在經驗層面上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生產入手的分析不僅需要堅持一般性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在具體的理論分析中把握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本質。
杰索普教授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兩個基本維度是時間和空間,《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分析本身就包含了這兩個不同的角度。杰索普教授在大會上宣讀的論文《作為空間理論家的葛蘭西》認為,馬克思的這一理論遺產在葛蘭西的實踐哲學及其對左派策略的批判中得到了寶貴的繼承和發展。杰索普教授對葛蘭西實踐哲學的空間化范疇的分析,等于把傳統上被認定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葛蘭西當作大衛•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先驅。這使得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中的空間維度這一重大理論問題。杰索普教授的發言還提到,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中,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之間的關系既不是“時間的空間”,也不是“時間和空間”,而就是“空間一時間”本身。因此,以全球化資本主義來概括當代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特征,不僅符合客觀的現實狀況,更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分析方法。
從資本或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界定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得到了大部分與會學者的贊同。河南大學呂世榮教授對此進行了肯定,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其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特征——雇傭勞動和資本統治、物役經濟和拜物教——在更普遍層面上的表現和拓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批判導出的科學共產主義學說更顯示出理論和現實的說服力。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韋定廣教授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革命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資本在占有運行方面日益具有充分的全球性和自由性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羅文東研究員則認為,西方國家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通過理論、政策和體制的調整,從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了“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雖然壟斷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本性及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命運。
三、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話語中的當代資本主義
當代國外左派激進思潮的最新發展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研究中的理論得失,也是與會學者較為關注的兩個熱點問題。因為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態,不僅表現為經濟上的資本全球化進程,也在文化、政治、意識形態諸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要準確把握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態,就必須對這些影響做出理論回應。西方左派激進思潮從不同的側面折射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變遷,為我們的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之處。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馬克•內奧克雷斯教授向大會提交并宣讀了題為《緊急狀態、資本主義和法治》的論文,在研討會最后一天掀起了一次交流、討論的高潮。內奧克雷斯教授針對“ 9•11”事件之后西方學界流行的“我們進入了緊急狀態”的理論喧囂,提出了“資本主義是永恒的緊急狀態”的相反觀點。如本雅明所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緊急狀態“不是特例,而是規則”;意大利左派政治學家喬治•阿甘本認為,納粹集中營就是緊急狀態成為規則的一種特殊空間,是正常司法狀態之外的飛地;奈格里和哈特在《帝國》中提出,“人權高于主權”的論調為國際政治中的持久緊急狀態(所謂“人道主義干預”)奠定了規則。奈奧克雷斯教授同意這些左派立場,但特別強調緊急狀態并不是法律狀態之外,而是內嵌于資本主義法治之中。面對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資產階級的民主法治能夠輕易地轉化為緊急狀態。通過歷史上的大量案例,內奧克雷斯教授分析了資產階級民主法治條件下緊急狀態永恒化、合法化的實質。他的結論是,對于資本主義的永恒化緊急狀態,不是要求回到合法性的“正常狀態”,而是要“實現真正的緊急狀態”——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資產階級統治權力的“正常化”狀態。內奧克雷斯教授強調反資產階級法治化的暴力,引起了張一兵教授等人的質疑:如果是這樣,那么無產階級革命與恐怖主義還有什么區別?對此,內奧克雷斯教授回答得很干脆:“對于資產階級而言,無產階級革命就是恐怖主義;對于無產階級而言則不然。”
內奧克雷斯教授要求“無產階級不要放棄暴力革命”的觀點引起了與會者的激烈爭論。這個觀點實際上深深觸及了資產階級民主法治的合法性問題。就該問題,中山大學王曉升教授指出:為了解答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危機,哈貝馬斯提出了民主法治國家的構想,其實質是為了改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本身,而這種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性潛力的耗盡。因此哈貝馬斯以系統進入生活世界來說明發達資本主義合法化危機根源的時候,就忽視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矛盾。哈貝馬斯的觀點可以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批判理論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理論嬗變,對其進一步的理解離不開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對此,東南大學陳愛華教授從倫理學的視角進行了透視。她認為,反思與批判發達工業社會中科學與社會倫理關系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理論研究活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對單向度思維和事實中立說的學理性批判,對科學與社會倫理關系的批判,對社會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不過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進行全面批判的冰山一角。復旦大學鄒詩鵬教授從文化和歷史哲學角度總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他認為,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就己經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并主要展開為針對資本主義的文化研究與批判活動。“泛文化化”構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總體特征,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研究主線仍是這樣一種路向。在此基礎上,鄒詩鵬教授提出必須引入政治經濟學批判,堅持并發展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以實現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有效歷史批判。復旦大學汪行福教授從解放的視角梳理了從馬克思到哈特和奈格里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的批判理論建構。汪行福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帶有革命意圖的批判性社會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盧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諾以及馬爾庫塞等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則建基于解放的立場之上。在后福特制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的這一批判性立場在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國》與《大眾》等兩部代表作中得到了堅持。
經過兩天熱烈的討論,學者們既達成了一定的理論共識,同時又不乏熱烈甚至是激烈的交鋒。周宏教授和杰索普教授在大會總結致詞中談到,本次會議是中英兩國學者在當代資本主義研究領域的第一次交流,但由于時間所限,有關當代資本主義的許多討論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展開。杰索普教授代表與會英方學者表示希望這一研究和交流能夠繼續下去,并提出了幾個可供進一步研究的主題:(1)馬克思與韋伯、熊彼特、卡爾•波蘭尼等其他學者對資本主義研究的不同特點;(2)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及其同社會運動的關系;(3)關于資本主義的分期和發達的世界市場中的資本主義不同形式研究;(4)民族國家與全球化的問題以及超級大國應該怎樣聯合起來以應對面向人類新出現的種種危機;(5)話語對馬克思主義分析的意義及其同意識形態批判的關系;(6)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和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位置,特別是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第4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