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視野中的經典帝國主義理論
孫玉健
《學術論壇》 2007年第6期
摘 要 新帝國主義論在民族國家問題上的論斷,促使人們再次回到塵封多年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帝國主義理論。這一理論對東西方國家之間關系的深層剖析為基點,厘清東西方國家的真實關系,進而剖析落后國家的現代化本質。這樣,不僅改變人們把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只當作是對資本主義最終命運預測的傳統見解,而且重新凸顯這一理論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 列寧;經典帝國主義理論;新帝國主義論;落后國家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對20世紀的俄國及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蘇東的解體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大大削弱了它的影響力。從學術的觀點看,研究者狹隘的認知湮沒了該理論的豐富內容和深刻意蘊,忽略了這一理論在分析落后國家現代化的現狀和本質方面的意義。
一、理論研究的緣起
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對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進行了總結性的論述,揭示了資本主義在壟斷階段的本質。西方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作出了與此截然不同的論斷,他們以新帝國主義論美化當代的強權帝國,并以此否定和取代經典帝國主義理論。
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列寧站在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一般金融統治向金融資本統治變化這一歷史分水嶺之上,對“帝國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和政治統治的國際體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列寧把生產集中和壟斷、金融資本、資本輸出看作帝國主義突出的經濟問題。生產集中和壟斷占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主導地位;金融資本是壟斷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表現之一,其結果就是資本輸出;資本輸出的本質是對資本輸入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列寧把民族殖民地、世界戰爭與和平、社會革命看作帝國主義突出的政治問題,把這些政治問題放在世界經濟的發展背景中,以辯證的方法揭示出這些問題所體現的世界意義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復雜進程。民族觀念是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概念,它是承負現代性和發展的唯一載體,列寧把實行民族自決權看作必要的和正確的,從而論證了民族國家社會發展的獨特性和能動性;在資本輸出的基礎上形成的殖民統治支持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和延續;戰爭是非和平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中一種不確定因素,由于帝國主義是戰爭產生的根源,因此,通過社會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是走向永久和平的根本途徑??傊?,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揭示了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斷發生著的沖突和對抗,論述了世界資本主義在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一般規律,剖析了東西方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
與經典帝國主義理論不同,當今自由主義者和新保守主義者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帝國擴張企圖,認為帝國主義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新帝國主義”,又稱為“后現代的帝國主義”。他們熱情地倡導一些國家擔負起赤裸裸的“帝國主義”或“新帝國主義”的使命:帝國主義過去是自人的責任,這使它背負污名,但它并不因政治上不正確而失去其必要性。
這些學者通過對當今帝國主義的區分來說明“新帝國主義”的必要性。在他們看來,當今的帝國主義包括:“自愿帝國主義”。這種帝國主義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形成的,它們為那些希望融入全球經濟、走進投資和繁榮良性循環的國家提供幫助。“鄰國帝國主義”。旨在說明鄰國不穩定帶來的威脅是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的。“合作帝國主義”。它是歐盟類型的同盟,它們提供了一種各國都可以參與管理的內部框架,沒有一個國家居于統治地位。這是西方學者把今天世界上的國家分成三類進行考察而得出的理論結論。他們認為,前殖民地國家作為販毒、犯罪和恐怖分子的基地,是“失敗國家”,它們的失敗導致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挑戰;傳統的“現代”國家,即是部分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仍然遵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這類國家的穩定只能來自于各種富于侵略性力量之間的平衡;“后帝國”,這類國家傳統意義上的內政外交界限已消失,國家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和干預,但拒絕以武力征服對方,安全則更多地建立在透明、相互開放、相互依賴基礎之上,國家之間彼此沒有侵略的動機,其面臨的威脅主要是來自傳統的“現代”國家和前現代國家。
可以看出,新帝國主義論把不同的國家區分開來的目的是強調強國為弱國、“有序的世界”為“失序的世界”(即資本主義霸權國家為被其支配的國家)制定、輸出“秩序”和制度,竭力維護資本的主宰地位和資本主義世界霸權。這正是過去以瓜分世界市場為目的的帝國主義與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帝國主義本質上的邏輯關聯。
不僅新帝國主義與傳統帝國主義有著邏輯的關聯,而且,當代帝國實際的擴張行為與過去的帝國主義也只是表現形式的不同。這種理論的鼓吹者否認前現代國家存在的合法性,認為這類國家失去了對武裝力量的控制,它們積貧積弱,沒有能力確保自身領土的安全,成為威脅后現代國家的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基地。所以,解除這類國家的威脅與混亂的最符合邏輯的辦法是殖民化,要使落后國家的文明和統治獲得新生就需要新的殖民政策。后現代國家按照“叢林法則”與其他國家進行交往,不必遵循國際法和聯合國的授權就可以訴諸武力,采取先發制人的攻擊、欺騙以及其他任何手段。這就把發達國家對落后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的行為合理化,為西方大國的政治經濟擴張政策尋求論據。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福斯特明確地揭示了當今新帝國主義與過去的帝國主義的共同本質:如今西方主流話語大言不慚地自稱是“帝國主義”,對其行為大加贊賞,這只能說明美國所代表的、特別是其掌權者主導的那個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沒落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這已成為無法逃避的現實。美國帝國主義與過去的那些掠奪性的帝國沒有什么兩樣,也將遭遇與過去的帝國相同的命運:內部的反抗與日俱增,而“野蠻人”就在家門口站著呢。
經典帝國主義理論與新帝國主義論對相同性質的對象作出了不同的論斷,而流行的新帝國主義論對經典帝國主義理論產生了嚴重的沖擊,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就迫使我們在研究經典帝國主義理論時,必須立足于新的視野,只有如此,才能批駁新帝國主義論,進而發掘經典帝國主義理論的當代價值。
二、理論研究的視野
如果人們以新帝國主義論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而不去分析這種發展的實質,就無法辨別這種發展最終帶給落后國家的不是現代化的正值,而是嚴峻的負責,當今許多西方學者對全球化的解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因而,對全球化政治經濟發展的本質進行重新分析,正是揭示經典帝國主義理論當代價值的新視野。
全球化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某種積極意義,但是,許多西方學者對全球化所導致的消極后果卻視而不見。在他們看來,全球化是“現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它“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在資本流動、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組織等方面實現了國際化、完全相互依賴的經濟,各大洲、各民族都處于一個聯系緊密的生產、商貿、信息和通訊網絡之內,這反映了現代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發展突破國界的事實??傊?,他們把全球化看作世界各國經濟從相互隔離走向相互依存和融匯的過程,是世界經濟由各國經濟的機械組合演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這種理解,過分強調全球化的超國家、超階級性,把它看作無國界的經濟、經濟地理的終結、國界的消失、國家權威的銷蝕,甚至認為防務、貨幣、福利等這些國家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基本職能都在消失,從而掩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宰、規則不合理、國際剝削的一面。正如汪信硯教授所述:迄今為止的全球化一直是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梢哉f,從政治文化觀念或從價值觀層面上看,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資本主義文明的世界化……這一點在當代表現得更加充分、也更加赤裸裸。所不同的是,在今天,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觀念或所謂的資本主義文明,不再以極端蔑視非西方民族的“野蠻”和“愚昧”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而是讓人感到它似乎極為可親可愛;傳載這種政治文化觀念的資本或商品,人們已很難窺見其“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原貌,因為它早已披上了溫情脈脈的面紗,甚至裹上厚厚的糖衣??梢?,全球化仍然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盤踞于社會歷史的中心,世界體系的實質和主導因素仍是資本的統治。全球化的這種本質必然促使人們思考這樣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落后國家如何進行自己的現代化?
關于落后國家的現代化問題,一直就存在兩種不同的模式之爭。西方學者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模式出發,竭力以西方社會為中心來影響落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他們認為,現代化就是“傳統或前現代社會向‘發達的’、經濟上繁榮的、政治上相對穩定的西方國家持有的技術類型和與此相聯系的社會組織類型‘全面’轉型……它是……生活條件和社會生活組織方式的一種總的轉型”。這種理論強調,以一定的社會文化傳統為基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對社會進化的速度起著決定性作用。西歐之所以首先進入現代社會,是因為西歐社會作出了重大的文化創新,而今天落后國家發展不順利的根本原因來自內部的障礙,即這些國家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與現代化相抵觸。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取得進步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和態度,取決于根據能力和態度而建立的社會政治制度和采取的組織措施,還取決于歷史經驗,而外部關系、市場機遇和自然資源等因素則是次要的。因此,落后國家要進行現代化,就必須引進西方的資本、技術、制度、文化和價值觀念,改變自身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梢钥闯?,這種理論只是從落后國家社會內部尋找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動力,否定外部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給落后國家的發展帶來的障礙,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應負的責任更是避而不談。一些接受這種理論并將其付諸實踐的國家,社會經濟陷入了近乎悲慘的境地,人民仍在貧困、饑餓和動亂中掙扎。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西方學者的現代化理論是不利于落后國家的發展的。
其實,在經典帝國主義理論中,列寧已經明確指出了落后國家如何利用西方社會的各種矛盾,從自身發展的特點進行現代化。他通過對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和民族運動發展的特征。以此說明,西歐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分解,而西歐以外的民族正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因素的分解中獲得獨立發展的條件,從而改變自己在世界歷史體系中的被動地位,成為世界歷史形成中的能動因素。在列寧看來,“發展正在朝著一個包羅一切企業和一切國家的、惟一的世界托拉斯的方向前進。但是,這種發展是在這樣的條件,這樣的速度,這樣的矛盾、沖突和動蕩——決不只是經濟的,還有政治的、民族的等等——之下進行的”。即是說,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過程是復雜的,它不僅涉及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復雜性,而且涉及整個世界不同民族和國家,涉及這些民族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總之,這是關乎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發展問題。列寧的這些分析,展示了他對政治、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現代化的思考,是對適于落后國家發展道路的把握。
把列寧以落后國家自身的特點來實施自身現代化的論斷與西方學者以西方社會為中心決定落后國家現代化的見解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只有列寧的理論才符合落后國家發展的實際。我國近20多年來,進行了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在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大量引進外資,同時改革政治經濟體制,改變思想觀念,從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證明了這種現代化之路對落后國家發展的正確性。列寧的理論和已有的現實告誡人們,在今天全球化進程中,不僅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仍然是不平衡的,而且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因此,落后國家應該以獨立而不是依附的姿態融入全球化的進程,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性,否則就會誤人全球化合理外衣掩飾下的現代化陷阱。
三、理論研究的方法
要發掘經典帝國主義理論深層次的理論意蘊和當代價值,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研究這一理論時的立足點和分析方法,因為這一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改變了。20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政治突出的特點是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斗爭,這就決定了人們研究和運用經典帝國主義理論的目的是分析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問題,論證“兩個必然”的正確性。與這種目的相聯系,人們主要立足于列寧所概括的帝國主義五個基本特征,最多結合社會發展的一些現實變化進行論證,而關于那些遠離現實的論斷,只進行補足性的解釋。譬如,針對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說得更確切些,是垂死的資本主義”。研究者只是在用語上著力,認為列寧強調的是衰朽的但還沒有完全衰朽的資本主義,是垂死的但還沒有死亡的資本主義。
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資本主義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都出現了復雜多樣的發展變化。首先,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進行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調整。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職工參與管理等方式有效地緩和了勞資矛盾,使得近20年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參加比率明顯下降,勞資雙方的沖突也有所緩和;其次,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為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競爭,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越來越重視相互的合作;第三,隨著一些發展中國家日益增強的政治經濟實力,迫于國內的政治壓力,資本主義國家對這些落后國家已經不再用傳統的戰爭進行利益的爭奪,而是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竭力加強對這些國家經濟的控制。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些變化,帶給許多人這樣的錯覺:列寧低估了壟斷資本主義的調節能力和發展的極大潛力;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同列寧帝國主義理論中的論斷已經不相容了。當代自由主義者以“蘇維埃共產主義終結、中國共產主義倉促適應全球資本主義之后,只剩下更精明、更刻薄的新品種資本主義將觸角延伸到全球各地”的所謂新論據,毫無顧忌地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必將終結自己的生命進程,最終勝利的是以自由民主為理念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即使斯威齊也有這樣的傾向:“世界資本主義的沒落,會采取什么形式呢?有一個時候,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們慣于用這樣的說法來考慮問題,即認為,所有比較發達的國家將同時發生革命,一舉就把資本主義推翻,并代之以一個新的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也確實有過一個時期,看起來這種希望不是沒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到了20年代,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情況。革命已經在俄國取得成功,但在所有其他的主要國家中,資本主義還留存下來,并且……變得比較穩定了?!?
這些變化并未證偽經典帝國主義理論,而只能說明在對經典帝國主義理論研究時,一方面必須改變研究的立足點,由過去這一理論關于“戰爭與革命”的政治旨趣,轉向關于“和平與發展”問題的現代化思考;另一方面,需要調整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由于列寧把落后國家(特別是東方社會)放在世界歷史中,揭示落后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獨特性和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能動性,從落后國家的具體特點出發,探討落后國家的現代化問題,所以,我們把研究落腳在關于整個世界的相互關系及發展動力的分析,即對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及其機制的分析。為此,研究者一定要進行兩種轉向:一是由原來把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只當作對資本主義命運進行預測的理論,轉向對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分析,分析資本主義運行的本質,把那些意識形態與實然性的方面區分開來,這就可以理解不同社會體制中共同具有的東西;二是由原來把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只看作對資本主義內部機制的分析,轉向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關系的深層剖析,這就可以理解不同社會制度之間關系的實質以及落后國家與發達國家發生各種現代關系的限度。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當今資本主義發展特點與經典帝國主義理論中的有關論斷結合起來,把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實際關系充分展現出來,揭示這一理論在辨析全球化和新帝國主義論的本質時所內涵的意義,從而發掘這一理論在理解落后國家現代化問題上的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