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
《系統唯物主義綱要(初稿)》 » 人類(歷史)觀»社會運動3 » 人類社會形態演變過程
曹 曙
為了更好地看清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可以借助于社會形態演變圖式。這是一個示意性的圖形,這個圖形中的所謂縱坐標表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性質;而所謂橫坐標表示生產力發展水平,它反映出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目前關于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演變過程,普遍地認為是到“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一部分國家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84年版第313頁),將來,人類還要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
根據目前這個認識,其社會形態圖式(圖式一)是這樣的:第一,猿的簡單活動逐漸發展、變化,質變成人的勞動;以簡單活動為基礎和特征的猿的“社會”消亡,以勞動為基礎和特征的人類社會誕生。第二,人類社會演變的過程是經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其中原始社會是公有制社會,即社會成員按需支配(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同時也是勞動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勞動力的社會。奴隸社會是第一個私有制社會,即它是由(奴隸主)剝削者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勞動力的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封建社會是(地主)剝削者占有生產資料而不完全占有(農民)勞動力的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資本社會是(資本家)剝削者占有生產資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勞動力的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公有制社會,即由整個社會共同占有(支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第三,共產主義社會以后的人類向何處去?沒有答案。
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果真如此嗎?
我們首先能夠想到的是前面關于對官僚社會的探討。在上述關于對人類社會形態演變過程的認知中,就不包括“官僚社會”。
社會形態的演進是單線演變和多線前進的對立統一,官僚社會所獨有的特征決定了它處于資本社會之后和社會主義社會之前;同時,官僚社會象其它許多社會形態一樣,不是每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所必須經歷的社會形態。首先,在官僚制中,生產資料是名義上的全社會共同占有和實質上的一部分人占有(支配),是“理論”上的全民所有而實際上的官僚階級所有。因此,在官僚社會中,官僚階級與生產資料的關系非常類似于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與(佃農)勞動力的關系——一種變相的占有、不完全的占有。所以,我們在人類社會形態演進過程圖式中完全有理由用與封建制中勞動力部分很類似的斜線來表示官僚階級對生產資料變相的、不完全的占有。這樣,官僚社會無疑地會處于資本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之間。其次,由于人類先進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一些國家、民族或地區的資本雇傭制終結以后,完全可能直接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必須經歷官僚社會后才能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
把“官僚社會”加入上述的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圖式一)中,就得到了較為完整的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圖式二)。
這個較為完整的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圖式二)已經完整地表述了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全部過程嗎?沒有。從這個圖式上,把封建社會看作從奴隸社會到資本社會的“過渡”、把官僚社會看作從資本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圖形還只是得到了初步的園整。
那么,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是怎樣的呢?上述這個圖形在表述事物發展時至少在數學意義上并不園整??磥恚谠脊伯a主義社會到奴隸社會之間,還存在著未曾被認識、未曾被深入研究和加以明確定義的社會形態。
人類剝削的產生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崩潰和奴隸社會建立這一漫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剝削的產生過程反映了這個漫長過程中社會形態的變遷。原始社會史專家岑家梧先生關于剝削的一大段描述是這樣的:“剝削的最初形態是多方面的。就云南幾個少數民族的材料可以看到其中的情況:
“⑴由利用原始協作的形式剝削勞動力到雇工:云南怒族、傈僳族、獨龍族普遍采用‘瓦刷’的形式進行這種剝削。如怒族:‘較普遍的是利用瓦刷形式來剝削勞動力。瓦刷(屬傈僳族語,怒話叫棉八)是大家互相幫助的意思,是一種原始協作的習慣。農忙時親戚鄰居互相幫助干活,不計出工多少,也不付工資。主人只要煮一鍋水酒或玉米稀飯,請大家喝就可以了。據說數十年前,瓦刷干完活后,大家就在地里喝酒、跳舞、唱調子,充分表現出集體勞動的歡樂。但是現在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平衡,地多的人需要別人幫忙,地少的人就不需要或少需要別人幫忙。但傳統的觀念仍使這種習慣保持下來,實際上已成為土地多的人剝削別人勞動的工具。如普樂鄉有一個上中等戶,去年瓦刷了四次,村里的人共約幫他一百個工,而他只幫了別人卅多個工?!ā对颇鲜∨圩遄灾沃萆鐣{查》第33頁)又如碧江縣的傈僳族中‘俄科羅鄉二個富裕戶,每年各瓦刷一百個工左右,瓦刷那天,田主在田邊煮一鍋酒大家喝,或煮一鍋稀飯就可以了,不必付工資。而他們幫別人瓦刷則很少?!ㄍ蠒?5頁)又如獨龍族:‘貢山第四區二村(鄉)有一個頭人,全家四口人,夫妻二人經常生病,主要靠瓦刷來進行生產,結果村里的人到了荒月都沒有吃的了,而他們的糧食還有多余?!ㄍ蠒?3頁)
“海南島的合畝也是如此。
“雇工剝削:利用某些原始協作形式來剝削勞動力是最原始的勞動力的剝削方式。進一步便發展為雇工,特別是短期雇工。類似現象在那些民族中都是很普遍的。如怒族:‘雇傭長工的很少,據了解,在二百多戶中,(碧江縣)解放前后雇傭長工的只有四戶(兩戶富裕戶,兩戶上中等戶)。長工一般都是單身漢,沒有一定的工資。一種是幫主人干若干年后,給他娶個老婆;另一種是除大部分時間在主人家里做活外,可以抽空種自己原有的小塊土地,農閑時也可以外出“揹背子”(運輸)或到山上挖黃連。自己地里所產的糧食及副業收入,歸自己所得。雇短工的也很少,社會工資一般是一天一升玉米(折人民幣0.4元)?!ㄍ蠒?2頁)傈僳族除了用同樣方式雇長工外:‘地多的人家,在農忙時雇一些短工,有的一年雇三、四十個工,工資一般是一升玉米(5斤)一個工,有的還供一頓中飯,也有的是先放出一升玉米或一斤鹽巴,農忙時還雇一至三個工。’(同上書15頁)云南滄源縣的佤族都是雇短工,‘賣工的絕大部分是貧苦戶,因為他們生活最貧苦,缺乏口糧,在農忙季節志愿找上富裕家,要給他們幫工,經對方答應后即給他做工。’(《云南省滄源縣佧佤族社會調查》第19頁)
“⑵由借地耕種、分種到地租剝削:地租剝削不是一下子就開始的,在原始公社時代,首先是沒有地的人向有地的人借地耕種。起初并沒有什么報酬,后來進一步發展為借地的人送一碗酒,給大家喝,或送一些禮物。如云南碧江縣傈僳族‘還有借地耕種的習慣,很多人向親友借地耕種。如俄科羅鄉活米底村五十四戶,有九戶貧苦戶向親友借入二十一架耕地(一架約合二市畝)。借種的土地,地權仍屬原主所有。有的每年給田主送一點禮物,如半開一、兩元(云南的銀幣),或其他零碎的東西。這是出自人情關系,不能算作剝削?!ā对颇鲜∨圩遄灾沃萆鐣{查》第15頁)從此又進一步發展為分種。在怒族、傈僳族都有這種關系。如傈僳族:‘一般是田主出種籽,佃方耕種耨草,雙方共同收割糧食平分?!蠒?5頁)怒族:一般是一方出土地種籽,一方負責耕種耨草,收割時雙方共同勞動、收成對分,也有按四、六分成的(佃耕者得六成),這顯然已是租佃形式的一種勞動力剝削了。
“⑶放債:放債的開始是兄弟親戚之間的互助,是沒有利息的。只送一些禮物,債務也可以不還。如海南黎族同一個合畝之間的借谷,最初是不還的?;蛘呤裁磿r候有什么時候還,沒有期限。后來才發展為債務剝削關系。如怒族,‘據說在四、五十年前,怒族內部沒有債利剝削的現象,后來受了外來的影響,怒族里面也出現了族債的情況,如知子羅鄉(碧江縣)有兩戶富戶每年都放出半開百元左右(實際幣質只有鑄文面值一半的硬幣稱半開——引者注),但這僅是靠近集鎮地區的個別現象,也沒有??總麆兿鳛樯娜??!枧H园戳晳T,要給一定的報酬?!ㄍ蠒?3頁)由此可見,在怒族社會中,除了受漢族地主放債剝削外,怒族社會里的族債還只是剝削的萌芽。但如傈僳族的頭人族債剝削就已很明顯了。傈僳族‘各鄉都有個別戶經常放債。較突出的如碧江二區南敖甲村氏族頭人付阿樂(曾當過偽保長),解放前,每年約放出半開三百元及玉米十石左右,年利100%。其他一般是放出玉米一兩石,年利50~100%,也有生活較富裕的人,在青黃不接時放出少量糧食或鹽巴。農忙時叫債戶以工抵債。也有乘人之急而進行高額剝削的,如括米底村一富裕戶,曾三次以玉米五斗,用低于市場價四五倍的價錢買入貧苦戶的三條大黃牛,另一上中等戶在秋前貸給貧農普阿甲一斗玉米(約值3.5元),秋后給他砍了一百塊蓋房子的木板(值貳拾元)?!?5頁)進一步便以土地抵債。如佧佤族則拉人抵債,成為債務奴隸的萌芽了。(《云南省滄源縣佧佤族社會調查》第19頁)海南島黎族也是如此。
“⑷分養家畜:傈僳族‘分養母豬,生下小豬平分;有的貧苦戶買不起小豬,分養豬,喂大后,殺掉平分,如一只十來斤的小豬,養了一年,長到80斤才分,各得40斤。但這種情況是不多的?!峙濉环N是沒有母豬畜的,可以承養母?;蚰肛i,所生小畜主雇各得一半,母畜仍歸原主所有。另一種是分養小豬,長大以后宰殺,除頭蹄及內臟歸養戶外,肉雙方平分?!ā对颇吓圩遄灾沃萆鐣{查》1956年第15頁、第33頁)” (岑家梧遺著《中國原始社會史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10頁)
我們稍加注意,就能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奴隸制產生之前的剝削形態與奴隸制以后的封建制、資本雇傭制下的剝削形態有如此驚人的相似呢?由此我們還能聯想到:僅僅是剝削形態有前后的相似嗎?整個社會形態就不存在前后的相似嗎?實際上,剝削形態的前后相似完全可能是整個社會形態前后相似的一種表現。
恩格斯曾經精辟地指出了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那就是:“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和它同類的事實的方式不中用了。從這一瞬間起,就需要新的說明方式了——它最初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純粹地構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構成定律的材料純化起來,那么就是在此之前要把運用思維的研究停下來,而定律也就永遠不會出現?!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1頁)
奴隸社會前后的剝削形態的驚人相似、官僚制生產方式、官僚社會等等——“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的“方式”不中用了,需要有“新的說明方式”了。雖然在目前、在下面將要闡述的這個“新的說明方式”還“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還是假說,但是只要人們還沒有“把運用思維的研究停下來”,則“新的說明方式”遲早會“純粹地構成定律”。
一、
在人類的整個存在過程中,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過程具有對稱性。人類從誕生起到發展至更高一級止,要依次經歷原始共產(社會制)社會、原始官僚社會、原始雇傭社會、原始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雇傭社會、官僚社會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這九個基本社會形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上述社會形態的對稱不是機械的、幾何的對稱,不是輪回,而是發展中的對稱,是“螺旋式上升”的表現。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對稱性反映了人類從自發存在到自覺存在的過程。也就是說,從人類社會誕生到奴隸制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的自發存在的過程;從奴隸社會到人類發展至更高一級去止,是人類社會的自覺存在過程。
二、
勞動、社會和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象猿的簡單活動轉變成勞動一樣,人類的勞動、社會和意識必將發展成更高一級的東西,這意味著人類發展成更高一級生靈——新人類。
按以上兩點重新描繪社會形態圖式,就是一個新的、園整的“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圖式三,對稱性圖式)。
關于社會形態演變具體過程的假想
從馬克思起,人們懂得了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與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緊密相聯——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但是,沿著馬克思的發現具體下去、深入下去,繼續研究人類社會形態演變與生產力發展關系的工作還進行得很不夠。
事實上,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與人類生產力發展的關系是由生產資料方面和勞動力方面構成的。生產資料私有和半私有(變相私有)對生產資料的使用在局部的高效率導致了一些社會形態的存在,而在社會整體上的低效率則導致了這些社會形態的消亡。在生產資料私有的存在過程中,勞動力的私有和半私有(變相私有)在社會局部催生和利用剩余勞動的高效率導致了一些生產資料私有社會形態演化成完整和較完整的生產力私有的社會形態;而其對剩余勞動的利用在社會整體上的低效率(即其對社會勞動力的浪費)則導致了這些社會形態的消亡。具體來說,由生產資料方面的關系導致了從原始官僚社會和原始雇傭社會到現代資本社會和現代官僚社會的存在;而在生產資料方面的關系基礎之上,由勞動力方面的關系導致了一部分生產資料私有社會以原始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形態存在。
當人類社會尚處于嬰兒階段時,迫于極其低下的生產力,人們必須在社會范圍內共同勞動,自發地進行著原始社會化的生產。這大概是原始共產制(社會制)社會存在的主要理由。在原始共產制(社會制)社會中,微弱的社會生產力自發地由(依血緣、地緣而相對獨立的)整個社會支配和享用,屬于社會“公有”。這時的“公有”是自發的、本能的,不包含與私有相對的含義。由于不存在小于社會范圍的生產勞動組織單位,因而生產勞動是原始社會化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類向著擺脫原始社會化的生產邁出了第一步。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地選擇了效率更高的小于社會范圍的生產組織單位,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一方面,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生產勞動分工協作程度的提高使得自發的、以整個社會為唯一組織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不能更有效地運用社會生產力了;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給小于社會范圍的集體生產組織形式提供了可能。原始共產制(社會制)生產關系失去了主導地位,原始共產制(社會制)社會失去了以統治地位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理由經過否定,變成了“小于社會范圍的集體化生產勞動”。這大概是原始官僚制以統治地位存在的主要理由。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一個一次否定。在原始官僚社會中,社會生產力部分地由社會上一部分人支配和享用——即生產資料由原始官僚支配和享用,但不明確地占有。在原始官僚社會中,人類第一次出現了剝削現象,社會分裂為根本利益對立的兩大集團:原始官僚階級和原始平無階級。
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尤其是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生產勞動分工協作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人們對較高生產效率的追求使得生產勞動組織基本單位不斷縮小直至成為原始個體(或原始家庭)勞動;另一方面,生產力發展所達到的水平為原始個體(或原始家庭)勞動提供了可能。這時,原始集體化生產勞動失去了主導地位,它讓位于更先進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原始個體(或原始家庭)勞動。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應運而生了。原始官僚制失去了占統治地位的理由,這個理由經過否定 ,轉變成了占主導地位的以原始家庭為一般生產勞動單位的原始個體勞動。原始個體勞動的出現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應運而生——這大概是原始雇傭制社會得以存在的主要理由。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二個一次否定 。人類社會由原始官僚社會發展到原始雇傭社會,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階級)對社會生產力的支配和享用從原始私權發展到了原始資本——明確地占有生產資料。這時,社會上的剝削者已不再僅僅是有“地位”的人了,社會上不僅有了既有“地位”又有土地(生產資料)的人,而且有了占有很多土地借以剝削別人的人且這種人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時,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成為了原始資本階級與原始被雇傭階級的矛盾。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人類的全部勞動雖略小于必要勞動,但已很接近,人們的全部勞動稍加環境的補充便可超出必要勞動值,社會上經常出現暫時的、局部的剩余物質資料。這使得勞動力部分地、不完全地、變相地被他人占有成為了可能。這時,生產力越是提高,全部勞動越是接近必要勞動,社會上出現剩余物質資料的頻率越大、數量也越多。社會上剩余物質資料越多,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越需要把散漫于社會各個角落的勞動力逐步地、一定程度地、按一定方式地集中起來,以便從一定規模的集體勞動中獲得更高的效率。這個“一定方式”就是勞動力的變相他人占有。這樣,原始個體勞動失去了主導地位,它讓位于更先進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原始封建性質的集體勞動。在這樣的集體勞動中,剝削者不完全地、變相地占有著勞動者人身。社會上暫時的、局部的剩余物質資料的出現,使得剝削者以不完全的、變相的人身占有的形式把雇傭的對象固定下來,進行著大于原始個體勞動規模的集體勞動,這大概是原始封建社會得以存在的主要理由。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三個一次否定。這時,社會上的剝削者已不再僅僅是有“地位”的人、既有“地位”又有土地(生產資料)的人以及占有很多土地借以剝削別人的人,而且有了占有很多土地并變相地占有固定雇傭對象(被剝削者)借以剝削別人的人,這種人占據著主導地位。原始封建剝削者之所以不能對勞動者施以完全的人身占有,其原因大概是人類當時的全部勞動還略小于必要勞動,剝削者還只能在占有勞動者的一部分勞動之后將勞動者推給(能夠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料恩賜的)大自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保持著一定的社會化程度是人類被迫的、自發的行為,這是人類文明社會即將誕生之前的漫長的準備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全部勞動終于等于并超過了必要勞動,剩余勞動出現了?!吧a已經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人的勞動力所能生產的東西超過了單純維持勞動力所需要的數量;維持更多的勞動力的資料已經具備了;使用這些勞動力的資料也已經具備了;勞動力獲得了價值?!保ǘ鞲袼埂斗炊帕终摗罚嗣癯霭嫔?970年12月版177頁)于是,奴隸制來到人間。當剩余勞動還沒有出現時,無論剝削者聚斂了多少“維持更多的勞動力的資料”,也無論剝削者占有了多少“使用這些勞動力的資料”,他們都不會使用奴隸這種勞動力,因為奴隸這種被完全占有的、需要主人供給其維持生存的全部物質資料的勞動力無法為剝削者提供剩余勞動。在剩余勞動出現以前,剝削只能停留在占有生產資料和變相占有勞動者的形式上;剩余勞動出現以后 ,剝削完全有可能和有必要發展到對勞動者進行人身占有的形式。原始封建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經過否定,從“全部勞動略小于必要勞動”質變成了“剩余勞動的出現”。剩余勞動的出現,這大概是奴隸制存在的內在理由。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四個一次否定。在奴隸制中,社會上一部分人(即奴隸主階級)以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即奴隸階級)本身的形式,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產力。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的矛盾成為了社會的基本階級矛盾和主要階級矛盾。從原始官僚制到奴隸制,人類的私有制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奴隸制是成熟了的私有制,它是私有制第一次發展到了最完全的地步。從此以后的所有剝削制度在本質內容上都是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社會生產力——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表現形式上則越來越表現得和奴隸社會以前的各個剝削制度類同起來。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人類的全部勞動越來越多地超出必要勞動,人類勞動中蘊藏的剩余勞動增多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水平。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種水平,即勞動力中所蘊含著的剩余勞動無法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被充分地提煉出來,人們發現,由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即奴隸主)占有勞動者(即奴隸)人身的私有制形式對社會勞動力的摧殘和浪費已經不能適應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要求了。這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突出地表現為勞動力的解放,勞動者要求從奴隸制的變革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勞動力一定的社會化程度以創造更多的剩余勞動是人類自覺的行動。這樣,奴隸制喪失了(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經過否定,從“剩余勞動的出現”質變成了“勞動力中蘊含著相當可觀的剩余勞動”。勞動力中蘊含著相當可觀的剩余勞動——這大概是封建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四個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它使得封建社會與奴隸制出現以前的社會形態有著一些類似。在封建社會中,基本社會關系是社會上一部分人(即地主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地、變相地占有勞動者(即雇農)人身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會生產力;地主階級與雇農階級的矛盾成為了社會的基本階級矛盾也是主要階級矛盾。在封建社會中,表面形式上勞動者比在奴隸制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而本質上勞動力的他人支配和享用與奴隸制下相同。也就是說,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勞動力這個本質從人身占有的形式發展到了人身依附的形式,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產力這個本質從奴隸制的形式發展到了封建制的形式。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并不是私有制從完整的、全面的程度變得不完整、不全面了,而是已經成熟了的、發展至完整和全面程度的私有制在其繼續向前發展時,呈現出它成熟之前的、完整和全面之前的類同形式。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并不是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剝削減輕了,而是當奴隸制剝削繼續向前發展時呈現了剝削加重到奴隸制之前的類同形式。封建制不等于原始封建制,它是原始封建制的否定之否定。
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它已經把人類的生產方式推到了機器化、社會化的形式面前,它的魔杖一下子使勞動力所蘊含的剩余勞動增長到前所未聞的程度,它急需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來適應它的發展需要。具體過程大約是這樣的,衣袋里塞滿了訂單的資本家正在為雇不到工人而惱火,貧苦的佃農們悄悄地送信給他說,您許諾的那個工資數我們都很滿意,我們都很想到您的工廠做工,但是我們的東家不準許;到了晚上,東家揮舞著皮鞭責問佃農們:我的活怎么還沒給我干完?并咆哮著威脅道:你們是我的人、我的,懂嗎!如果再發現誰偷偷去給資本家做工,可別怪我不客氣啦!……佃農們揭竿而起了,拿著資本家發給的槍,高舉著思想家新做的“人權”的旗幟,消滅了國王派來的軍隊,把東家、國王甚至皇帝送上了斷頭臺,佃農們獲得了解放,資本家雇到了充足的工人。就這樣,封建制喪失了(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經過否定,從“勞動力中蘊含著相當可觀的剩余勞動”質變成了“勞動力所蘊含的剩余勞動增長到前所未聞的程度”。機器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勞動力所蘊含的剩余勞動增長到前所未聞的程度——這大概是資本雇傭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資本雇傭制代替封建制,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三個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近、現代的資本雇傭制下,基本社會關系是社會上一部分人(即資產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并由此產生的“饑餓紀律”)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會生產力。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成為了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主要矛盾。從奴隸制到資本雇傭制,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勞動力這一本質從人身占有的形式、人身依附的形式發展到了饑餓紀律的形式;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產力這一本質從奴隸制、封建制發展到了資本雇傭制的形式。資本雇傭制既不是完整的私有制變得殘缺了,也不是社會上的剝削減輕了,而是已經完整了的私有制在其進一步發展時呈現了與原始雇傭制類同的形式,資本雇傭制剝削則是人類剝削在其進一步加重時呈現出與原始雇傭制類同的形式。和封建制不等于原始封建制一樣,資本雇傭制也不等于原始雇傭制,它是原始雇傭制的否定之否定。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它把人類生產方式的電氣化、社會化的程度推上了如此的高度——僅僅有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已經不能適應它的發展要求了,還必須獲得生產資料的一定程度的社會化。這時,資本雇傭制喪失了(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經過否定,從“機器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使勞動力所蘊含的剩余勞動增長到前所未聞的程度”質變成了“電氣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部分社會化”。電氣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部分社會化——這大概是官僚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資本雇傭制發展到官僚制,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二個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現代官僚制中,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即官僚階級)通過私權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會生產力。在官僚社會,官僚階級與平無階級之間的矛盾成為了社會的基本階級矛盾也是主要階級矛盾。從奴隸制到官僚制,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勞動力這個本質從人身占有、人身依附、饑餓紀律發展到了私權紀律的形式,而社會上一小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產力這個本質從奴隸制、封建制、資本雇傭制發展到了官僚制的形式,其中:支配和享用生產資料這個本質從明確占有的形式發展到了私權的形式——“私有”面目全非了,變成了“官有”。與封建社會、資本社會一樣,官僚社會的一切都不意味著私有制的殘缺和剝削的減輕,相反,它是(廣義的)私有制變得更高超和更巧妙的社會,它是剝削更加強的社會。當然,官僚社會也是私有制和剝削發展到了最高階段并行將就木的社會。現代官僚制不是原始官僚制的回復,它是原始官僚制的否定之否定。
隨著生產力的繼續提高,它把人類生產方式的信息化、社會化的程度推上了一個更新的的高度——僅僅有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部分社會化已經不能適應它的發展要求了,它還需要獲得生產資料的完全社會化。這時,官僚制喪失了(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經過否定,從“電氣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部分社會化” 質變成了“信息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完全社會化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同樣完全社會化”。信息化、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勞動力的完全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同樣完全社會化,這大概是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以主導地位)存在的理由。社會(共產)主義代替官僚制,這將是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一個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由整個社會支配和享用;把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支配和享用相分離的社會手段被消滅了——剝削消滅了;社會集團之間的根本利益的對立消失了,完整的階級消滅了,只剩下了一些正在逐步走向消亡的半階級;社會成員獲得了空前的平等,社會為每一個人提供著發展個性的良好條件。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原始社會(共產)制社會的否定之否定。
總之,一方面,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生一連串的質變(即否定),構成上述九種基本社會形態;另一方面,在每一種基本社會形態階段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社會形態發生著相應的量變,即人身占有、人身依附、饑餓紀律和私權紀律這四種基本形態在各自的歷史中表現出逐漸的、一些形式上的改變。
關于私有制
我們從“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對稱性圖式)”中還可以看出,私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由于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都生活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私有制方面研討得最多的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因此,在目前的政治經濟學中“私有制”往往成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簡稱。在目前的政治經濟學中,既認為“奴隸制所有制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占有生產工作者即奴隸”,又常常把奴隸制作為私有制即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開端。事實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只是私有制的一種,而私有制卻有官僚制、雇傭制、封建制和奴隸制這四種,這從“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對稱性圖式)”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奴隸制也是一種私有制,它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全面私有,它是人類最完整的私有制之一。
什么是私有制呢?
私有制所針對的對象是生產力。任何私有的最終目的都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物、都是生產力的運用結果——勞動成果。因此,任何私有制所針對的對象都不可能僅僅是孤立的生產資料或僅僅是孤立的勞動力,而必定是完整的生產力,只是形式不同、直接或間接程度的不同而已。總之,私有制所針對的對象“是在勞動過程中結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生產的物質因素的總體的能力”(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詞典》,1980年版78頁)
私有制的本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者)支配和享用生產力。任何“占有”、“所有”的目的都是支配和享用,占有(或所有)只是保證其支配和享用的手段和途徑,因此,占有(或所有)不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手段和途徑,還存在著變相的占有(或變相的所有)。我們知道,同一本質內容可以表現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明確地“占有”只是私有制中的一種形式,而“支配和享用”才是深含其中的內容,因此我們在認識私有制的本質時不能被“占有”或“不占有”、“所有”或“不所有”所迷惑。從“支配和享用”這個本質來講,私有制不是一個確切的名詞,我們現在只是沿用而已。
各種私有制對生產力中諸要素的支配和享用存在著程度的不同。從原始官僚制這種變相的私有制起到奴隸制止,人類(私有制)社會的發展逐步完成了生產力諸要素的私有化,因此原始官僚制、原始雇傭制、原始封建制和奴隸制這幾種私有制存在著私有程度的不同。奴隸制是完備的私有制,奴隸制以后的幾種私有制只是形式的不同而不存在完備程度的不同。
廣義地說,私有制就是社會上一部分(剝削者)不同程度地支配和享用生產力的社會制度;狹義的私有制是指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者)以明確地占有的形式不同程度地支配和享用生產力的社會制度。人類從原始雇傭制社會起到資本雇傭制社會止,都處于這種狹義的私有制中。在原始官僚制社會和(現代)官僚制社會中,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者)不是通過明確占有的形式而是通過原始私權和私權的形式支配和享用著生產資料和生產力。這兩種私有制是變相的,我們可以(與狹義私有制對應地)稱之為官有制。因為官有制是“公有”的假象掩蓋下的私有制,所以它常以“公有”的假面目來欺騙在這個制度下被剝削和被壓迫的人們。
從“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對稱性圖式)”中還可以看出,奴隸制社會不是人類的第一個私有制社會,它只是人類第一個完整的(即發育成熟的)私有制社會。在人類發展到奴隸社會以前,人類已經經歷了原始官僚制、原始雇傭制和原始封建制這些剝削社會。在這些剝削社會中,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剝削者)還都只是支配和享用生產力的部分要素,只是到了奴隸制,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剝削者)才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產力了。奴隸制的出現標志著私有制的發展進入了成熟、衰老直至滅亡的階段。奴隸制以后的各種私有制雖然也采取了生產力部分要素私有的表面形式 ,但本質上都是和奴隸制一樣的——剝削者明確占有生產力要素的一部分而用其它社會手段控制著另一部分。封建制是蛻化了的奴隸制,資本雇傭制是進一步蛻化了的奴隸制,官僚制是更進一步蛻化了的奴隸制。
關于對稱中心
從人類社會形態演變圖式(對稱性圖式)中還可以看出,奴隸社會處于人類諸種社會形態的對稱中心。那么,這個對稱中心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呢?
剩余勞動的出現,是人類走向自我否定的開端;是人類向更高一級發展(即實現自我否定)的真正原因。首先,人類生產力發展到出現剩余勞動(即全部勞動超出必要勞動)的地步,是奴隸社會得以出現的根本原因,奴隸制的建立標志著剩余勞動的出現。從奴隸社會起,人類社會形態的進一步發展總是采取了與奴隸制社會以前的社會形態相類同的形式,這說明奴隸制是人類社會走向自我否定的開始,剩余勞動的出現是人類走向自我否定的開端。其次,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是導致人類最終發展至更高一級去的真正原因。我們知道,從人類誕生到現在,勞動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勞動對于人類來說是必要性的,但是,剩余勞動的出現和存在使得勞動對于人類的這種必要性變得不那么純粹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在全部勞動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的剩余勞動不斷地進行著一種量的積累,這種量的積累必然會在將來引起一個偉大的質變——勞動由今天這種必要性的勞動質變成將來剩余性的勞動。經過這個質變,勞動對于“人類”來說已經不是為了生存而被迫執行的一種任務了;它變成了一種需求,一種類似于今天我們人類的娛樂一樣的需求。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的社會質變成了與這種需求相對應的“社會”,人類的意識也質變成了與這種需求相對應的“意識”。這些質變意味著“人類”已不是原來的人類了,意味著人類的自我否定。
社會剩余勞動的出現是人類自發存在與自覺存在的分水嶺。奴隸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文明社會,從奴隸社會開始,人類的野蠻消退,文明逐步建立。在奴隸社會,人類結束了自發的歷史,思想家和哲學家出現了,人類開始了其自覺性的歷史。
總之,“任何現象,發展到底,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但是因為新的,與第一個現象對立的現象,反過來,同樣也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所以,發展的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有形式上的類同?!保ā镀樟袧h諾夫哲學著作選》第一卷635頁)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也正是如此。宇宙世界的這種規律啟示人們:對“第三階段”的細心觀察可以深化人們對“第一階段”的認識;對“第一階段”的深入了解可以啟發人們對“第三階段”的探索。探討“對稱性”的意義莫大于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