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形態的演進規律
《系統唯物主義綱要(初稿)》 » 人類(歷史)觀»社會運動2 » 社會形態的演進
曹 曙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出現了許多社會形態。這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此從根本上說,人類的生產力決定著人類的社會形態。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由于生產力是連續地向前發展的,因而人類的社會形態也是連續地(即呈單線地)從低級向高級演變的。
常常有一些政治經濟學家考察了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發展史以后說,該國家、民族或地區不曾經歷過人類的某種社會形態。于是,另一些政治經濟學家便把這些政治經濟學家的結論定為唯心主義的論調,并且反駁說,該國家、民族或地區是經歷了人類的某種社會形態的“過渡”的。
政治經濟學家們在辯論中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即: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與人類的社會形態是兩個范疇。“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是“人類的社會形態”的具體化,而“人類的社會形態”則是“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抽象和概括。
無疑,決定“人類的社會形態”的是“人類的生產力狀況”,那么,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是什么呢?
一種觀點認為,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是“該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狀況”。很長時間以來,這種觀點被人們奉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其實,這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由于任何地方的生產力都是一步一步向前發展的、連續的,因此這種觀點認為每一國家、民族或地區都必須依次經歷諸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等等每一種人類社會中出現過的社會形態。這種觀點孤立地、機械地、靜止地看待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看不到外界的社會意識形態與該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密切聯系;看不到因時代的不同造成的某一社會形態及其變革時的不同。這種觀點只片面地看到了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狀況對該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決定”作用,而看不到當時整個人類所擁有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對這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巨大能動作用。
另一種觀點認為,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僅僅是人類的社會意識形態,這實際上片面地夸大了社會意識形態對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社會形態的能動作用。這種觀點忽視了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及其變革的要求對其社會形態所起的間接的、決定性的作用。在這種觀點看來,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演變更象是一代代偉人們對百姓的愚弄。
這兩種觀點都包含著片面性,但又都看到了一定的事實。因此,必須從這兩種觀點中吸收正確的東西。
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決不僅僅是該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狀況。從整個人類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發,去看待整個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無疑是連續的,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按其順序存在于人類的歷史過程之中。但是,如果從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發,而又以整個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為標準去看待該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的話,則有可能是不連續的,出現跨越(整個人類社會形態中的)某種社會形態的現象。
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因素除了其生產力狀況以外,還有整個人類所擁有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
生產力屬于經濟基礎的、客觀物質的范疇,它對其相應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作用是間接的、決定性的。生產力狀況對其相應的社會形態的作用總是要通過它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才能發生效力,因此,它對社會形態的作用是間接的。生產力狀況對其相應的社會形態的決定作用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代表著人類的、當時最先進的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狀況生產力發展要求決定著人類當時最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生和形成,因而從根本上決定著整個人類當時當地形成和只能形成某種社會形態。另一種情形是,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生產力狀況決定著該國家、民族或地區接受和只能接受某種社會意識形態,從而在根本上決定著該國家、民族或地區形成和只能形成相應的社會形態。
社會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的、精神的范疇,它對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作用是直接的、能動性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極的、簡單的,而是一個能動的復雜過程;并且這種反映還遵循著它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這就是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84年版第361頁)由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直接作用于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直接導致該國家、民族或地區形成相應的社會形態,這已由大量的事實所表現出來。
區分“人類的社會形態”和“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這兩個范疇,并且弄清相應的決定因素,才不至于用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演變的標準去錯誤地看待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才能正確地掌握社會形態的演進規律。
歷史的機械唯物主義片面地認為決定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僅僅是其生產力狀況,看不到人類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所起的直接的、能動的作用,得出了片面的結論:任何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都是單線演變的,即每個國家、民族或地區都會象整個人類那樣依次經歷諸如奴隸制、封建制和雇傭制等等社會形態。歷史的唯心主義則片面地認為決定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僅僅是社會意識形態,看不到生產力發展要求在社會意識形態背后所起的間接、決定的作用,得出了片面的結論:人類的社會形態是多線前進的,即人類的社會形態就象一些國家、民族或地區那樣,歷史地偶然選擇了諸如奴隸制、封建制和雇傭制等等。
片面是個一分為二的東西,它并不與錯誤同義。一方面,片面有正確性,這是因為片面包含著對事物某一側面的正確反映。另一方面,片有錯誤性,這是因為它以側面代全面、以對事物某一側面的正確認識代替對其它側面的認識,從而包含著對事物其它側面的錯誤認識。把不同的“片面”結合起來,去偽存真,就能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事實上,社會形態的演進是單線演變與多線前進的對立統一,是抽象與具體的對立統一。單線演變是就整個人類(社會形態)的抽象本質而言的,多線前進是就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社會形態)的具體現象而言的。單線演變寓于多線前進之中,是多線前進的概括;多線前進表現出單線演變,是單線演變的具體化。
就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而言,出現的諸如奴隸制、封建制和雇傭制等等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順序過程。各種社會形態在其本質上是絕無并列可言的,都是以其獨有的本質(關鍵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性質)相互區分、前后聯系的。這就是單線演變。
就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而言,向前發展時并非必定依次經歷整個人類的每一種社會形態,而是既可能依次經歷,也可能“跨越”沒有存在理由的整個人類社會形態之中的某一種。或者說,當不同的某兩個(或多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同一種社會形態因適應其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發生變革時,由于時代(即整個人類已擁有的先進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由于各自所接受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這些國家、民族或地區便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到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去。這就是多線前進。例如,處在中世紀的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奴隸制發生變革時,是發展到封建制中去的;但中世紀以后、處在人類已經擁有了資本主義或者官僚主義社會意識形態時代的另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奴隸制發生變革時,便有可能發展到資本雇傭制或官僚制中去。再例如,推翻封建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自從一九一四年爆發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以來,……卻改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這種革命,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628頁、629頁,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橫排版)
按照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演變順序過程中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的標準,去比較兩個(或幾個)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兩個(或幾個)社會形態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等等,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當古代的甲國從奴隸制發展到了封建制而現代的乙國從奴隸制發展到了雇傭制時,這種比較就顯得明顯的沒有意義了,因為:按照雇傭制比封建制高級和先進來說,乙國現有的社會形態比甲國的高級和先進,但就同是從奴隸制發展來的而言,乙國和甲國現有的社會形態應是同級的。
只有就同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來看,比較其先后經歷的兩種社會形態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才有真實的意義。例如,就某一國家先后經歷的雇傭制和封建制而言,必定是其雇傭制比其封建制更高級、更先進,必定是從其雇傭制回到其封建制構成復辟倒退、從其封建制發展到其雇傭制構成革命進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