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不是重建私有制
李光遠
………………………………………………………………………………………………………
環球視野編者按:160多年前馬克思的一句“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話,沒想到竟然成為160多年后我國某些主張實行私有化的先生們唬人的擋箭牌!本來馬克思這句話,原意是十分清楚的,是對社會主義消滅私有制以后實現公有制的一種本質的描述,與搞生產資料私有制毫不沾邊。但一些理論騙子卻抓住“個人”這個詞大做文章,故意制造理論混亂,使“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理論焦點問題。本文所反映的,就是這個爭論的產生過程,以及馬克思的這句話是如何被這些先生曲解的。近年來,隨著私有化思潮的再度泛濫,總有那么一些人(例如謝韜)和支持他們的某些媒體(例如北京某雜志)別有用心地繼續歪曲馬克思這句話的本意,來為他們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服務。主張中國走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先生們,不厭其煩地利用馬克思的這句話進行蠱惑宣傳,這就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在理論上造假的卑鄙伎倆。為了揭穿這些理論騙子的真實面目,本刊特意轉發李光遠同志的這篇文章(原題為《確認和落實勞動者個人的主人權利——重溫馬克思“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思想》),以饗讀者。
………………………………………………………………………………………………………
(一)
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質上必然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的共同所有制,即重新建立的(不同于過去的個體勞動者私有制的)全體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堅持的思想。早在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寫《意志意識形態》時就著重地提出并詳盡地論述了這個思想。在其他許多重要著作中多處重述。大家熟知并常常引用的《資本論》第 1卷第 24章結尾處那段話,是其中之一。這段話是從德文翻譯過來的。在1872年馬克思親自修訂并認為“在原本之外有獨立科學價值”的法文版中,這段話有改動,就是最后一句話的兩個關鍵詞“私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的前面都加了“勞動者的”這樣一個定語。修改后的這段話是這樣的:“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這樣的修改,更加突出了“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這個命題的兩層含義(雖然,即使不加這個定語,從上下文和馬恩一貫的論述看,這兩層含義也是確鑿無疑的):一,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歷史定位:資本主義剝奪了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等勞動者的生產資料,使他們淪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他們重新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但不是使歷史倒退,“不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而是開創歷史新篇,使勞動者聯合起來成為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人人都成了非私有的所有者;二,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屬性:這種公有制不屬于任何別的什么人,只屬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勞動者個人在聯合中,通過聯合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即生產的主人。這個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貫非常強調的,曾用多種不同的話語表達這個意思。例如:“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制”(《德意志意識形態》), “把資本變為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財產”,“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產黨宣言》),“生產者共同占有”(《法德農民問題》),“把現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剝削勞動的工具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資本變成自由集體勞動的工具以實現個人所有制”(《法蘭西內戰》),“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哥達綱領批判》),“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經濟學手稿(1861—1863)》),“勞動條件屬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勞動條件歸于勞動者所有”(《剩余價值理論》),等等。這些話里的“生產者”、“社會成員”、“個人”也都是指勞動者,因為馬恩設想的新社會人人都是勞動者,或者如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里所說“純由勞動者組成整個社會。”
上引《資本論》那句話里說的“不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當時有很強的針對性。那時一些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同情農民手工業者等個體勞動者喪失生產資料的悲慘命運,為之痛哭流涕,以為解救之道惟有恢復他們的私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是違反歷史發展規律的空想,因為個體勞動者的私有制阻礙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遲早還會被資本主義吃掉。現代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勞動者個人要重新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生產的主人只有聯合起來實行共同所有即公有制。因為對社會化生產力的“占有只有通過聯合才能得到實現”(《德意志意識形態》)一些無政府主義者攻擊馬恩關于共產主義公有制的設想,說,那是使“社會升為最高所有者”而“對個人進行的第二次掠奪”,會使“這一社會的全體成員立刻都變為乞丐和游民。”(《德范志意識形態》)馬恩把他們所主張的公有制定位和定性為重新建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也可以看作是對這種攻擊的回答。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所有制,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大約不下二十幾種(詳見拙作《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公有”、“社會所有”、“個人所有”及其它》)。按照各種稱謂的主要涵義,大致可分三類:公有(或共同所有,或財產共有);社會所有(或集體所有);個人(勞動者或生產者或社會成員)所有。三類提法各有側重,互相補充,互相解釋。公有,側重于強調對私有的否定;社會所有,強調非單獨的分散的個人所有;個人所有,強調聯合中的每一個勞動者都處于所有者的地位,都是生產的主人。對于“公有”,可有一問:公有屬誰所有?答:屬社會所有;再問:社會是誰?答:社會就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概括起來說,擺脫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勞動者們聯合起來,組成社會或集體,對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實行共同所有,這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屬性。
說社會主義公有制屬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共同所有,聯合中每一個勞動者都是所有者,基本的根據是:公有制經濟的利益全部歸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由他們分享或共享,沒有任何一部分歸于別的什么人;公有制經濟的管理和運作,完全服從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的而不是任何別的什么人的意志。這樣說,在理論上完全正確,無可懷疑。因為馬恩設想的公有制社會,人人都是勞動者,不存在別的什么人在那里,管理者也是勞動者,不過是受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們的委托和授權,代表大家執行管理職能而已。公有制所有者的一切權利最終都屬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但是,問題在于實踐。建立公有制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比理論的設想要復雜的多。只有勞動者個人作為所有制的權利真正實現,才能確認他們在公有制中真的是處于所有者的地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這樣,公有制才名副其實,才具有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公有制中勞動者個人作為所有者的權利,包括很多種具體的權利,其實現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權利由各個人分散地行使(例如領取勞動報酬、福利收入和消費);有些要集體地行使(如共同勞動和共同選擇和監督管理者以及共同做出某些最重大決策):有些委托一定的組織和人員行使(如經常的管理、經營、宏觀調控)。這些權利的分配和委托的體制及其運行是否合理而有效,直接關系著勞動者個人作為所有者的權利能否落實和落實的程度。改革以前,我國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國家機關攬權過多,企業沒有自主權,勞動者作為所有者的權利落實程度差,許多權利沒有到位。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這些方面解決了一些問題。近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加上職工失去參與民主管理企業的權利,勞動者缺少選擇和監督管理者的權利,一些企業和政府的管理者蛻化變質,或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把國有企業變為貪官所有或資本家所有。改革前后出現的這些問題不是由于實行公有制,而是因為沒有充分確認和落實勞動者個人作為公有制的所有者和主人的權利。出路不在于恢復勞動者所有制。重走這條老路,最終必然使勞動者重新淪為無產者,變成新資產階級的雇傭奴隸。出路在于繼續沿著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道路,推進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民主化改革,確認和落實勞動者個人作為公有制主人應有的一切權利,包括民主選擇和監督各級各類管理者的權利。勞動者個人的主人權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在要求,不需要拿什么“普世價值”來說事兒。沒有勞動者個人的民主權利,就沒有真正的公有制,就沒有合格的社會主義。全面落實勞動者個人作為公有制和新社會的主人的權利,是開創歷史新紀元的重大課題,是歷史賦予科學社會主義者的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其艱巨復雜的程度超過以往一切社會變革和一切馬克思主義者原來的預期。
(二)
把社會主義公有理解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共同所有,確認勞動者在這個意義上的個人所有者的地位,這是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的觀念,與私有制社會長期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權觀念有原則的區別。傳統觀念往往局限于用狹隘的法權觀念來看所有制問題。法權意義上的所有,即所有權,是指法律所認可的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他地占有和支配某物的權利。這種觀念對于說明人對物的權利是合理有用的,在各種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有普遍的適用性。但是,這種觀念離開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生產過程和生產關系,不考慮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和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不管各階級在生產關系中處于什么地位,不能說明歷史上各種所有制的區別。按照這樣一種超歷史、超階級、非經濟的觀念,封建地主有土地,資本家有機器,工人有飯碗,作為所有者的意義是相同的。馬克思主義的深刻之處就在于看到人和物的法律關系背后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經濟關系。馬恩研究人類歷史上所有制關系的演變,“不是把財產關系的總和從它們的法律表現上即作為意志關系包括進來,而是從它們的現實形態即作為生產關系包括進來。”(《論蒲魯東》)這樣理解的財產關系或所有制是指以歷史上一定時期存在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某種特殊的結合方式及勞動產品占取方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決定著并體現在當時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如馬恩所說,“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的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階段還根據個人與勞動的材料工具和產品的關系決定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德意志意識形態》)據此,資本主義所有制是指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和失去了生產資料的雇傭勞動者在生產中的關系,主要是資本家不斷地占取雇傭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關系。脫離這種經濟關系,僅僅看資本家對他們的機器廠房的法律上的所有權,“那還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從法律形式上看,資本家對其資本,可以實行家族成員“共有”,或與合伙人“共有”,也可以眾多股東們“共有”,但只要生產過程中資本剝削勞動的關系不變,就仍然是資本主義所有制,而不能說成是公有制。更不能像某些學者那樣,把各個社會都存在的家庭財產“夫妻共有”這種法律形式(以及《紅樓夢》中大觀園作為榮國府寧國府的“公產”)說成也是公有制。只有勞動者們聯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生產,共同分配全部勞動成果這樣的生產關系,才能稱為公有制。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就是這樣來界定公有制這種生產關系的特征的:“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只有把公有制理解為這樣一種生產關系,才能懂得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共同所有的含義,了解個人成為共同所有者這樣意義上的所有者的含義。
按照傳統的私有制觀念,要一個人成為某個物品的所有者,除了使這個物品歸他私人擁有(或自己直接占有,或作為自己的資本,拿去將本取利)之外,沒有別的途徑。除了成為私有者,個人不可能成為所有者。馬克思指出,這種觀念是所有制的產物,是“愚蠢而片面”的。他說:“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說來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總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1844年經濟學手稿》)這種觀念反映私有制社會的現實。在那里,不屬我私有的東西,我不會看作是我的東西。當勞動者從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剝削下解放出來,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之后,這個觀念就過時了。一無所有的無產者變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即共同所有者。許多解放了的雇傭勞動者感到了自己的地位的變化,他們開始以主人的態度對待勞動和公有財產,自豪地把共同所有財產當作我自己的財產來維護,把為集體勞動當作為我自己勞動。我國五十年代初期和蘇俄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工人階級高揚這種主人精神克服了多少巨大的困難,創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工人階級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以新社會主人的自豪感在《好》這首詩中歡快地歌唱:“大街——是我的/樓房——是我的/我的工廠……”雖然當時人們還沒有來得及認識到落實勞動者的主人的權利是個十分復雜艱難的過程,因此這種觀念具有浪漫主義的因素。但它卻反映了公有制的實質,預示著公有制發展和改進的大方向。當新制度和體制的缺陷逐漸顯現,人們看到落實主人權利的過程的復雜性和困難的時候,這種帶有浪漫色彩的主人觀念逐漸消退。而私有制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那這種愚蠢而片面的傳統觀念,本來就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不僅反對公有制的人會用它作思想武器,就是為建立公有制而奮斗的革命者和勞動者們也難于完全擺脫它的影響。特別是當公有制原則的貫徹遇到困難,甚至被扭曲的時候,傳統觀念的影響就更大,以致許多勞動者,包括管理者,有時會對于究竟誰是公有制的所有者產生錯覺和模糊的認識,誤以為管理者和管理機構才是所有者,看不到聯合起來到勞動者個人才是共同所有者這樣意義上的所有者。這種誤解助長管理者擅權妄為,背離群眾,官僚化,蛻化變質,勞動者權利受侵蝕的現象,制度和體制的缺陷和這種現象與錯誤的觀念互為因果,互相助長,惡性循環,會使公有制逐漸異化,失去自己的本質,發展和改革迷失方向,走入歧途。
因此,為使公有制沿著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道路健康發展,既要在實踐上下功夫,繼續推動政治和經濟的民主化改革,把勞動者個人作為公有制的所有者和主人應有的一切權利落到實處;同時也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和思想工作,逐步破除傳統的私有制觀念,樹立和普及全新的所有制觀念。這兩方面的任務都十分艱巨復雜,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奮斗。
(《環球視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