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即將化入歷史的年輪,人類叩響了21世紀的大門。瞻望新的世紀,一系列重大課題擺在馬克思主義面前,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既關系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又關系著馬克思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第一,社會主義的生存、鞏固和發展問題。世界社會主義正在總結經驗教訓,從嚴重挫折中醞釀著重新崛起,特別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崛起,還需要繼續解決一系列問題,譬如,引入市場機制以后,如何恰到好處地實現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結合問題,也即“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結合問題;如何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做到既要維持較高的效率,又要保證必要的社會公平,使二者互相促進;如何使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結合起來,解決好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轉軌問題,保持住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如何處理發展市場經濟與抵御腐敗之風的關系問題,做到在啟動經濟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的同時,有效地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腐蝕,保持執政黨和政府的清正廉潔;如何正確處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關系,做到既要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又要堅定不移地保持社會穩定;如何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避免重蹈某些國家物質富足而精神貧困的覆轍;如何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做到以我為主,取人之長,防止新的經濟奴役和文化滲透;如何在國際敵對勢力咄咄逼人的情況下,頂住他們的“西化”、“分化”圖謀,保證社會主義的性質不會改變;等等。這些問題,鄧小平理論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但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和總結。它們是事關社會主義成敗的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第二,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和未來走向。19世紀60年代,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作了深刻的解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成為長期以來研究資本主義的權威巨著。20世紀初期,列寧發表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總結了自《資本論》發表以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提出了嶄新的關于資本主義的理論,同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成為長時期以來研究帝國主義的權威著作。從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問世到現在,已經80多年的時間了,這80多年的時間,比之從《資本論》問世到《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問世所間隔的50年,不僅時間要長得多,而且歷史的發展要快得多,社會的變化要復雜得多。期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資本主義空前的經濟大危機,經歷了凱恩斯主義的普遍推行,經歷了舊殖民體系的瓦解,經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大社會制度的爭雄對抗和力量消長,經歷了戰后以來資本主義的相對繁榮,經歷了資本主義世界形形色色的改良試驗,經歷了蘇東劇變,冷戰結束,雅爾塔體制瓦解,新的世界格局的逐漸形成,等等。很明顯,當代資本主義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比之從馬克思到列寧那幾十年的變化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馬克思主義應當總結80多年來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揭示它們的新特點、新規律,指出它們的未來趨向,發展馬克思、列寧的思想,向人們提供一部新的具有現時代特色的關于資本主義的權威著作。這是事關馬克思主義在“一球兩制”的競爭中,能不能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能不能取得對資本主義的最終優勢的大問題。
第三,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馬克思主義向來重視科學技術在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馬克思稱它是偉大的革命力量,每一項新的科技發明都會引起馬克思的極大興趣。鄧小平總結新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經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現代科學技術正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人類正步入知識經濟社會,近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知識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資源。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個大趨勢,強調指出:“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必須深入研究一系列與此有關的新問題,譬如: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問題;社會制度的對立和人類文明相互滲透的關系;科技發展在何種程度上改變著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科技革命與兩大制度的發展前途有何關系;高度信息化條件下意識形態的分野將會出現怎樣的特點;科技發展對傳統的道德倫理會產生什么影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沒有矛盾;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對馬克思主義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世界格局的大規模重組和未來演變。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兩極對峙的世界格局維系了幾十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兩極對峙的格局很快瓦解,代之以大規模的力量重組和向多極化發展。美國躊躇滿志,很想充當世界的主宰,但是勢移時易,別人不聽它指揮,它自己也力不從心。歐洲、日本都有強烈的離心傾向,亞洲、非洲都在竭力構筑自己發展的支點。力量的多極化伴隨著矛盾的復雜化,舊日的聯手兄弟變成爭吵不休的冤家,政治沖突、經濟沖突、部族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紛至沓來且互相交織,整個世界呈現出一片雜亂無章的畫面。這無疑是一個大的轉折期,馬克思主義必須審時度勢,從這個紛亂的世界中探求歷史發展的軌跡。要研究多極化格局的特點和未來世界各種力量之間的矛盾;要研究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的關系;要研究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之中洞察時勢、運籌全局、掌握主動;要研究國際矛盾與國內矛盾的關系,研究新的國際矛盾在何種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響國內矛盾;要研究當今世界的民族沖突、宗教沖突的新特點,研究這些沖突對多民族國家的影響;要研究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鞏固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挫敗某些敵對勢力的“分化”、“西化”圖謀;等等。
第五,全球化問題及其未來趨勢。全球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同多極化的趨勢一樣,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西方有些學者認為,全球化始于哥倫布到達美洲的15世紀末,另有學者認為始于16世紀,都可聊備一說。實際上,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全球化的過程便開始了。最早也是最全面論述全球化問題的,不是別人,正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共產黨宣言》里用十分精彩的語言論述了資產階級如何奔走于全球各地,建立廣泛的聯系,使各國經濟聯為一體。之后列寧又明確指出,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在資本主義時代日益國際化,社會主義將把它完全國際化。擺在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的任務,不是研究全球化應不應該發生。它早已發生了,而且正在急速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向。擺在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的任務是:全球化進程的規律是什么;經濟全球化與當今國際經濟秩序與各個國家的利益是什么關系;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下,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全球化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游戲規則”;發生于本世紀末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與全球化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全球化僅僅意味著經濟的全球化,還是意味著政治、文化也將全球化,后者的全球化含義是什么,所謂全球化“使政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斷下降”的說法是否能夠成立;全球化與多極化是什么關系,全球化是否排斥多元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如何抓住機遇、避免風險,如何鍛煉我們的適應力、應變力、生存力和競爭力。顯然,這些問題都是很現實、很迫切的問題,亟需作出正確的回答。
第六,世界的貧富差距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問題。馬克思說過,他不能背對人類的痛苦。關心和解決人類的痛苦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出發點。盡管一百多年來人類歷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人類分為貧富兩極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變。這種兩極對立,不僅表現在許多國家內部,而且表現在全球范圍內,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對立。由于新老殖民主義的剝削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得地球上一些國家處于非常貧困的境地。非洲的許多國家至今生活在饑餓或戰亂之中,大批大批的難民流離失所,成千上萬的兒童啼饑號寒。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只相當于發達國家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一。據聯合國一位官員說,當今全世界生活在絕對貧困中的人口達到13億。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貧困國家的發展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的發展和穩定。在可以預料的未來的幾十年內,這種情況很難得到根本改變。鄧小平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毫無疑問,它應當也是馬克思主義著力研究和回答的重大問題。要研究南北對立和全球的兩極分化,研究這種情況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消除這種現象的途徑,等等。
第七,未來戰爭與和平問題。鄧小平依據對世界形勢的科學分析,指出新的世界大戰可以推遲甚至可以避免,但是,他又指出,“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當今世界,和平的聲浪雖然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戰爭的烽煙卻是一處連著一處。局部戰爭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停止過。可以預料,在人類的21世紀,國與國之間、國內不同種族、部族或宗教團體之間的局部戰爭或武裝沖突還必然時有發生。因為引起武裝沖突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宗教的,一句話--利益的根源不可能短時期消除;各種各樣的利益糾葛在無法通過其他手段解決,或者其他手段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情況下,戰爭便會提上日程。可以說,只要存在利益沖突,就存在戰爭發生的土壤。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給未來的戰爭帶來了許多新的特點,快速性、立體性、信息化、高消耗性等特點使未來戰爭蒙上了神秘的外衣。戰爭與和平對人類至關重要,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必須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們應當研究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情況下,局部戰爭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爭取盡可能長的和平環境,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
第八,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問題。世界格局由兩極對峙轉向多極化以后,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也發生了變化。現在世界上許多人在談論意識形態“淡化”的問題。有人認為,過去兩極對峙時期,人們用冷戰眼光分析世界事件,意識形態色彩自然比較濃厚;現在兩極對峙格局結束了,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與此相應,意識形態色彩“淡化”了,代之而來的是民族沖突、地區沖突和宗教分歧。這個看法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它確也反映了客觀存在的某些現象。我們在處理國家關系時,也不以意識形態論親疏,而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意識形態的“淡化”只能相對于過去兩軍對壘、咄咄逼人的情況來說,而不能從階級和社會制度的“融合”或“趨同”來說,只要世界上存在剝削和壓迫,就不能籠統地談什么意識形態的“淡化”問題。目前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西化”、“分化”政策,搞什么“人權”外交、“民主”外交,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哪里有什么“淡化”?與此相聯的社會思潮問題,也值得深入研究。我們知道,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社會思潮趨于活躍,出現了許多流派,例如哲學領域的人本主義思潮、唯科學主義思潮;經濟領域的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派、新劍橋學派、現代貨幣主義、新制度學派等;政治領域的現代自由主義、現代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文藝領域的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小說等;軍事領域的西方國家安全理論、西方戰爭觀與戰爭理論等。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社會思潮又出現新的動向,許多人在談論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問題。總之,無論意識形態還是社會思潮,都出現了新的趨向,馬克思主義應該密切關注這些動向,把握它們的演變和發展,從中引出必要的結論來。
第九,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如果說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向人類發出了警告,要人們注意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那么在今天,馬克思的警告不但不幸言中,而且大概遠遠超出了馬克思的預料了。誠然,工業在進步,農業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一百多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超過了以前的所有世代。未來的一百年,人類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但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一直困擾著人類:建設伴生著破壞,前進伴隨著倒退,文明派生著野蠻。這種現象突出表現在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上。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九大環境問題:1、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2、森林面積不斷減少。3、水質遭到嚴重污染。4、淡水資源越來越少。5、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6、動植物種不斷滅絕。7、地球氣候異常。8、 酸雨成為全球性公害。9、資源形勢嚴峻。以上環境問題, 直接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當然,“解鈴還須系鈴人”,人類已經和正在采取一系列辦法治理環境,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并不悲觀。人類不僅能夠利用自然,開發自然,而且也能夠保護自然,培育自然。但是,環境問題的迫切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未來幾十年內,環境問題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悉心研究、切實解決的問題。要認識到:環境問題決不僅僅是環境問題。
第十,人口問題。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今天它已經超負荷運載,已經不堪重負了,僅僅是最近幾十年間, 全球人口翻了一番, 達到60億。如果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下個世紀中期人口將超過100億, 這對小小的地球來說是不敢設想的災難。人口的急劇增加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教育問題,就業問題,人口素質問題,生活質量問題,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有限資源的供應問題乃至于社會穩定問題。我國政府把計劃生育立為基本國策,在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就全球范圍看,形勢還很嚴峻。人口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未來世界的人口發展及其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即將到來的21世紀,是全球范圍內各種矛盾交織并存的世紀,人類將面臨越來越突出的全球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將在研究、解決以上各種矛盾中大大豐富自己和發展自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