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信息】信息當指所知的第一性客觀存在,物質-運動-空間-時間-信息五位一體,人們只能從觀念上而不能在實際中將其相區分;思維與信息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反映者——信息表達之謂也,時下信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其對象基本上為信息表達所包辦;為區別信息與信息表達,后者可稱之為訊息,換言之,對象是否可視為時間的函數,乃是界定信息與訊息的要件。
相對
相對性給思維帶來的考驗,并非三言兩語即可令人釋然,甚至還可以造成一代又一代人的困惑。如果從信息、信息表達、信息比較等方面著眼,或許能帶來些別樣的效果。
大小、長短、高矮、胖瘦、真假、善惡、美丑 — 在日常生活中此類成對的正/反概念比比皆是,人們也能對其駕輕就熟地靈活運用,還涌現出諸如假大空、真善美等正/反概念組合。就實詞而言,人們一般將其劃歸形容詞,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類似形容往往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無從定性定量分析,甚至談不上內涵和外延,難以納入科技用語。按理說,概念確立的前提是,[名實相符、約定俗成],但對于此類正/反概念而言卻是例外。
反映和表達客觀現實,乃是語言產生并完善的理由所在,語言的產生令人類有條件去加速擺脫動物狀態,互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也為培育社會空間創造了前提。人類接收和處理客觀信息的能力,是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同步提高的,正是這種局限性,使得早期人類往往以想象代替現實,神話、宗教等等就是對客觀現實的某種歪曲的反映,然而毋庸置疑,對客觀信息的表達,乃是支撐語言大廈的棟梁、基石和常備物資。
語法上有虛詞、實詞之分,但按信息傳達、信息價值來衡量,大小、美丑等正/反概念仍有欠實之處,此類概念實際上是對信息的比較評價,說成間接信息概念也未嘗不可。大、小、美、丑再就外延來看,類似于沒有極值的數軸,可向左右無限延伸,而且成對的正/反概念在外延上可被視為重疊的,就如長短,我們既不能說多長就是絕對長,也不能說多短就是絕對短;凡被指為長的,相對于更長的就是相對短,凡被指為短的,相對于更短的就是相對長。對于物質空間信息的接收和處理,主體形成了長度方面的經驗,在這方面不同主體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反差。 “久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天文學往往以光年為單位,量子力學往往以埃為單位,這也是一種長短經驗。基于經驗的長短概念如不用于評價具體對象,長短本身將毫無認識價值,長短只應出現于什么長或什么短的句式中。反過來講,什么長或什么短是比較的結果,一系列比較形成了長短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長短本身是經驗。換句話說,大、小、美、丑這類概念屬于相對比較概念,須基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才有比較可言。舊形式邏輯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而模糊邏輯在[0]與[1]之間任意取值,非此非彼,即此即彼。這種連續值邏輯是反映運動變化過程所必需的辨證思維方法。如果說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在復數對象的長短比較上能得出個相對結論,那么評價美丑或許就勉為其難了。如果說長短的復數評價對象尚有客觀信息可考,那么美丑的復數評價對象就很難說具備什么美的信息或丑的信息了。相對美(丑)的結論絕非比較一下即可搞定,就如全球范圍選美,佳麗們的先后名次不過是評委們的相對結論,換成你我他試一把,桂冠誰屬可就難說了。
相對,絕對,相對真理,絕對真理,到底如何,取決于世人不盡相同的大腦思維“軟件”,按世界的本來面目解釋世界,是哲學無可終結的長青課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