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在中國東海、釣魚島、獨島的歸屬權問題上頻頻向中韓挑釁。4月15日,日本眾議院憲法調查會通過最終報告,主張修改現行和平憲法。此舉被日本議員形容為修憲進程開始起跑。就此大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張文木教授。張文木認為,日本挑起爭端和修憲的一系列舉動,本質上是試圖改變不利于日本的遠東戰略格局。
當今亞太和平的基礎是依據雅爾塔體系建立起來的遠東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日本失去了自明治維新以來所獲得的一切地緣利益。日本放棄戰爭權利,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該體系明確乃至硬性規定的。而日本要想成為政治大國,其首要前提就是顛覆遠東雅爾塔格局。
太平洋戰爭后的亞太格局,尤其是其中的日本和臺海問題是雅爾塔體系與冷戰體系的產物。在雅爾塔體系中,日本受到至今沒有解除的制約,以及臺灣主權歸屬中國這兩件事互為一體;冷戰體系造成日本與臺灣島戰后的經濟復興及與中國的長期對峙。美國戰后與日本政府和臺灣當局簽署的各項不利于中國的“條約”或“協定”,更多的是冷戰體系而非是雅爾塔的結果。近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調整,更多是冷戰的繼續,為此美國在冷戰的框架內,小心翼翼地打開了有可能顛覆雅爾塔體系的“潘多拉盒子”,這讓日本看到了復辟明治霸業的希望。蘇聯解體后,日本提出“周邊事態法”,挑起以此為據的一系列事件,開始試探性地恢復已在雅爾塔體系中喪失了的地緣政治利益,并在這種努力中挑戰沒有解體的遠東雅爾塔格局。其結果動搖的不僅僅是俄國和中國的,當然也有美國的以日本為對象的“雅爾塔權力”。
他指出,需要澄清的是:蘇聯解體后,歐洲的雅爾塔格局解體了,而遠東的格局并沒有解體;圍繞著蘇聯的冷戰結束了,但圍繞著俄國、中國的冷戰反到加強了;丘吉爾所描述的“鐵幕”,在歐洲不僅沒有落下,反而大幅東移;在亞洲地區的冷戰重心則轉向中國。
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目標充滿矛盾:美國一方面想遏制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又不想在與中國直接沖突中自毀有利于美、俄、中三國的遠東雅爾塔格局,因此在日本問題上,美國對日本采取了有限松綁政策,以讓日本承擔更多國際政治軍事責任為名,行遏制中國之實。而在臺灣問題上,一面承認由雅爾塔體系確定的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另一方面反對中國武力遏止臺灣分裂的勢頭,事實上阻止臺海兩岸的統一。最近美國軍力逐漸向關島后收,這表明美國不想直接卷入亞太地區軍事沖突,而更樂意扮演有威懾和影響力的幕后調解人的角色,以使美國擁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并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張文木直言,美國的這種政策實際是二戰前英國張伯侖綏靖政策的翻板。張伯侖以犧牲“凡爾賽體系”的代價綏靖德國向蘇聯發難,其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今天美國又在放縱日本,對此,張文木認為:這是在玩火,這對亞太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很大風險。因為它將誘使日本脫離和平憲法,并逐漸形成顛覆遠東雅爾塔格局的力量。這是一種對亞太和平極不負責的作法。
張文木說,日本近期不斷在東海等問題上挑起爭端是一種“扳手腕”式的力量測試,而一系列小步修憲的舉動則是在探測周邊國家乃至美國可接受的程度。這種“試探”將日益“大膽”,近逼亞太和平底線,并最終突破美國可以接受的“冷戰格局”,向顛覆雅爾塔遠東體系的目標靠近。這將對中、美、俄三大國及亞太和平構成挑戰。美國雖然通過加強與日本的軍事合作在綏靖日本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日本的控制,但不能保證二戰前英法在歐洲綏靖政策的惡果不在亞洲重演。(2005年4月22日大公報,記者:竇含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