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企業主1/3是中共黨員”讓人喜憂參半
徐林林
據新華社2月12日電,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企業研究會共同組織的調查顯示,在我國私營企業主中,中共黨員的比例占33.9%。 調查結果表明,私營企業主的黨員比例近年來上升很
快,大型、特大型私營企業主中間的黨員比例更高。調查課題組專家認為,私營企業主的社會來源相當復雜,許多人在開業之前就已經是黨員,近10多年來又有大量黨員干部和黨員知識分子“下海”經商,壯大了黨員私營企業主的隊伍。(2月13日河南報業網:《私營企業主1/3是中共黨員》)
看到這條消息,不由喜憂參半。
喜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這么多中共黨員敢于人先,大膽創業,成為經濟建設的弄潮兒。這些年來,不少私營企業不僅在生產、流通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而且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因此,說其中絕大部分黨員企業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許是不會產生任何爭議的。黨員帶頭富起來,然后率領廣大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說,都是一件可圈可點的大好事。所以,面對“私營企業主1/3是中共黨員”這樣的數據,我們不僅應該為之擊節叫好,而且期待有更多的中共黨員投身經濟改革的大潮,在市場拼搏中成為廣大群眾的表率。
憂的是,全國才六七千萬中共黨員,僅為13億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但在私營企業主中卻占了三分之一,而且“大型、特大型私營企業主中間的黨員比例更高”。僅從簡單的比例上分析,這是不是有點不太正常?調查顯示,“許多人在開業之前就已經是黨員,近10多年來又有大量黨員干部和黨員知識分子“下海”經商,壯大了黨員私營企業主的隊伍”。那么,他們究竟是憑什么如此迅速地致富,讓那么多黨外群眾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是他們智商、情商什么的都平均高人一籌?還是有啥開拓市場、財源廣進的絕活?這是有待進一步調研的。
一方面,如果能夠總結中共黨員在市場打拼中某種帶有共性的經驗,對于如何帶領廣大群眾奔小康無疑有著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了解其中一些人“下海”的過程及其第一桶金是怎樣掘得的,且與其原在崗位或原任職務有什么瓜葛,則對于當下怎樣在國企改制中,確保國有資產不再大量流失,抑或能找到有效的解決之道---盡管再來議論“原罪”問題已經顯然很不新鮮。
之所以這么說,基于兩點:其一,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作為個體的中共黨員,如果依法經營,想將其政治資源“置換”成商業資源的可能性幾近于零。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為“大型、特大型私營企業主”,的確目光遠大,能耐不小,值得群眾學習;其二,如果其中有人利用中共黨員的身份,擴張原有政治、人際資源,并有錢權交易或權力期權化之嫌,那么,即使私營企業主中的黨員再多,也未必值得高興。所以,凡是社會性很強的調查,如果僅僅只看到問題的一個層面,而忽略了背后可能隱含的東西,最終作出的結論很可能不具有說服力。弄得不好,公眾有時還會由此生發出調查者做夢也想不到的“另類聯想”來。
文章來源: 作者賜稿
光明日報《光明觀察》
歡迎參觀光明日報網《韓強文集》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3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