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出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教授莊家熾。
書作者攻讀北京大學勞動社會學方向的博士學位時,花費數月時間,在北京多家快遞公司開展非常深入的沉浸觀察,不僅作為觀察者、訪談者深入了解了快遞員的工作和生活,挖掘快遞員的工作狀態,試圖還原其面臨的復雜社會關系場景尤其是矛盾,而且還自己作為快遞員多日參與快遞分揀、裝車和配送。
《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脫胎于書作者的博士論文。全書展望了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的幾個階段,介紹了隨著電商業務發展,隨之出現快速增長的快遞行業。隨之,對照了美國的UPS、DHL等知名快遞公司,談論了中國民營快遞企業是如何在頗為不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快速發展壯大,強調加盟制既幫助了快遞企業可以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里擴充規模、填補市場,但也使得順豐、京東等主要通過直營模式以外的更多快遞公司,服務質量很難滿足客戶的要求。
之所以大量的快遞公司選擇加盟模式,尤其是在創辦較長時間里仍然沿用這種模式,是因為順豐、京東等直營模式企業不可避免造成“重資產”運行,直接成為大量員工的雇主而背負著高額人力支出、保障成本,而加盟制則有助于削減成本。尤其是在近年來廉價電商紛紛涌現,進一步壓低了快遞單價。
書作者提出,快遞行業企業的體系運轉,是資本控制的流程化與標準化,將作業各環節流程予以規范,再細化到規范勞動者的每個業務動作。而信息技術尤其是監控技術、大數據技術使得快遞行業作業過程全程都可以被有效記錄和保存,使得其透明度更高。這種情況下,快遞行業中的勞動者無論是哪一個環節的崗位,都需要嚴格按照規程、程序進行作業,且嚴格服從于時限要求。
這本書也提及,現代服務行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原本資本、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轉嫁到員工與消費者之間,尤其是快遞行業員工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可以對快遞員的勞動過程(時效)、勞動結果(快遞完好性等)進行監督,如果據此提出投訴,快遞員會蒙受比較大的經濟損失。而資本、企業(包括發貨方與快遞公司)則可以成為消費者與快遞員之間矛盾的仲裁者。這方面特點與外賣行業將矛盾轉嫁給外賣員是完全一致的——當然,區別在于,快遞行業哪怕順豐、京東,都遠未形成諸如外賣領域兩大寡頭競爭的格局,因而快遞企業對于快遞員的懲罰,往往沒有那么嚴苛。
這本書將快遞員稱為“追系統的人”,這是因為,首先,快遞員需要追時效,但工作量大且分布不均、工作量不受自身控制也無法預期、工作靈活性低。很多情況下,系統限定了快遞配送時效,又要求快遞員必須配送到家而不能將快遞放到快遞驛站或快遞柜,快遞員有時會自行提前將快遞簽收,然后在系統追究不到的超時時段將快遞配送給收件人。另一方面,平臺通過越來越緊密的大模型和算法,對于快遞員勞動過程進行了非常嚴密的管理和控制,還要求快遞員必須分擔相當多數的消費者溝通甚至售后溝通,這進一步加劇了快遞員的勞動負荷和心理壓力。
快遞員與外賣員相似的一點是,他們其實都不是平臺企業的直接雇員。快遞員一般是快遞公司在每個城市不同區域加盟商直接雇傭的,鑲嵌在各自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中,而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的主導者通常就是快遞加盟商或者其聘請的管理者,行使著規范、監督的作用。也就是說,快遞員很多情況下就是工頭、加盟商的親友、老鄉,或者這些角色引介的熟人,在一種嵌入式的雇傭關系中進行管理,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結構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可以變得更具溫情,降低勞動者與管理者之間的對抗與敵意。
書作者指出,快遞行業很多加盟商在用工中采用人情法則,黏性用工,“基于血緣、地域等關系進入公司的員工相對其他員工也有較強的穩定性”。但這也不可避免會使得這樣的人情倫理,導致快遞員承擔著比約定工作任務更多的工作量。
書中還討論了快遞員在快遞站出發后,與收件人等各類業務對象、關系人產生社會關系的互動情況。
所評圖書:
書名:《追系統的人:快遞員的勞動過程與社會關系網絡》
作者:莊家熾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