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國內軍閥割據局面的刺激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沖擊,胸懷改造中國社會志向的青年毛澤東撰寫了《民眾的大聯合》,提出了依靠民眾大聯合的力量和“呼聲革命”的方式以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民眾的大聯合》是青年時期毛澤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蘊含的改造中國方案,既彰顯了青年毛澤東的歷史擔當,也折射出軍閥專制統治下一代知識青年彷徨無從的矛盾心理。
關鍵詞:
《民眾的大聯合》;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社會;“呼聲革命”
《民眾的大聯合》是青年毛澤東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特別是在五四運動感召下,執筆撰寫的試圖以改良方式改造中國社會的名篇,是青年時期毛澤東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文章以連載的方式分別刊登于《湘江評論》第二、三、四期。文章刊出后,引起業界的強烈反響,很快被《新青年》《時事新報》《晨報》《星期評論》等熱門報刊推薦、轉載。仔細品讀全文,可以清晰地看出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下的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社會的主張,同時也可以窺見那個時代中國多數青年知識分子思想轉變的心路及探尋國家出路的奮斗足跡。
一、《民眾的大聯合》的寫作動因
20世紀一二十年代,經歷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中國,使得接受新文化運動洗禮后的青年知識分子們紛紛挺身而出,以各種方式投身于拯救國家與民族的愛國運動之中,尋找擺脫恥辱命運的道路,青年毛澤東就是其中之一的著名代表。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前,毛澤東與當時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在時代潮流的裹挾下以自己的認知著書立說,抒發個人的政治見解,《民眾的大聯合》就是青年毛澤東頗具影響的代表作。《民眾的大聯合》首刊于1919年7月21日出版的《湘江評論》第二期,此后又以連載方式于同月28日和8月4日連續刊發同名文章,分別加上“以小聯合作基礎”“中華‘民眾的大聯合’的形勢”的副標題。這一作品的問世,有著特殊的寫作動因。
(一)軍閥割據混戰的刺激
出生并成長于晚清向北洋軍閥統治過渡的中國最黑暗年代的毛澤東,親身見識了湖南乃至整個中國的動蕩與混亂,由此滋生了改變這一現狀的宏大志向。1911年,從閉塞山鄉來到省城求學的毛澤東看到了辛亥革命摧枯拉朽地沖塌了滿清王朝專制統治的舊世界,但沒能迎來百姓期盼的皇朝變成共和后的新生活。“人們在革命前所預期的民族獨立、民主和社會進步不僅沒有到來,相反,在很短的時間里,日本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恢復帝制,張勛又演出復辟鬧劇,各路軍閥的割據混戰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政壇動蕩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地處南方的湖南同樣深陷苦難之中。掌控湖南的張敬堯與其他軍閥如一丘之貉,不僅借機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還縱容士兵肆意搶掠,致使湖南人民怨聲載道。關于當時湖南社會的黑暗和百姓的悲慘境遇,可以從“驅張運動”期間毛澤東向北洋政府遞交的《湘人控張敬堯十大罪》即可知曉:“縱兵殃民”“以致農不得耕,商不得市”;“金融枯塞,無以為生”;“公私破產,恢復無期”;“勒民種煙”“毀傷國體,騰笑全球”;毀壞教育,“致學生無校可入,無學可求”;“暗殺公民,身蹈刑律”;“言論自由,掃地以盡”;增加鹽稅,“致鹽價驟漲,小民食淡。破壞鹽法,目無中央”;亂加賦稅,“坐收厚贓不顧民瘼”;“偽造民意,破壞團體,供一己利用”。這種狀況深深地刺激了青年毛澤東,使他如梗在喉,深感“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于是,他慷慨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二)十月革命勝利的沖擊
爆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俄國十月革命以嶄新的姿態開辟了人類社會的新紀元。在一戰接近尾聲之際,作為協約國陣營的重要成員,曾是帝國主義鏈條里最薄弱環節的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11月爆發了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黨人依靠民眾大聯合的力量,一舉“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蕩了多少敵人,協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俄國十月革命的隆隆炮火,由遠及近,從歐洲波及至遠東,“匈牙利崛起,布達佩斯又出現了嶄新的勞農政府。德人奧人截克人和之,出死力以與其國內的敵黨搏戰。怒濤西邁,轉而東行,英法意美既演了多少的大罷工,印度朝鮮,又起了若干的大革命”。歷來以富有愛國主義精神著稱的中華民族在沉寂多年后也發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怒吼,青年毛澤東把它稱為“中華長城渤海之間,發生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爆發絕非偶然,既有中國人經歷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恥辱的徹底醒悟,更有遠方十月革命勝利的感召,這場運動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熱情。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中國大地上“旌旗南向,過黃河而到長江,黃浦漢皋,屢演活劇,洞庭閩水,更起高潮。天地為之昭蘇,奸邪為之辟易”。在毛澤東看來,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是中國民眾前所未有的大聯合的結果,古老的中國大地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展現在青年毛澤東面前的是一副“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于湘江兩岸了”的激動人心的畫卷。鑒于此,胸懷大志的毛澤東自然萌生起創作的沖動。
二、《民眾的大聯合》改造中國社會方案的主要內容
《民眾的大聯合》系《湘江評論》從創刊到被查封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刊登的影響最大、反響最強烈的作品,文章以獨特的視角、犀利的觀點、激揚的文字深刻闡述了民眾大聯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實現路徑,內在地蘊含著改造中國的必要性、依靠力量和具體方式,初步展示了青年毛澤東對改造中國社會、拯救民族危難的探索方案。
(一)闡述了改造中國社會的必要性
前文所述,西方列強操縱下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軍隊私有化的亂象,軍隊變成了各派軍閥用來爭權和搶地盤的工具。由于軍閥缺乏國民精神和社會意識,認為其最重要的職責便是謀取私家之利,窮兵黷武。他們與地方勢力聯合割據稱霸,戰亂不斷,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成長于這塊土地上的毛澤東,對身邊百姓的遭遇自然了然于胸,而且這種感受必然隨著見聞的增加和閱歷的增長而愈加深刻。如果說生活在象牙塔般校園里的青年對政府和社會尚寄存希望的話,那么走出校園踏入社會后,目光所及的社會亂象必然以活生生的現實赤裸裸地展現在面前,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后的青年毛澤東便是如此。起初毛澤東一度把改造中國社會的希望寄托于個別“強人”身上,他在東山高小讀書閱讀了《世界英雄豪杰傳》后,曾幻想中國能出現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式的英雄以救民出水火。1918年創建新民學會時,他又寄希望于革新思想與道德,改善人心風俗,找到中國的出路。經過五四運動洗禮后的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借此喚醒民眾,最終改造中國社會。然而,張敬堯統治下的湖南百姓的遭遇,讓青年毛澤東清醒地看到:“強權者,貴族,資本家的聯合到了極點,因之國家也壞到了極點,人類也苦到了極點,社會也黑暗到了極點。”換言之,正是列強與軍閥、貴族、資本家沆瀣一氣,曾經引領世界的中國,此時已然成為西方列強的玩偶,國家四分五裂,“十八省亂七八糟,造成三個政府,三個國會,二十個以上督軍王巡按使王總司令王,老百姓天天被人殺死奸死,財產空蕩,外債如麻”。倘若不進行徹底的改造,國家、民族便永無出頭之日,百姓只能繼續深陷苦難之中。
(二)闡述了改造中國社會的依靠力量
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中國之后,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管理員的毛澤東受到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影響,開始把關注時政熱點的視角轉向俄國。他以青年人的銳利眼光審視著這一新生事物,并欣喜地發現十月革命是聯合起來的群眾以呼聲喚醒了沙俄軍營里的兵士,讓他們調轉槍口對準貴族和資本家的結果。因此,毛澤東意識到像俄國的方法,“我們應該起而仿效”,即用民眾大聯合聚集起來的力量此改變“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的境遇。在他看來,只要真正做到民眾大聯合,就能達到“天不要怕,鬼子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其他領域同樣如此,民眾一旦真正聯合起來,那么“見于宗教方面,為‘宗教改革’,結果得了信教自由。見于文學方面,由貴族的文學,古典的文學,死形的文學,變為平民的文學,現代的文學,有生命的文學。見于政治方面,由獨裁政治,變為代議政治。由有很(限)制的選舉,變為沒有限制的選舉。見于社會方面,由少數階級專制的黑暗社會,變為全體人民自由發展的光明社會。見于教育方面,為平民教育主義。見于經濟方面,為勞獲平均主義。見于思想方面,為實驗主義。見于國際方面,為國際同盟”。
由此可見,青年毛澤東認為,民眾大聯合是改造中國社會的唯一出路與根本依靠力量。民眾大聯合不僅有歷史依據,而且有現實需求。首先,民眾大聯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毛澤東認為,歷史上的各種運動,都是通過不同程度的聯合來實現的。“歷來宗教的改革和反抗,學術的改革和反抗,政治的改革和反抗,社會的改革和反抗,兩者必都有其大聯合。”同時,毛澤東還認為,歷史上“以強權者的聯合,貴族的聯合,資本家的聯合為多”,也就是強權者聯合在先,而且他們的聯合到了極點,必然導致國家政權腐敗,百姓生靈涂炭,最終就產生與之相抗衡的民眾大聯合。如法蘭西以民眾大聯合贏得“政治改革”,俄羅斯以民眾的大聯合贏得“社會改革”,最后均取得了勝利,并引發其他國家仿效。特別是隨著民眾認知水平和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他們走向聯合的行動必然更加堅定,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而且他們也在革命的磨礪中逐漸識破并學會了貴族資本家的用以實現聯合的“知識”“金錢”和“武力”的三種手段,“平民既已將貴族資本家三種法子窺破,并窺破他們實行這三種,是用聯合的手段,又覺悟他們的人數是那么少,我們的人數是這么多,便大大的聯合起來”。其次,民眾大聯合的現實需求與實現路徑。毛澤東認為,每個群體都存在共同的利益訴求,被壓迫的各群體間也都存在共同的利益訴求,這是實現民眾大聯合的基礎。每個群體,如農夫因為面臨“田主怎樣待遇我們?租稅是重是輕?我們的房子適不適?肚子飽不飽?田不少嗎?村里沒有沒田作的人嗎?”等共同遭遇,共同利益訴求,便能結成農夫群體;工人、學生、女子、小學教師、警察、車夫等也因為有擺脫各自遭遇苦難的利益訴求,便組成各自的群體。各個群體又因為有解決生存,社會根本改造的解放、自由等問題的共同利益訴求,所以能走向大聯合,“許多的小聯合彼此間利益有共同之點,故可以立為大聯合”。這就是青年毛澤東提出的從小聯合走向大聯合,從而形成更大群體的力量與強權聯合相抗衡的主張。“因為共同利益,只限于一小部份人,故所成立的為小聯合。許多的小聯合彼此間利益有共同之點,故可以成立為大聯合。”農夫、工人、學生、女子、小學教師、警察、車夫等為維護各自利益而成立的組織,即是小聯合,各行各業的公會,各種學會、研究會等,則是平民及學者的聯合,如此反復,便形成了大聯合。
(三)提出了改造中國社會的“呼聲革命”方法
在找到改造中國社會的依靠力量后,毛澤東進而提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方式——“呼聲革命”。“呼聲革命”是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的“創刊宣言”倡導的打倒“強權”的方法之一。實際上,在《民眾的大聯合》刊出之前,青年毛澤東已提出類似的主張。他執筆撰寫的《不許實業專制》刊登于《湘江評論》第一期,文章充分肯定了美國工黨首領戈泊斯提出的“不許”方法,認為“人類真得解放”的出路在于倡言“不許”:“既有人倡言‘不許’,即是好現象。由一人口說‘不許’,推而至于千萬人都說‘不許’,由低聲‘不許’,推而至于高聲的狠高聲的狂呼的‘不許’,這才是人類真得解放的一日。”也許是受到戈泊斯的啟發,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將“‘不許’倡言”升華為“呼聲革命”,并對“呼聲革命”進行深入闡述,成為頗具時代色彩的改造中國社會方式:“我們倘能齊聲一呼,將這歷史的勢力沖破,更大大的聯合,遇著我們所不以為然的,我們就列起隊伍,向對抗的方面大呼。”
毛澤東還闡述了“呼聲革命”的具體內涵。他認為,“呼聲革命”既包括“面包的呼聲”,也包括“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面包的呼聲”就是要解決黑暗軍閥統治下中國百姓的生存問題,即解決吃飯問題。因為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這也表明經過五四潮流洗禮的毛澤東已轉而著重思考民眾的吃飯穿衣的現實問題了,而不是一師學子時天真浪漫的探究“宇宙之真理”的“大本大源”。“自由的呼聲”和“平等的呼聲”則是直接指向解決中國的政治問題。在毛澤東看來,中國政治問題的解決,就是要改變“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的現實,而解決問題的“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以瓦解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的聯合。同時,毛澤東還闡釋了“面包的呼聲”“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三者的內在關系。他認為,這三者彼此關聯、互為聯系,其中“面包的呼聲”是“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的前提條件,而“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是“面包的呼聲”的根本保障。因為只有解決了吃飯問題,才能推動民眾的大聯合,使廣大民眾團結一心,匯集成強大的力量,從而為“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奠定基本的群眾基礎。也只有通過大聯合的方式把民眾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做到“天不要怕,鬼子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
三、《民眾的大聯合》反映了青年毛澤東的二重心路
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的特殊遭遇,使得生活于這一時代的青年大多懷抱滿腔熱血亟待改變社會現狀,苦于未能找到指導行動的科學理論,他們又往往陷入痛苦的掙扎之中。他們為改變這種社會現狀提出不同的方案,以民眾大聯合達到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是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共同提倡的方案,并非毛澤東一人的主張,從某種角度而言,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心路。
(一)彰顯了青年毛澤東的歷史擔當
從青年毛澤東成長歷程可以看出,他自幼就志向高遠。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在閱讀了早期改良主義思潮著名代表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后,便“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辛亥革命爆發后,到省城求學的毛澤東毅然投筆從戎,投身反清革命事業。半年的軍旅生涯,使青年毛澤東養成了關注時政的習慣。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后,他把“心系社會,苦學勵志”作為奮力求學的目標。為此,毛澤東訂立了“齏其躬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為人之學”“為國人之學”“為世界人之學”的求學志向。期間,青年毛澤東虛心求教于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王季范、黎錦熙等學識淵博、思想進步、道德高尚的教師,不斷充實自己,同時“每天總是在天色微明時就起身,晚上熄燈后還借外面一點微弱的燈光苦讀,從不肯浪費半點時間”。此外,毛澤東還延續著軍旅時養成的關注時事的好習慣,經常閱讀報刊的時政消息,并時常與好友展開深入探討與激烈爭論,各抒己見。他還利用假期與蕭子升、蔡和森等同學外出“游學”,深入農村,了解社會,增加閱歷。隨著對時事的持續關注和對社會的深入了解,青年毛澤東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更加強烈。1915年5月,為了獲得日本對復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凱接受了近乎亡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回后舉國嘩然。毛澤東憤然寫下“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國?在我學子”的詩句,痛斥袁世凱政府的賣國行徑,并表達了立志救國的抱負。隨后發生的新文化運動,青年毛澤東被《新青年》刊登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他在此后的很長時間里,每天除上課、閱讀之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響下,毛澤東用新視角新思維觀察審視中國社會,結果他發現“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為此,必須“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在毛澤東看來,“變換全國思想”的辦法,在于“動天下之心”,因為“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也就是首先要喚醒人的自我意識,解放人的思想。為此,他和蔡和森等籌建了新民學會,倡導“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即通過革新思想與道德,改善人心風俗,最終實現社會的改造。后來,他們又把“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學會的宗旨。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前,青年毛澤東同樣也懷有打破舊世界、創立新天地的雄心壯志。
(二)折射了青年毛澤東的矛盾心態
20世紀初的中國,世界的急劇動蕩引發了中國政局與社會的巨大震動,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西方各種主義、學說紛涌而入,并以各自的理論吸引不同的知識分子群體。面對紛繁復雜的種種“主義”,此時的青年知識分子顯然出現選擇的難題。不過,無政府主義無疑更受當時青年人的熱捧,因為無政府主義者“打著‘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的旗號”,標榜“絕對平均主義”“絕對自由”“反對任何權威”等極具蠱惑人心的主張,“很適合當時一些對黑暗現實極端不滿、急于改變個人處境而又缺乏實際社會經驗的知識青年的口味”。此外,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這塊小資產階級的汪洋大海中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比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占先了一步”。因此,青年毛澤東也不例外地成為其中的追隨者,他在1936年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坦陳此時的自己“贊同許多無政府主義的主張”。1919年底至1920年10月,湖南爆發轟動全國的“驅張運動”和“自治運動”,就是毛澤東等青年知識分子試圖以這種“主義”去解決湖南問題,進而探索出完成改造中國道路的嘗試。盡管當時的毛澤東對軍閥暴政極度不滿,但他卻選擇了脫離實際的無政府主義。在毛澤東看來,當時的中國太大了,問題太多了,“全中國無政府,全中國大亂而特亂”,謀求全國的總建設短時間內完全沒有指望,“最好的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即先通過“湘人自決、粵人自決、川人自決以至直人自決、奉人自決”,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各省完成了分建設,再搞“澈底的總革命”。毛澤東還認為,湖南的地理民性,很適合通過請愿、集會、制憲、選舉等形式,獨立自治,然后“以湖南共和國為目標,實施新理想,創造新生活,在瀟湘片土開辟一個新天地”。因此,他“一方面稱頌十月革命,另一方面又不贊成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打倒強權”。在毛澤東認知中打倒“強權”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馬克思主義主張的急烈的行動方式,另一種是無政府主義的溫和的行動方式。而當時的毛澤東顯然更傾向于溫和的無政府主義,因為他認為急烈方法不僅會“張起大擾亂”,而且“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由此,我們可以從青年毛澤東的矛盾心態中窺視到同一時代知識分子成長的共同軌跡。
四、結語
20世紀初,鑒于急劇變動的國際國內形勢,像大多數生活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青年毛澤東在國家與民族陷于危局之際,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認知提出了改造中國社會的主張。盡管這些主張因種種緣故未能在實踐中達到預期目標,但對這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卻是彌足珍貴的歷練。也正是這種經歷,加速了青年毛澤東最終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把改造中國社會的偉大事業作為一生的不懈追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