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拍成電視劇了,路遙卻似乎沒有再次火起來。對于曾經經歷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一代農村知識青年,路遙的名字曾是那么親切,一部電影《人生》,令多少人為之唏噓嘆息,后來他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問世,獲得了茅盾文學獎,一時洛陽紙貴,成為當時青年案頭的必讀書。
《平凡的世界》確實揭示了深刻的主題,深入了一代人的心靈,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共鳴,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它都不啻為一部出色的作品。路遙的創作之路也是異常艱辛的,他是少有的真正的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創作的作家,也正因此,精力過度的耗費,使他于1992年就英年早逝。
正如有人假設,魯迅不是三十年代就去世了,而是活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會出現一種怎樣的狀況呢?我們也同樣可以設想路遙,他如果不是在改革尚未露出本來上面的90年代初就去世了,而是活到改革使中國面貌徹底改變的今天,他又將如何面對當今的的社會現實?雖然已經過去的歷史不可能假設,但確實能夠給我們提供一條理解事物發展的線索。
路遙作品反映的所謂“平凡的世界”,也即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這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場景,我們現代人再回望那段歷史,正是由毛澤東時代向鄧小平時代過渡或者叫轉折的時期。和當時絕大多數主流作家一樣,路遙作品的主題也是通過鞭撻批判舊制度,滿懷希望地憧憬迎接新社會的到來!可是,正如上述,如果路遙還活著,當他親眼看到他曾經如此熱切期盼的新社會圖景早已成為黃粱一夢,而且曾經那么著力鞭撻批判的社會丑惡現象更是變本加厲,見怪不怪,又當作何感想?
路遙對社會貧富不公有著刻骨的痛恨。《平凡的世界》開篇,就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貧富分化的典型場景,同一所學校讀書的學生,由于各自家庭條件相異,連伙食都分為三等,且被形象地喻為歐洲、亞洲、非洲。孫少平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只能吃最差的伙食,由此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給人們一種對于貧窮的極大憎惡感。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了,雖說社會生活水平整體確實比原來有所提高,但社會貧富分化不公的現實顯然是擴大而非縮小了。這也難怪,改革的口號本來就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本來就是要人為制造貧富分化。于是我們看到今天的現實是,官二代、富二代們早已上了城里的重點學校或貴族學校,有的還出了國,而像孫少平這樣的貧二代恐怕能有個一般學校上學就不錯了,要到城里上學,不交借讀費就算萬幸。這里凱止是白饃、黃饃、黑饃的差距。
再有就是對純真愛情的追求。路遙寫孫少安與田潤葉的愛情悲劇,無非是要控訴權力、金錢、地位對純真愛情的摧殘。我們說盡管孫田的愛情之花終因無法抗拒世俗強大壓力而凋零,但綜歸曾經孕育、開放過,它顯示出了那一抹無比美麗的理想主義的絢爛霞光,而后到了新時代,我們看到的不是那抹理想主義的霞光變成通天彩虹,而是它的歸于泯滅。如果放在今天,兩個社會地位天差地別、家庭貧富懸殊的男女談戀愛,無異于就像林黛玉和焦大談戀愛的新聞爆料一樣。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電視臺數不清的相親節目,一場場奢靡惡炒的富豪相親會,所謂純真的愛情早為銅臭所代替。
還有孫少安對田福軍說的那席“集體綁住了農民手腳”的話。對于那些只顧自己發家致富的人來講,集體或許確實綁住了他們的手腳,阻斷了他們個人出人頭地的夢想,然而三十多年的改革一路走來,農村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地發了、富了,相反倒是憨子田二及其憨二代只怕早已成了游魂野鬼,失去了集體的依靠,等待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所以毛主席當年一再強調“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可是人們卻沒有真正的懂得領袖的話,到真懂的時候一切又都遲了。
還要說的是當時農村確實比較貧窮,但也沒有到餓死人的地步,總體感覺物質生活雖然談不上富足,但人們的精神面貌還是相當積極健康的,那時農村勞動也確實是艱苦的,但畢竟呈現出的還是一片人歡馬叫的熱烈場景,相對于今天死一般的凋蔽,社會的整體墮落,不禁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小說篇幅很宏大,電視劇也只剛剛開了個頭,筆者在此無意長篇大論,只是作一點淺顯的斷想。或者路遙所鞭撻批判的那個社會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當時的人們也許不完全懂得這樣一個道理:那個制度雖然有缺點,但它的主流是向著光明前行的,是瑕不掩瑜的。然而某些人只因為認識問題或者根本就是別有用心,把一個光明大道上的些許泥濘無限放大、夸大,從而借口徹底否定,轉而走向另一條邪路不歸路。這條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也許當初包括路遙在內的很多人并不真正地清楚當時正在走的路意味著什么,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回望這一路走來,我們已沒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已經可以對這條路看得更清晰了。
我想,如果路遙沒有早早去世,活到了今天,也像我們這樣回望過去,他將情以何堪啊!
2015-3-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