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3—194)中馬克思寫道:
“如果能用1/2小時而不是1小時生產出5磅棉紗(由6.667磅棉花紡成),那么,在半小時結束時得到的使用價值,就同另外一種情況下在一小時結束時得到的一樣。也就是說,得到同質同量的使用價值,即得到一定質的5磅棉紗。這種勞動就它是具體勞動、紡紗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活動來說,它在半小時內完成的工作同以前一小時所完成的一樣多,創造出同樣多的使用價值。盡管紡紗勞動延續的時間在一種場合比另一種場合長一倍,但是,它作為紡紗勞動在這兩種場合所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如果它本身是使用價值,是勞動,也就是說,是創造某種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那么,它為了創造這個使用價值所必須持續的必要時間就是完全無關緊要的;無論紡成5磅棉紗需要1小時還是半小時,都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反過來說,它生產同一使用價值所需要的時間越少,它就越具有生產性和有用性。但是,它追加的、創造的價值,則完全要由它延續的時間來計量。紡紗勞動在一小時內追加的價值比1/2小時內追加的價值大一倍,在2小時內追加的價值比一小時內追加的價值大一倍。紡紗勞動追加的價值是由它自身的延續時間來計量的,而作為價值,產品無非是一定的一般勞動時間的物化,而不是這種特殊勞動即紡紗勞動的產品,或者說,紡紗勞動只有在它是一般勞動,并且它的持續時間是一般勞動時間的情況下,它才會被考察。”有人認為,勞動生產率提高時,生產的有用性增加了,于是在同一勞動時間里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即所謂的“成正比”,馬克思在這里已經清楚地指出,那種有用勞動仍然是具體勞動,并不是一般勞動。“成正比”不能成立。
在《第一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3—194)中馬克思寫道:“有一些雇傭勞動形式會產生一種假象,似乎工人出賣的不是他的勞動能力,而是他的已經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本身。例如計件工資就是這樣。但是這[II—58]不過是計量勞動時間和監督勞動(僅支付必要勞動)的另一種形式。”這說明從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的差距中可以測算中資本家的管理勞動(如果存在的話)應當得到多少報酬。這是可以算到資本家頭上的勞動報酬,前提是他親自管理企業,否則只能算是他的監工們可以得到的勞動報酬,超過這個報酬的部分都是剝削收入。
在《第一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3—194)中馬克思寫道:“如果一切資本都是價值,那么,價值本身還不是資本。所以,經濟學家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勞動過程中資本的物質形態上。既然勞動過程本身表現為資本的生產過程并隸屬于資本,所以,根據被確定的是勞動過程的哪一個特殊方面(這個勞動過程本身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決不以資本為前提,而是一切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可以說資本是產品,或者是生產資料,或者是原料,或者是勞動工具。比如,拉姆賽說,原料和勞動資料構成資本。羅西說,其實只有工具是資本。在這里是考察勞動過程的要素,而沒有提出它們任何特殊的經濟規定性。(以后會表明,這種形式規定的消失在勞動過程中也僅僅是一種假象。)勞動過程(資本的生產過程)歸結為它的簡單形式,不是表現為資本的生產過程,而干脆表現為生產過程,并且資本與勞動不同,在這里只是表現在原料和勞動工具的物質規定性上。(但是,實際上勞動在這里也是資本本身的存在,它包含在資本中。)經濟學家正是把這一方面——不僅是一種任意的抽象,而且是一種在生產過程本身中消失的抽象——確定下來,以便把資本表述為任何生產所必需的要素。”因此把資本歸入生產要素是錯誤的。那等于說任何時代的任何生產都離不開資本家。資本不是生產要素,它只是生產要素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價值表現形式。因此,如果說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那么資本家就不應當得到任何分配。
在《第三章 相對剩余價值》(264—602)中馬克思寫道:“如果資本主義生產是前提,那么各個國家的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再生產工人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會隨著勞動的較為有利的自然條件,從而隨著它們的自然生產率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即使兩個國家的勞動小時數相同,但一國的剩余勞動時間或剩余價值就會按同一比例大于另一國。所有這一切都關系到絕對剩余勞動存在本身和它在不同國家的同各該國的生產的自然潛力相一致的相對量。”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國際價值差別的關鍵。也就是說,由于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高,所以一方面那里的工人能夠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從而看上去似乎是中產階級;另一方面那里的資本家獲得了更高的剩余價值率,也更富有。這種現象并不是說那里的生產關系是資本家和工人雙贏的,這只是同一個剝削規律在不同國家的不同表現,同樣會帶來危機。
‘把機械力應用到以前用手推動的機器上,幾乎是每天都發生的事情……為了節省動力,改進產品,增加同樣時間內的產量,或排擠掉一個童工、一個女工或一個男工等等,在機器上不斷實行一些小的改良[XIX—1225],這種改良有時雖然看起來沒有多大意義,但會產生重要的結果。’(同上,第15頁)
在同一報告中我們還看到:
‘近年來,任何一種機械發明都不象‘珍妮’紡紗機和精梳紡紗機的創造,在生產方式上,并且歸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樣大的改變。‘(同上)
這里,正確地表達了實際的聯系。‘機械發明’。它引起‘生產方式上的改變’,并且由此引起生產關系上的改變,因而引起社會關系上的改變,‘并且歸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從生產力到生產方式再到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再到生活方式的作用過程。考察建國以后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也不能離開對這樣的過程的考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