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根本屬性的標準是什么?
——重讀《資本論》之一
重讀《資本論》,這是我很早就有的一個想法了。記得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讀助教研究班,專門攻讀政治經濟學。其中有一門《〈資本論〉研究》的課,是由著名的資本論研究專家孟氧教授主講的。據說,孟氧教授早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就被錯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整得死去活來,好在改革開放后被評了反,所以,我們才有幸成為了他的學生。后來我到北京去,聽其他老師說,孟氧教授已經去世多年了,我只有在心底祝愿老師一路走好。孟氧教授雖然身體瘦弱,但他精神矍鑠,特別是他講課極賦熱情,一部艱深晦澀的《資本論》,硬是被他講得既深入淺出,又出神入化;并且,每當他講到興致處時,往往還伴隨著歡快爽朗的笑聲。很快,我們這幫人就被他牽著鼻子一步步地走進了《資本論》的殿堂。應該說,當我們聽完他的課的同時,也把《資本論》扎扎實實地啃了一遍,甚至有些關鍵之處還反復啃過。
當時讀《資本論》,既是為了教學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探尋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轉眼間,20多年過去了,今日之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很多變化我們都看不懂了,真個是看得我滿頭霧水,懵懵懂懂,不明不白。但作為書生,又老想著要弄懂這些事。因此,就只好硬著頭皮向老祖宗馬克思請教了。所以,才有了重讀《資本論》的沖動。
《資本論》是馬克思幾乎用自己的一生寫下的一部永垂不朽的巨著,可以認為,馬克思之所以能成為千年思想家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其最主要的成果就是《資本論》。恩格斯把《資本論》稱為“工人階級的圣經”。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資本論》就是一部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百科全書。所以,這樣一部巨著,我們是不可能在短時間讀完的。因此,我們重讀《資本論》,計劃從“之一”到“之N”,反正每次讀一個問題,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前后順序來讀,讀到哪算到哪,讀到什么時間算什么時間,我是想把它一直讀下去。
今天的“之一”讀什么呢?就從《資本論》的開篇讀起吧。馬克思的《資本論》一開篇就寫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大家知道,《資本論》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但是,資本主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有機體,應該從那兒下手呢?偉大的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的細胞“商品”開始的。就像我們研究人體一樣,如果不從細胞開始,就根本不可能搞清楚人這個整體。商品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換言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萬事萬物都表現為商品,什么東西都可以換算成商品,而商品總是通過貨幣來表現的,不管是物質的東西,還是人的良心、名譽、地位、勞動力(人本身)等等,都可以用商品和貨幣來表示或交換,所以,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這種現象既稱為商品拜物教,又稱為貨幣拜物教。可以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一開頭,就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人稱為研究資本主義的邏輯起點,實際上,依我看,馬克思講的就是判斷什么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屬性的標準問題。馬克思認為,如果把商品、貨幣這些東西完全當成了一個社會的主體,那么,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是其它什么社會,這是一個基本的標準。
當然,讀《資本論》是不能脫離現實的。反觀今日之中國,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的細胞形式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應該是人。當然,這個人既應該是完全可以當家作主的全體人民大眾,也應該是完全可以當家作主的自由的公民個體,所以,我們提出“以人為本”,這就是相對于資本主義的“以物為本”而言的。但是,提出“以人為本”是一回事,如果我們要進一步追索地話,我們做到了“以人為本”嗎?我們擺脫了“以物為本”嗎?換言之,如果做不到“以人為本”,沒有擺脫“以物為本”,在社會主義下人民及其公民個體不能當家作主,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或者說就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翻版。以我狹隘的眼光觀察今日之中國,不但到處充斥著商品拜物教,而且也到處充斥著貨幣拜物教,不但一切物質的東西都用商品和貨幣來衡量,而且,幾乎也到了人的良心、名譽、地位、勞動力(人本身)都用商品和貨幣來衡量的地步。至少在當下,所謂的人民更不要談公民個體了,遠遠沒有達到當家作主的程度,只希望少邊緣化一點就不錯了。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改變這一現實,如果我們用馬克思判斷資本主義根本屬性的商品標準來看待今日之中國,中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國家呢?我們離資本主義還有多遠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