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獨”
楊帆 摩羅
季羨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師,碩學鴻儒,福祿壽俱全。國人贈他三頂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在公眾眼中,這位胸有絕學的大師,親切平和,慈愛仁義,慷慨大方。
季老以98歲高齡歸隱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書披露,在生活層面,季羨林的形象迥然有別。在妻子兒女心中,他可以說是自私的、吝嗇的、冷漠的,與其公眾形象形成鮮明對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請一位阿姨幫助料理家務,照顧風燭殘年的叔祖母和母親,季羨林卻表示反對。他“認為我和姐姐想請阿姨是為了解脫我們自己,為了叔祖母和母親,不是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資?!?/p>
婉如深有感慨地說:“教授真‘獨’!”季承在這句話的后面加括號解釋說“意思是吝嗇、小氣、只顧個人。”
姐姐對老父的這個評價,看來深得季承的贊同,因為在《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中,季承用無數生活細節,描述了季羨林之“獨”在方方面面的表現。讀者借此發現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季羨林。
季羨林節電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談天,他進去就把電燈和電視關掉。
季羨林愛貓,所養貓的數量最多達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對貓細心呵護,寬大縱容。比如撥??顬樨垈冑I豬肝、牛肉。帶著貓兒散步等。但貓的吃喝拉撒等雜事一概不問,不會去為貓兒買一次魚、伴一次食、打掃一次糞便。不讓貓進入自己的臥室和書房,卻把貓放到親人的臥室過夜。
季羨林不許孩子用自來水拖地、刷廁所。不同意買洗衣機、電冰箱、抽油煙機等家用電器。不讓打掃他的房間,不讓給他的房間透氣。
別人送的茶葉、食品等,季羨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長期保存。偶爾拿出來讓大家品嘗,不是生了蟲子就是變了質。
季羨林愛書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兒女從來不敢借他的書,甚至偶爾翻看他的書也會遭他白眼。孫女也別想從他處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話》。
親人去世,季羨林沒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別,不送鮮花,沒有挽聯。這些親人包括嬸母、妻子、女兒、女婿、秘書等。
季羨林不滿于季承對母親的厚愛和孝敬,“遺棄”兒子達13年之久。
季羨林從來沒有親過自己的孩子或者拉過他們的手。
也許要將《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中的季羨林,和公眾心目中的季羨林合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形象。學術泰斗的功德仁義,與為人父為人夫的孤獨冷漠,既分裂又統一。
季羨林在心理上拒絕接納所有的親人,“拒絕進一步培植感情,從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礎?!?季羨林為什么這么“獨”呢?他幼小時缺少長輩的“親其親,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話,缺少愛。
彭德華和季羨林團聚了。
然而,這團聚僅僅是形式上的團聚,不是心的團聚。如果是心的團聚,彭德華一生中的美好時光不會那樣虛耗掉。在《母親寂寞地離開人世》這一節里季承痛心地寫道:“她從來沒有享受到夫妻間的真情?;楹蟮囊簧际窃谛问缴蠄A滿,內心里空虛寂寞的情況下度過的?!迸淼氯A因為季羨林的“獨”而“獨”——孤獨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陰影一直在季羨林的心中飄蕩,他在感情上沒有融入叔父的家。成親后因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對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親對我一直是一個生疏、冷漠的人?!薄八麑ν馊?,不管是誰,一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對家里人,總有點冷若冰霜。對我們,包括孩子們的事,一律不聞不問?!奔境幸淮未蔚刈穯枺骸八麄優槭裁床豢梢援a生感情從而營造幸福家庭呢?父親為什么不去做這個努力呢?為什么他只是含著不滿,聽之、認之、受之、冷漠處之呢?”“他為什么不去培植對家的愛,或許那樣做,對他說來太過勉強,太不情愿。”“父親既然能與貓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親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羨林的“獨”致使妻子孤獨寂寞了一生,在兒女心中也留下不少傷害。這就是季承為什么要寫這本書、為什么“不為父隱”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兒女的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親相愛,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溫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沒有這樣的幸運。
“我和你媽沒有感情。”這是季羨林親口對季承說的。媽媽彭德華是一位賢惠的傳統婦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時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締結的。女人一生幸福與否?大部分取決于男人對女人的態度,也就是說在婚姻關系中男人總是主動方。女人總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順從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話,女人一輩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復一日的操勞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魯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張瓊華、郁達夫的夫人孫荃都是這樣不幸的女人。媽媽的不幸給了季承太多的“寒意”,為了使媽媽得到溫暖,他和姐姐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孝順媽媽,增進與父親的感情。為了讓父母團聚,季承和婉若“決定從我們做起,盡量多與父親接觸,增進感情,然后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薄拔覀兲貏e擔憂父親和母親的關系,覺得如果他們那種冷淡的關系長期繼續下去,這個家恐怕就要瓦解了?!?/p>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親沒有給老祖過過生日,也沒有給過她零用錢,更沒有給她買過什么衣物……總之,父親并沒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長輩?!?/p>
母親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當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的時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獨中,沒有人分擔她的孤苦。這個時候,她實實在在地嘗到了婚姻的苦果,這個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順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澀的?!?/p>
姐姐為了自己的家和父親的家勞心費力,年紀輕輕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離婚了,季承的妻子覺得他太顧父親的家是他們離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還遭到父親的“遺棄”。
父親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寫作、參與社會活動。依然是對外熱,對內冷。對外大氣,對內吝嗇。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興的是,在季羨林逝世前的八個月的時間里,父子之間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滿,用溫馨和真情彌補了一生的缺憾?!蔼殹绷艘簧募玖w林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
痛哉,斯言!
一句題外話: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為人父母,為人長者,對待子女和幼者,應該謹慎啊。
另一句題外話:人的第一責任是倫常之中當好一個普通人: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至于功名利祿、飛黃騰達之類,均在其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