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使少數人富起來的改革》(二)
歲月之書2006年7月13日http://blog.sina.com.cn/m/days
二、城市改革部分
作者使用的詞匯是"城市改革與血汗工廠的增加:中國崛起的明顯矛盾"。
1、作者列舉數字,2003年外資企業占到中國出口的55%,在98年到02年期間,外資企業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從74%增加到了85%,在國內銷售中則從32%增加到了45%。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20多年的平均9%的經濟增長值,沒有帶來更多工作機會、更高工資、更好工作環境和產業升級,工人面臨更低工資,國家工業沿著價值鏈向下滑行,不是"中國"變成世界工廠,而是中國變成"世界"的工廠。
2、作者引用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以及Dic Lo(迪克·羅)1997《中國工業化中的市場與制度規范》中的數字與觀點,認為毛時代的國有企業雖然存在一些官僚管理和技術問題,但總的來說在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方面都表現優越。
3、1984至1992年,國有企業的主要改革形式還僅僅是承包制、打破鐵飯碗、市場化決定價格等等,雖然在對待工人的待遇上,分成了正式工、合同工和臨時工,大大降低了新工人的待遇,但并沒有進行實質的私有化。
4、1993年以后,國企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做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開始了大規模的國企和集體企業的私有化過程,奇怪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僅僅是工人成了"改革成本的負擔者",而導致"企業效率不高"的管理層,反而搖身一變,成了主要是MBO的私有化的受益者。
5、作者引用卡斯騰·霍爾茨《屹立不倒的中國國有企業:戳穿財政表現不佳的謊言》數據,認為改革之后雖然造成貪污腐敗,但國企企業的經濟效益(利潤和稅收占營業額的比例)完全與其它類型的企業相當,好于外資企業,與私有企業幾乎等同, 但國有企業承擔了更高的稅賦。
6、由于實行超國民待遇的稅賦政策,中國吸收了大量的國外直接投資,但因為同樣原因,也流失了同樣數量甚至更高的國內資本,在所謂的"外商投資"當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這種國內資本。
7、由于國家政策的偏袒,國有企業承擔了更高的稅賦、更多的社會福利責任,而在走向"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中,逐步放棄這些責任,消弱了國有企業的人力競爭之后,中國從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血汗工廠"。
8、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外資企業在利用WTO條款爭取國民待遇,而在中國,本國公司在利用WTO規則要求平等待遇。
9、2004年,香港教授朗咸平指出,管理層收購案中,存在大量貪污暴利,引起國內廣泛爭論,曾經中斷管理層收購短暫時間,但不久就又開始了這場瓜分盛宴。
10、國家政策與資本相互勾結,工人被日益邊緣化,經濟繁榮的收益者是資本及其代理人:
A、輕而易舉的從勞動力中獲得利益降低了私營企業追求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的動機,國有企業被過度征稅而沒有資源進行創新--其結果就是,除少數例外,本國企業在高端市場和高附加值領域正在輸給外國公司。
B、兩極分化之后,少數人的消費習慣成為購買高端的進口產品,大多數人為醫療、教育等生存而儲蓄,結果導致國內市場停滯甚至衰退,依賴出口似乎是國家經濟的唯一出路。
11、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不可能持續增長,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7,工人反對私有化的示威中高舉毛澤東的畫像,珠三角已經面臨勞動力的不足,提高工資會面臨出口困境,"發展"會緩慢下來;繼續維持原有的道路,等待暴力?
12、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2006年底國內將放開金融市場,這是一個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類似拉美東亞的金融危機,中國已經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上,選擇哪個方向?是繼續新自由主義的改革?還是試圖離開、轉變方向、避免災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