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在何方?
——讀《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有感
前言:
眾所周知,“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5)
理論引入: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穩定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因素。任何社會都有其社會分層結構,即不同社會階層所形成的總體社會結構的類型。傳統社會的社會分層結構是金字塔形的,即極小規模的在財富,權力,聲望上占有壟斷地位的上層與極大規模貧困者,無權者,組成的基本社會。這種社會只能靠強力來維持。盡管社會成員都希望進入社會上層,但是由于規模龐大的上層和小規模的下層組成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這樣,一個合理的選擇就是盡量縮小下層社會的規模,同時擴大中上層社會的規模。在發達國家,符合這一要求的社會結構,是形成一個龐大的中場階級,而極富有群體和集貧困群體都相對較小。這就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結構中,階層之間在經濟權力方面的差距較小。內在沖突較小,社會結構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王思斌,2003)
國內主流的觀點是,我國已經消滅了私有制和剝削現象,即鏟除了社會不平等的根源。2001年江澤民“七一”講話發表后,社會上對當時社會階層變動狀況特別關注。而更多的人認為,當代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西方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并逐漸擴大。這種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的存在,都成了社會穩定的必需,成了大眾的期望。對于這一點,美國的社會階層現狀似乎正是我們夢想中的社會“矛盾緩解器”和“穩定器”。從《全球中產階級報告》中可以看出,在美國,這個被稱為“中產階級帝國”的國家,一切的美好字眼都是同這個階級的存在相聯系。“民主”,“開放”,“平權”,這些,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發展目標和范式。
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1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的推出,可謂是應時之需,應景之策。原先的兩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一個階層(知識分子階層)變成了十大階層。乍眼一看,似乎中國出現了完整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層。在這種超穩定的狀況下,國家的發展、經濟的騰飛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提法迅速激起社會各界的熱烈回應,主流社會的褒賞,部分“弱勢群體”的詆毀。但是,也有學者公開斥責《報告》搞亂了輿論。但是,這部分學者給出的解釋是荒誕和可笑的。
報告概論:
筆者為此認真拜讀了一下陸學藝老先生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盡管有很多人對這本書進行了各自利益上的贊揚或者批判,但是筆者認真拜讀了此書,覺得有很多可以商榷和借鑒的地方。筆者并不能專家型的來研討,但覺得陸老先生要表達的意思是深遠的和值得研究的。
首先,我們從原文出發,對陸學藝老先生對階層的劃分和對階層劃分的方法進行一個簡要的歸納和小結。
一·階層的劃分:
1·五大社會經濟階級:(p9)
(1)社會上層:高層領導干部,大企業經理人員,高級專業人員及大私營企業主;
(2)中上層:種地層領導干部,大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中小企業經理人員,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及中等企業主;
(3)中中層: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小企業主,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中高級技工,農業經營大戶;
(4)中下層:個體服務者,工人,農民;
(5)底層:生活處于貧困狀況并缺乏就業保障的工人、農民和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
2·十大社會階層:(p9)
(1)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擁有組織資源)2.1%(城市1-5%,城鄉結合其0.5%);
(2)經理人員階層(擁有文化資源或組織資源),1.5%(有些城市高達9%);
(3)私營企業主階層(擁有經濟資源),0.6%(私營經濟發達地區高達3%,低的地方0.3%);
(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擁有文化資源),5.1%(大城市10-20%,城鄉結合區1.5-3%);
(5)辦事人員階層(擁有少量的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4.8%(城市10-15%,城鄉結合區2-6%);
(6)個體工商戶(擁有少量經濟資源),4.2%(實際人數要比登記人數多);
(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擁有少量的三種資源),12%‘
(8)產業工人階層(擁有少量的三種資源),22.6%(其中農民工占30%);
(9)產業勞動者階層(擁有少量的三種資源),(1999年44%)
(10)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基本上沒有三種資源),3.1%。
二·階層劃分的方法:
1·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劃分的4個主要特征:(p7-8)
(1)階層的分化越來越趨向于表現為職業的分化。職業因素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力與非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性的擴大,二是管理者與非管理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擴大。
(2)當代中國社會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對社會階層的分化仍然有著顯著的影響,這些制度性安排包括所有制、戶籍制度、部門差異,以及國家在資源配置中的強有力的作用。
(3)生產資料所有權仍是導致階層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也是市場經濟社會的普遍特征。但很明顯,這一因素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中的作用要相對弱于他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特征。
(4)經濟體制轉型的過渡時期對社會階層分化也產生了特殊影響,即在過渡時期的利益調整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會逐漸提高,同時也會有一部分人因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對下降而落入社會底層;另外,在過渡時期還會出現階層位置不確定的邊緣群體。
2·依據三種資源的占有狀況勾畫新的社會階層結構:(p8-10)
基于對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劃分的4個主要特征,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情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
組織資源包括行政資源與政治組織資源,主要指依據國家政權組織和黨組織系統而擁有的支配社會資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組織資源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資源,因為執政黨和政府組織著整個社會中最重要和最大量的資源
經濟資源主要指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經濟資源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文化(技術)資源是指社會(通過證書或資格認定)所認可的知識和技能的擁有。文化(技術)資源的重要性在近十年來上升得很快,他在決定人們的社會階層為知識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經濟資源。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這三種資源的擁有狀況決定這個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綜合社會經濟地位。
3·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并不是劃分階層的唯一標準:(p5)
馬克思和毛澤東所研究的時代的生產資料占有形式主要是個人(私人)占有,而在當代中國社會,最重要和最大量的生產資料是由國家和集體占有的。同時,公司制近十年來的發展也導致了許多不同于馬克思和毛澤東所研究的時代的私人生產資料占有形式。其次,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并且明顯具有多元特征,這就決定了僅用生產資料占有這一指標來解釋色還會階層分化是不充分的。
筆者觀點:
1·社會底層界定:
從上面的小結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產生,或者確切的說正在產生。若這個前提成立的話,那么,當代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一個穩定的,或者是近乎于穩定的社會,橄欖形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
但是,筆者認為,在當前中國橄欖形的社會結構并未形成。較之1978年以前,社會底層和社會上層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一點,從連年增長的基尼系數可以看出(2004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嚴重超過國際警戒線,達到0.5)。中國仍然處于傳統社會的社會分層結構,即金字塔形。極小規模的上層在財富,權力,聲望(或者說在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方面)占有壟斷地位,而極大規模貧困者,無權者(擁有極少量甚至沒有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構成了社會底層。
從陸學藝老先生對中國社會十大階層的劃分及其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擁有很少量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但這個群體占了全國總人數的12%。產業工人階層擁有很少量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當然這個群體包含了一個新生的弱勢群體——農民工群體(馬偉茗,2003)。產業工人階層這個群體占了全國總人數的22.6%。農業勞動者階層擁有很少量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而這個群體占了全國總人數的44%。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幾乎沒有任何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這個群體也占了全國總人數的3.1%。
從這四個群體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同質性,那就是擁有極少量的上述三種資源。而在當今中國,這三種資源的擁有量決定了其在社會的地位,聲望和權力。而陸學藝老先生認為在現有的十大階層中,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和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是現代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主導階層。在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主導力量的作用,其中的精英分子尤其如此。所以,應當在政治上賦予他們較高的地位,讓他們擔當起與它們的主導階層相適應的角色和使命。(p105)從這種意義上說,陸學藝老先生把筆者筆下的這四個群體當作了主導階層的對立階層,即非主導階層。主導階層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于上層,那理所當然的,筆者定義下的這四個群體在整個社會結構中處于底層。
2·關于主導階層:
所以,陸學藝老先生在這里犯下了一個錯誤同時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第一,關于主導階層的問題。我國是以工人階級為主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那么工人階級理所當然的應該處于主導階層的地位。而陸老先生的筆下,工人階級卻處于社會分層的社會底層。筆者并不否認社會存在的現狀,但是陸老先生希望在政治上賦予他們較高的地位,讓他們擔當起與他們的主導階層地位相適應的角色和使命。那筆者就很難理解陸老先生是要改變國家的主導階層還是要改革國家的主導階層,這是一個政治性問題,所以是一個錯誤。
第二,筆者筆下的這四個階層共占全國總人數的81.7%(3.1%+44%+22.6%+12%)。而這四個階層擁有很少量甚至沒有擁有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換句話說,這四個階層幾乎沒有權力、聲望和社會地位。按照社會分層理論和社會現實,他們就是貧困階層或準貧困階層。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中上層階層只有18.3%。那么,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究竟是傳統社會階層結構還是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就不言而喻了。那這種社會階層結構下的社會是否穩定也就無須贅言了。那么,和諧社會的構建路在何方?
3·中間階層的幻影:
從世界發展的普遍趨勢來看,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中,必定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社會中間階層,此階層的人口構成了總人口的主體,這是社會穩定的堅實力量。日本曾經有“一億皆中流”的說法,美國的中間階層約占總人口的60%,而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中間階層到底是否存在成為當今中國社會分層領域的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陸學藝老先生在這本書中說:“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中間階層不僅出現的較晚,而且規模過小,目前能夠將其歸入中間階層的就業人口所占的比例僅為15%左右”(p73)。
而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根本沒有中間階層的現實存在,前面筆者已經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底層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1.3%,而且在基尼系數高達0.5的情況下,社會高層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陸學藝老先生的中間階層只是一個幻想罷了,個體工商戶士兵不能歸入中間階層的,因為它所占有的三種資源是微乎其微的,而辦事人員階層擁有組織資源及政治資源,那么也就是說他的顯性收入雖然不高,但隱性收入是難以想象的(這是由于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所以辦事人員階層也不能完全歸入中間階層。筆者認為,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能夠構成陸學藝老先生定義下的中間階層。那私營企業主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是毫不猶豫的歸入社會高層,這樣一來,陸學藝老先生定義下的中間階層最多占有全國總人口的8%左右。
筆者并不否認中間階層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占比例會有所上升,但是從當前中國社會分層結構來說中間階層幾乎屬于一個構想中的階層。
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以社會中間階層為主,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態不再是金字塔形而是橄欖形。社會大部分成員處在中等或中上層地位,只有少數人處于高層和較高層,而處于最低層的人也是少數。(p50)
筆者認為,橄欖形的社會對于西方而言固然是穩定的社會,但是在中國橄欖形社會的形成幾乎是一個幻想。巨大的人口基數加上龐大的農村城市剩余勞動力,要想在人口總數不斷增長的社會里完成中間階層,是不太可能的。
4·合理合法與不合理不合法的資源配置:
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資源配置機制多元化,其中已有合理合法的機制,如市場機制和國家再分配的機制,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機制。無論是怎樣的配置機制,都將影響人們所享有的資源的份額,從而影響人們的基層地位。在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過程中,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相應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基于能力主義和業績主義的資源配置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實,但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非法獲取資源和機會的做法,比如權錢交易,坑蒙拐騙,貪污腐敗,賣官鬻爵,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等。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人們的社會地位獲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實現向上流動,不但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而且引起了社會的廣泛不滿。一旦人們普遍對各種社會地位獲得的合法性產生懷疑,整個社會對各階層位序關系的認同就會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失。(p76)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配置機制的多元化,的確存在合理合法機制和不合理不合法機制,同時資源的配置機制一定會影響人們的基層地位,但是筆者決不同意陸學藝老先生認為通過非法獲取資源和機會的向上流動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同還引起社會的不滿。筆者認為,在這種不合理不合法的機制下,通過非法獲取資源和機會的向上流動不但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而且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正如王漢生教授所說:“如果否認這一點,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過程之中,筆者也承認這種不合理不合法的機制,這種通過非法取得資源和機會向上流動的方式會隨著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完成而結束,但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狀況是不能否認的。
主導階層的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妄為,相反他們的行動或權利應當是有邊界的,如果超過這種邊界,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資源胡作非為,他們就要在人民群眾的心中喪失主導作用的地位,并蛻變為破壞性的無序力量。目前少數國家與社會管理這種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權力市場化現象,在一部分私營企業主中也存在唯利是圖、殘酷壓榨雇工的不良行為。對于這種行為我們必須通過黨紀和國法加以懲治。(p105)
筆者認為,陸學藝老先生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權錢交易的社會現實是客觀存在的,嚴格的社會關系網絡是不容忽視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的膽大妄為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社會階層的研究報告應該著眼于現實,而不應該以一種美好的愿望去書寫。中國社會本身缺乏嚴格的社會監管體系,無論在政治組織中還是經濟組織中,這一點也恰好構成了轉型社會中的種種弊病。
5·階級合作的觀點:
在利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社會各階層有各自的利益,從短期來看這種階層的利益關系是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各基層只有通過相互妥協,協商和合作,走共贏的道路才能使自己階層利益實現最大化。共享包含著積極和消極兩層含義,消極意義是在改革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會有哪個階級成為純粹的利益受損階層;從積極意義上講改革和發展過程之中社會各階層的福利都能夠得到絕對的增加。客觀上,各階層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國家制度安排和政策選定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形成一個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穩定次序和充滿活力。(p108-109)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并沒有脫離鄧小平的“蛋糕做大理論”,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發展,國家GDP以每年8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上升,表面上看來這是改革和發展取得的偉大成績,那么在改革和發展取得成績的過程之中,哪個階層是利益受損階層,哪個階層又是利益既得階層,這是很明顯的。筆者定義下的社會底層恰恰就是利益受損階層,而這個階層占了全國總人數的81.3%,這也是可以想見的。那到底利益究竟落在了哪個階層,答案呼之欲出。而且陸學藝老先生說,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之中,社會各階層的福利都能夠得到絕對的增長,根據筆者的調查,產業工人階層和農業勞動者階層的福利卻沒有增長,特別是前者的福利反而下降,這是發人深省的合值得研究的。陸學藝老先生的這種觀點是有待進一步商榷和磋商的。
結語:
陸學藝老先生以大量的調查事實和理論為基礎撰寫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一書,以其對社會分層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的獨到見解,結合中國國情聯系實際給出了以職業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劃分了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率先提出十大階層和他定義下的中間階層。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嚴格的論述給廣大讀者以嶄新的社會分層狀況。
但是筆者認為,其不妥之處也是明顯的,由此而導致的問題也是可以看見的。所以,筆者在此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理念對老先生文中流露的筆者意義下的不妥之處給予了指出和矯正。
參考書目:
《社會學教程》王思斌 北京大學出版社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陸學藝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全球中產階級報告》周曉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城鄉畸形人”的展望》馬偉茗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