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與農民的出路——恩格斯如是說
徐全紅 2006-4-4
當前理論界對農民問題關注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但遺憾的是,我們在談到這一問題的時候,通常借助于20世紀中葉興起發展經濟學的相關論述。筆者最近有幸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8,第一版),發現恩格斯在19世紀80-90年代對農民問題的理解不亞于當今任何發展經濟學家,他對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民出路問題的表述,對我國目前正在解決的農民問題,仍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本文不可能涵蓋恩格斯所有的農民思想,只是對恩格斯在書信集中的部分內容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一、工業化條件下的農民的出路。
在談到工業化對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民的影響時,恩格斯在1892年至尼.弗.丹尼爾遜的一封信中指出:“……但是,這里有一個重大區別:老的“工場手工業”同現代的“大工業”之間的區別(在農民,即對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小農生產者的影響方面)同1960年的舊式滑堂燧發槍和1892年的7.5毫米新式彈倉式步槍之間的區別是一樣的。其次,1680年,小農業還是一種常見生產方式,而大地產只是個別的。今天,大規模使用機器耕作土地已經成為一種常規,而且日益成了唯一可行的農業生產方式。所以,看來農民在今天是注定要滅亡的。”
在這里,恩格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工業化(大工業)對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是巨大的,并提出了工業化會“消滅農民”的論斷,并且其假定的條件和今天的經濟學家地提出的相關論述是一致的,即工業化和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最終會導致農民的滅亡。其實,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和農村生產方式的變改和恩格斯描述的狀況何其相似,如何評估中國的工業化對農民的影響和以漸進和諧的方式實現農民身份的轉化,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1.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必須轉移的深層次原因。恩格斯在1884年12月11日致倍倍爾的信中說:“……其次,由于從事家庭工業的工人通常都經營自己的一小塊土地,這就使得有可能把他們的工資壓得比其他地方都低。” 恩格斯在1884年12月11日致丹尼爾遜的信中又說:“既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租地的農業工人,一年當中只是在一定時間能找到工作,如果他們只是靠在這一段時間工作得到報酬,在整個事業期間他們就要挨餓,假定這個期間他們沒有工作的話。現代資本主義剝奪了農業工人找到這類工作的任何希望。在西歐或東歐,這些困難在可能的限度內是這樣解決的:(1)資本家——農場主或土地所有者,在自己農場整年要留下一部分工人,為了盡可能少的支付現金,盡可能讓他們使用農場自己使用的東西。(2)所有為維持農業工人冬季生活所需要的東西,通常通過婦女和兒童在新的家庭工業部門勞動來取得。”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發展經濟學所描述的情況,其實恩格斯早就告訴了我們,即傳統的農業部門是以傳統的自給自足型農業為主體的產業部門,以土地和勞動力作為主要投入,因為土地的數量不能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因而農業的總產量總會受到土地數量的限制。造成整個部門的邊際收益遞減。農業部門主要使用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技術進步基本上建立在傳統的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變化緩慢,不足以抵消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生產的組織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從長期看,農業部門的人均收入基本保持穩定,而不能持續增長。也就是說,由于土地數量有限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農業工資一般都很低,僅能夠維持生存或稍有剩余。要取得高的收入,農民必須到城市找到工作,這就為建立和發展現代工業部門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
2.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充分必要條件。恩格斯認為,要想實現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還必須保證其能自由流動。恩格斯在1882年12月15日致馬克思的信中談到封建社會的農民時說:“農奴制的普遍恢復是妨礙十七和十八世紀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原因。……在英國這里,工業向沒有行會組織的農村遷移。在德國,這種做法因為農民和從事農業的小城鎮居民變為農奴而受到阻遏。”
在這里,恩格斯談到了這樣一個現代經濟學常談到的理論,即工業化是農民在貧困條件下向工業轉移為充分條件,以農業勞動力的能夠充分流動為必要條件。英國通過“羊吃人”的工業化過程,實現了農民的貧困與破產,在保證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下,為工業化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成功地實現了工業化。而德國由于采取農奴制,雖然德國農民也貧困,也可能向工業轉移,但由于沒有保障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使得當時的德國工業化過程陷于停滯。
今天中國也面臨著勞動力如何轉移的問題,應當說,中國的工業化得益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充分條件是具備的。但由于以戶籍制度為堡壘的舊的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設計,使得中國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很不順暢。因此,如何解決中國目前農業勞動力流動過程中的諸多制度性問題,顯得非常急迫。
3.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在1892年6月18日致尼.弗.丹尼爾遜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提到:“就拿英國來說,最后一個新的市場是中國。這一市場的開辟可以使英國的貿易暫時恢復繁榮。因此,英國極力要修建中國的鐵路。但是,中國的鐵路意味著中國小農經濟和家庭工業整個基礎的破壞。由于那里甚至沒有中國的大工業來予以平衡,億萬居民將陷于無法生存的境地。其后果將出現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移民,可憎的中國人將充斥美洲、亞洲和歐洲,并將在勞動市場上以中國的生活水準及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準,同美洲、澳洲和歐洲的的工人展開競爭。如果那時歐洲的整個生產體系還沒有改變,那就一定要改變。”
這里恩格斯講到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問題,即勞動力轉移的速度一定要和整個工業化過程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相適應。中國目前的工業化過程中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遠遠低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供給,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如何調整工業結構,處理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問題,以提高城市對過剩農村勞動力的需求,同時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以提高農村本身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已變得刻不容緩。
三、工業與農業的關系
恩格斯在1882年12月22日致馬克思的信中談到:“……因此,一切工業勞動者都要靠農業、畜牧業、狩獵業和漁業的產品維持生活這一盡人皆知的經濟事實……。”這一表述實際講到了一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忽視農業生產,因為工業化過程中吸收的農村勞動人口,必須有足夠的農業剩余作保證,否則,工業化過程將受到限制。
四、工業化與國內統一市場
恩格斯在1892年6月18日致尼.弗.丹尼爾遜的一封信中指出:“要知道,大工業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他在建立本國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同時又在破壞這一市場。他在建立國內市場時,破壞著農民家庭工業的基礎。但是,沒有家庭工業,農民就無法生存,他們作為農民在遭受破產。他們的購買力降到最低點,而他們作為無產者在還沒有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之前,對新出現的工業企業來說,將是極其匱乏的市場。” 在1892年3月15日致尼.弗.丹尼爾遜的一封信中恩格斯又指出:“目前你們國家的情況,我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和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的情況相似。在法國,也是通過柯爾貝爾的保護關稅制為工場手工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二三十年后人們才發現,在當時的條件下,本國的工場手工業只有靠犧牲農民的利益才能夠建立起來。農民的自然經濟被破壞,為貨幣經濟所排擠。國內市場建立起來,但同時,至少在一定時間內又幾乎完全被破壞。其原因在于這個過程本身和經濟必然性賴以實現的從未有過的力量的作用,還在于對錢和人的需求的增加……”
恩格斯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工業化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但工業化需要農民的破產以滿足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但這將導致農民的貧困,消費能力降低到無法滿足大工業發展所需要的最低消費,國內市場的統一性遭到破壞,最終將阻遏一國工業化進程。因此,在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實現城市和鄉村的良性互動,以維護國內市場的統一性。
(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