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東力:推薦高音的《北京新時期戲劇史》
原載:作者博客
一個時代有它自身啟、承、轉、合的周期,有始,就有終。從1949年到文革結束,或到改革開放前夕,是常說的毛澤東時代,大約不到30年;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也近30年。一個時代的全景漸漸浮現,它的潛力已經釋放,問題也暴露的日益充分。只有這種時候,才便于對這個行將結束、又尚未結束的時代進行全面、整體的分析、評價和總結。歷史寫作的條件,到這個時候才算成熟。
高音《北京新時期戲劇史》所涉及的時段,是從文革結束到21世紀初。在這20多年里,從中國社會的思想成份看,有革命文化的遺存和復現,有啟蒙主義,有后啟蒙或反啟蒙,再加上社會轉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所謂的“封閉”到對外開放,思想變遷和社會變遷非常劇烈。戲劇濃縮了社會思想的變遷和沖突——當然,濃縮得好壞與否是另一個問題,但客觀地講,這一段歷史的確不易把握。這大概就是做當代史研究的困難所在。因為事件的整體尚未全部呈現,事件的意義尚未經過歷史沉淀。比如說我們所處的這個“當代”,從70年代末到現在,近30年,作為一個時代,其很多方面仍在延續。所以叫做“延長的90年代”。就是說,這個時代的主題、邏輯、價值觀等等,似乎該結束了,卻仍頑固地存在,頗有點像1976年前后的情形。
對待當代史的這個難題,高音采取了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大量采用當年的原始材料,包括劇本段落、劇評和主創人員自述等等,劇評還經常包括對立雙方的觀點,并且在裁剪時盡可能保留意義上的相對完整性。這樣做,不但將當年戲劇演出的思想、人物、情節等內容呈現出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復原了當年的情緒和氛圍,給人相當真實的、整體的感受。這可以說是她這本戲劇史的一個特點。就這種類型和選題的戲劇史寫作而言,近期內也許很難再超越高音的這一部了。它就像一個容器,把20多年的戲劇內容,從戲內的主題、人物、情節到戲外的評論、制度、市場等等,都既簡略又真切地容納進來。作為一部個人專著,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這個優點,在某種意義上也構成了她的缺點。高音對當年走紅的戲劇作品,包括當年受到似乎是政治保守主義者批評的一些作品,基本上毫無保留地持肯定態度,缺少一種從后來歷史演變所應當取得的“歷史理性”。就是說,后來者應當對當年的事件有一種更復雜、更周延的觀點,而不是一味遵從當年某一方當事人的立場。義理、考據、辭章,能夠兼得的確太難。高音偏于考據,能給人提供一個史實的平臺,讓人能在她的基礎上對這20多年的戲劇做一個整體的思考和評價。她寫的是新時期北京戲劇史。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看北京,在這個意義上,北京也像是一座舞臺。
最近不少人紛紛回顧80年代,但大多是從思想文化入手,甚至止于思想文化。其實,對于一個社會的核心內容——政治經濟來說,文化不過是一種表象,一種征候。對文化問題的最終解答,要到政治經濟這些深層的、真正利益攸關的領域去找。我們現在沿用的學科專業分類,僅僅是19世紀后期歐洲的產物,按現在的說法,是一種“地方性的知識”,局限很大。學術知識的生產,其實也應該隨著社會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而調整。目前的專業劃分,嚴重影響到思想視野和思想水平。說到思想視野和思想水平,這又不僅僅是當前戲劇研究界的問題,也是戲劇創作界,乃至于一般文藝創作界的問題了。關鍵在于,要能夠把戲劇現象同經濟、市場、制度真正聯系起來,把戲里戲外、臺前幕后即小劇場與大社會的因果鏈建立起來。馬克思盡管身處于19世紀,卻超越了19世紀,他以政治經濟學為中心,把各個學科整合起來,變成一門綜合的多層次的社會科學。特別希望戲劇研究界能夠出現這樣的著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