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混沌
——《麥田里的守望者》
人活著的意義在于創造。
美國作家J·D·塞林格在他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里從另一種角度向我們闡釋人生。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社會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里,J·D·塞林格用現實主義筆觸,生動而細致地描繪出了一群“垮掉的一代”。
就“垮掉的一代”而言,它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始現于美國的一種現代派文藝思潮。它與當時美國興起的“否定一切、反對一切”,鄙視傳統道德的社會思潮相伴而行。二戰后的美國成了當然的世界巨富,但充足的物質財富并沒有抵消美國年輕一代人的信仰和精神危機。二十世紀中期,美國國內各種矛盾激化,危機四伏,一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幻想破滅,陷于悲觀、恐怖、失望和虛無之中。他們以自暴自棄、享樂、縱欲和否定一切傳統來對整個社會作消極反抗。在這一現實基礎上,“垮掉的一代”文學思潮和流派在當進的美國應時而生。它的主要成員是當時美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少數放蕩不羈的無職業者。
實際上,小說作者J·D·塞林格和他筆下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但他們垮得還不夠,還沒有垮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們有模糊的理想追求,他們是一群物質社會的彷徨者和寄生蟲。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的中國文壇也是“垮掉”的趨勢,如:衛慧的《上海寶貝》、棉棉的《糖》、九丹的《烏鴉》,包括木子美的《遺情書》等等,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神童作家,個性寫作、身體寫作,光怪陸離,低級庸俗,字里行間充滿原始的肉欲,散發出難聞的騷味。
在最大利潤的誘惑下,我們的出版商成就了一批“垮掉的”寫作者,成就了一部部無聊之作。我也不知道,中國文壇有無必要步美國“垮掉一代”的后塵。
《麥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爾頓迷失于金錢社會,掙扎在物質社會的泥淖中。
尋根究底,“垮掉的一代”受尼采的唯意志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把“理性”、“精神”看作是人類災難的根源,而鼓吹、倡導反理性的蒙昧主義。他們否定傳統,否定道德,他們放蕩不羈、玩世不恭,他們酗酒,他們縱欲,他們無所事事,他們以墮落、頹廢的生活方式表達對現實社會的絕望和不滿。
“垮掉的一代”的形成,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是人的所謂“原始的感覺混沌”,往往因缺乏精神生活的支柱而迷失于金錢。
同時,“垮掉的一代”也可以稱之為“頹廢的一代”,也稱作“頹廢主義”。它始于十九世紀后期,是流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文藝思潮。當現代資本主義轉入壟斷資本階段之后,社會的動蕩、矛盾日益加劇,人們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開始憎恨資本主義社會的所謂文明,形成了帶有普遍性的沒落、頹廢和悲觀厭世的精神危機。
而《麥田里的守望者》卻以充分的事實證明,金錢和物質不是萬能,而只有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必須掙脫金錢的桎梏,走出金錢的怪圈,走出混沌,重新把握新理念,為社會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創造出一個人人共享的美好未來。
麥田里的守望者終于走出時代的陰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