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李伶:西藏之水救中國(部分)

李伶 · 2008-03-08 · 來源:烏有之鄉
藏獨暴亂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提倡科學爭論(代序)
——趙南起

  我國的水資源問題,確實是個大問題。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之源、生存資源。

  中國是個貧水國。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老天爺的厚此薄彼在造成我國整體上水資源匱乏的同時,更使中國北方嚴重缺水,這種狀況已經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沙塵暴愈演愈烈,沙化速度相當驚人,致使我國荒漠化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27.9%、沙化面積占18%。新疆的胡楊林大片干枯,羅布泊成了沙海中的凹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草原,不少地方如今成了“抓把黃沙飛天下”的浩瀚沙海。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子孫后代如何生存?

  如何擺脫中國北方的水危機?怎樣解決中華民族缺水這個心腹之患?

  民間水利專家郭開提出的南水北調“大西線引水方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發和希望。大致設想:引雅魯藏布江水,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過阿壩分水嶺入黃河,簡稱雅黃工程。計劃年引水2000億立方米,相當于4條黃河水量。經青海湖調蓄,自流入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經岱海調蓄,自流入東北及晉、冀、京、津等;通過給黃河補液,滿足陜、豫、魯等地的需求。

  這個計劃倘若得以實現,不僅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我國北方的缺水問題,還會在改造沙漠、擴大耕地、增加電力、創造就業崗位等諸多方面帶來諸多好處。

  80多歲的老部長周子健從人民日報《內部參閱》上看到了郭開的“大西線引水方案”,他向黨中央寫了封薦舉信,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1998年4月25日,江澤民就此信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我國水的資源大為短缺,必須引起全黨十分重視。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已有若干方案,現又接到子健同志來信并所附的人民日報《內部參閱》上郭開寫的《關于大西線調水工程》一文。批示強調,對南水北調方案,“必須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周密計劃”。

  但是,對于郭開大西線調水方案,在專家隊伍里卻存在不同反響,在職能部門也沒有引起重視。支持者,評價很高。反對者,為數不少。

  反對意見主要觀點是:“西藏沒那么多水可引”,“自流入黃河不可能”,“施工難度大”,“天方夜譚”,“沒討論的必要”。這些反對意見,有些顯然缺乏根據。比如自流問題,源頭朔瑪灘水庫海拔3588米,引水渠入黃河處3410米,千把公里流程,落差170多米,怎么不能自流呢?關鍵的關鍵是,用爆破方法堆石壘壩可不可行?長距離的隧洞能否打通,技術上有沒有問題?你沒有調查驗證就給人家否了,不是科學態度??茖W嘛,應提倡爭論,重在調查。從某種意義上說,支持科學,其實就是支持論證。

  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過問下,一支由爆破、隧道、水利、地質、氣象、建筑等方面的11名專家,加上中央電視臺記者,組成了“大西線南水北調考察隊”,進行了1個多月的實地考察。他們從雅魯藏布江的調水源頭朔瑪灘開始,沿著“大西線”,一直到與黃河交匯處,沿途重點考察了水資源狀況、引水路線和相應工程等,并以沿線江河的水文資料、地理特點為依據進行分析論證,結果表明,郭開的“大西線引水方案”是可行的,引水量也是可靠的。通過實地考察,大家的意見形成了統一共識,就連開始時持懷疑態度的專家,也都表示贊成和支持。

  2000年10月,我在政協禮堂聽取了考察隊的匯報??疾礻犻L何廣沂是爆破專家,有“爆破大王”之稱。他在匯報會上說,整個工程的大壩現場他都看了,壩址選擇得相當好,兩岸壁立千丈,搞堆石壩很容易。隧道專家的名字我忘了,他也在會上說,大西線關鍵地段石質好,打隧洞有把握。

  聽取了專家考察隊的詳細匯報后,我心里有底了,曾向江澤民同志當面匯報說:“大西線調水工程,我們這代人不做,下一代也要做,總有一天會有人去做的?!?

  我覺得,對這樣一個工程浩大的調水方案,有不同看法甚至反對,是正常的,也是好事,但不能過早地否定或肯定。應通過實地勘察,反復論證,選比擇優。遺憾的是,有關部門沒有經過對比論證,就輕易進行否定,這是不正常的。正因為如此,我和陰法唐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前夕聯名向中央寫報告,建議成立由多部門、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班子,對“大西線”進行現地勘察,綜合分析,全面論證,擇優選取,供中央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郭開的治水方案誕生至今,雖然仍處于民間論證階段,但卻得到了許多熱心者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批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也有不少在西藏、四川、青海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干部和軍隊領導。他們不僅關心支持“大西線調水”,而且希望早日看到結果。還有不少像郭開這樣熱心的同志,他們沒有任何報酬,沒人為他們評功擺好,憑著一顆愛國之心,或東奔西走,呼喚社會;或實地考察,精心論證;或慷慨解囊,捐資盡力。吃辛吃苦還要吃氣,這就是“大西線”奠基者的可貴精神和高尚風格。我從內心里為他們而感動!

  你為“大西線”寫本書,可能會引起進一步爭論,這當然是好事,希望本書能客觀反映情況,綜合各方意見,集思廣益,敞開言路,為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做出貢獻。

  (本文根據作者2004年8月在政協禮堂采訪趙南起將軍的談話內容整理而成)

《西藏之水救中國》作者訪談

 
  問:你是部隊作家,怎么對“水”產生了興趣?

  答:八個字:缺水形勢,憂患意識。中國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中國北方缺水,但西藏水多,西藏東南部有相當于12條黃河的水量白白外流,造成下游地區泛濫成災。面對這樣的現實和矛盾,我介入水事,就是為了喚起警覺,宏揚良策,為解決我國的水危機盡到一個作家的職責和義務。

  問:請談談《西藏之水救中國》的成書過程好嗎?

  答:有個認識和發展的漫長過程。17年前,郭開等人引黃濟京的治水思路剛剛形成初步體系,發起人之一的韓守文給我打電話,希望我在報刋上宣傳宣傳。于是就認識了郭開等一大群“運河迷”、“引水狂”。聽了他們的介紹,我立刻為他們的積極性所感染,但里面涉及的科學問題,我不懂,不好肯定或否定,于是從那時候起,專家學者的每一次規模較大的實地考察,我都跟隨行動。為著這樣一本大書,我還學習了世界各國的西部開發史,世界水利大國引水史和中國古代的水經春秋,為成書做了大量準備工作。1998年5月,中央領導對郭開的大西線引水工程作了批示,進一步堅定了我的成書決心。

  問:你在后記中說,你是用生命寫作的,讀完全書,的確有這樣的感受。請你談談,你為什么舍得花這么大精力?

  答:一是題材重大,效益多多,涉及民族生存和國家命運,即便拿出畢生精力完成它也值得;二是科學性強,加上地域遼闊,要使它深入淺出地躍然紙上,讓廣大讀者一看就懂,不下苦功夫不行;三是沒有人為這本書撥款、出資,我不用心寫,不注以豐富知識、形象描述和極大熱忱,就不能引起社會關注。

  問:這本書有哪些突破?

  答:一是題材上的突破。人們常見的報告文學是事情完成了,或者進入重要階段,寫成文章,向世人宣傳。這本書不同:國家尚未立項,工程尚未上馬,書出版了。這是前瞻性報告文學的特點。二是傳統觀念上的突破。傳統觀念認為:龍宮在江河湖海的深淵,而本書認為中國的龍宮在高高的冰山上,明確了中國頂級水塔的妙址和儲量。同時還指出水資源的價值,不光是數量、質量,還有居高和勢能,要“高水高用、中水中用、低水低用”。

  問:請用簡要語言概括一下這一宏偉方案的效益。

  答:簡言之:2000億立方的水,中國北方多出4條黃河,水進沙退,擴大幾十億畝綠地、草場和耕地。羅布泊、艾丁湖等均成澤國,沙塵暴有了克星。電力翻番再翻番。好幾億人喝上清潔水。馴化長江,保護三峽。根治黃河,“懸河”消失,永不泛濫。十大江河連網,擺脫水旱災難……

  問:這個方案何時才能正式上馬?

  答:我在《結語》中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話:宛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趙南起將軍在向中央領導匯報時說過的那句話:“大西線調水工程,我們這代人不做,下一代也要做,總有一天會有人去做的?!?

張旻茜


第一章: 龍困淺灘


人們的普遍經驗是,水是上帝賜給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世界上最廉價、最豐富的資源。事實上,這筆財富是非常有限的。科學家經過精確計算,得出如下一串基本數據:

  地球表層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水覆蓋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71%;陸地面積為1.5億平方公里,約占29%。地理學家們簡稱為“三分陸地七分水”。

  在這七分水體中,97%是咸水,淡水僅占其中的不到3%,這些淡水的2/3以冰的形式固定在南極洲和北極格陵蘭的冰蓋中,人們很難利用。人類所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淡水總量的2%以下。

  有人比喻說,地球總水量一桶水,可用的淡水只是一小勺。這點水供人均分配,數量就更少了。

  歷史發展到20世紀末期,中國人終于在世界水荒的警示牌前猛然醒悟:龍的故鄉原來是個貧水大國!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資源量僅2300立方米,只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4,世界排名121位,被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這么一點雨量,70%集中在4個月內降落,其中2/3以洪水形式白白流走了,致使原本缺水的形勢雪上加霜。

  地域差異造成了永久性旱區:中國長江流域以北,包括西北內陸河在內的廣大地區總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3.5%,人口占全國的43.6%,而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

  中國人均水資源983立方米,屬嚴重缺水水平,而且是絕對缺水。由于老天爺的厚此薄彼,中國北方出現了無處不旱、無城不渴、無河不干、無水不污的嚴重局面。各地缺水困情成了年復一年的熱點新聞。

  以色列缺水,世界聞名。

  中國的地區缺水之冠是華北地區。故而業內人士將華北冠以“中國的以色列”。

  這種比方會令人吃驚,也許會有人認為是夸大其辭。然而事實是,華北人口的人均水量不如以色列。

  全國平均降水量為每公頃2.9萬噸,而華北僅占這個平均數的1/5到1/6。人均水量,全國人均數為2300噸,而華北的人口超過了全國總數的1/4,人均水資源不足200噸。這個數字比以色列人均數還少。

  擁有6500萬人口的河北省,數十年來一直被干旱所困擾。境內的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等,20年前就先后斷流或干涸。2000年大旱,全省372座水庫和4.8萬口深水井已經干涸見底。300多萬人口和70萬頭牲口得不到足夠的飲用水,20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

  如此嚴重的缺水形勢,河北人為什么沒有“以色列水荒”的憂患感呢?主要原因是超采地下水而掩飾了地面水的不足。河北省水利廳資料顯示:近年來,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50億立方米。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米已無法補充。照此耗費速度下去,石家莊的地下水15年就能采完,邯鄲地區的情勢更為危困,不用15年地下水就會枯竭。黃河全年流量約為580億立方米,河北超采600億立方米地下水,大大超過了黃河全年流量,這就是說,黃河全年的水,別處一滴不用,全部用來補充河北省的地下水,尚缺20億立方米,地下水赤字觸目驚心!

  超采地下水帶來的嚴重后果已逐漸顯露了出來: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大地開裂。

  位于大運河畔的滄州,深達10米的裂縫有數百處,許多房屋已有塌陷趨勢。整個平原地區已發現200多條地裂帶,涉及35個縣65個鄉。河北省第二水利電力勘測院的總工程師英若師已經得出結論:原先華北地下漏斗僅有幾個,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這些地下盆地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復合漏斗區,俗稱“空心漏斗”,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后果相當嚴重。

  河北省8個供水區地面沉降200毫米到1000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降了1.6米之多。若再不謹慎對待,或許某一天,人們正沉浸在睡夢中,真的就會發生地陷樓塌的人間慘劇。

  華北的旱情雖然超過了以色列,但中國人的水危機意識遠不如以色列那樣強烈。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許多人還在渾然不覺之中。
提起內蒙古,人們立刻想到那首千古流傳的《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可惜的是,如今的內蒙古大草原,很難找到古詩里那種水草肥美牛羊壯的美麗景象了。

  內蒙古草原十分遼闊。站在草原上向四周眺望,天是圓的,地平線是弧形的。無論你向哪個方向眺望,“一望無際”不為過。資料顯示,內蒙古整個天然草地面積有70多萬平方公里,而飼草灌溉面積只有400多萬畝。這里的降雨量為50毫米至450毫米之間。蒸發量是降雨量的10倍以上。畝均水量570多立方米,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由此可見,內蒙古的旱情是多么嚴重!

  在這干旱天地里生活,人、畜用水得靠“基本供水井”來提供。說它“基本”,大意是“維持基本生活”而已。地下水很深,有的深達300米才出水,這樣的水井,幾十公里才有一口。也就是說,人、畜渴了,得跑幾十公里才能取到水喝。

  近幾年連續大旱,有些水井干涸了。牧民們要到幾十公里外拉水吃,水價貴到每立方米30元以上。因此,飽受缺水之苦的內蒙人是惜水的。他們幾乎都有這樣的好習慣:吃完西瓜,把瓜皮扣過來,放在干凈的石塊或草地上,以防迅速蒸發,好給干渴的路人留下一點“救命水”,也給黃羊、鳥類等野生動物留下生的希望。

  2000年,內蒙古又遇大旱。7月底,首都北京的各家報刊上,大都登載了這樣一條新聞:《天災人禍,黃羊遭受滅頂之災》。黃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尤其是生活在中蒙邊境中段草原上的長尾黃羊格外珍貴。由于干旱的煎熬,許多野生動物在干渴中死去。有位記者在中蒙邊境走了約300公里,親眼目睹許多渴死路邊的長尾黃羊,有的甚至在饑渴難熬中蹬腿掙扎,那情狀,真是慘不忍睹。由于長期干旱,內蒙草原進入盛夏季節枯草尚未返青,黃羊雖說能夠忍饑耐渴,但長期斷絕水草也是難以生存的。所以,到7月底,草原上已有上萬頭黃羊在干渴中死去。

  內蒙古的這場大旱,渴死了上百萬頭牲口。牧草無收,牧民們無法生活,迫使10萬兒童中途退學。這場災難至今人們記憶猶新。

  查閱內蒙古地區往昔的干旱資料,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宋寶慶二年、清光緒十九年及二十五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和東部數盟,先后發生大旱,“河川全干,地面草全干枯”,“游牧連年荒生,牧畜業皆倒斃”。提及抗災能力,史曰:“每遇干旱,牧草枯死,草原赤地千里,人畜饑疫,牧畜倒斃?!彼掖蠛抵?,草原遇雨,便有了牧草的興旺。《敕勒歌》久唱不衰,關鍵的關鍵在于草原的旱后復生。

  如今的大草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復生能力。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嚴重缺水。

提起大西北,人們立刻想起“大漠孤煙直”、“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古代詩句。大西北缺水歷史觸目驚心。

  干旱埋藏了繁榮的絲綢之路,干旱消失了昌盛的樓蘭文化,干旱將一個好端端的西部變成了千里赤地、萬里荒漠的荒蕪凄涼地帶,致使許多地區成了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區。

  那些環境條件稍好的地區雖有人居,但也逃脫不了干旱的困擾和高度缺水的威脅。

  這里,不說缺水如何制約西北經濟的發展,不提干旱如何造成了西部地廣人稀的格局,僅就飲用水問題作一簡要介紹。

  對于飲用水困難,原水利電力部在1984年7月頒發的《關于農村人畜飲水工作的暫行辦法》中制定了這樣的標準:

  一是距離標準:距取水點單程1公里至2公里以上,或至取水點垂直高度100米以上的村寨;

  二是水量標準:在干旱期間,北方每人每日應供水10公斤以上,南方40公斤以上;每頭大牲畜每日供水20公斤至50公斤;每頭豬、羊每日供水5公斤至20公斤。

  以上兩條為起碼標準。凡達不到上述標準者,皆屬飲用水困難。

  事實上,解決飲用水困難,已經成了西北人民近期奮斗的一大目標。

  拿寧夏來說,那些距黃河及引灌區稍遠的村莊,吃水相當困難。筆者的愛人,曾隨部隊派出的扶貧醫療隊,到陜甘寧邊區扶貧巡診,親眼目睹了那里的缺水慘狀。

  那是一個平水年,但水源距村寨有十多里路。家有毛驢者可以把水拉回來,沒有毛驢水車的,得靠肩擔、手提、腦袋頂。

  水貴如油,人們惜水如命。半盆水,洗完菜舍不得倒掉,用來喂豬喂羊。平時想洗臉洗腳,簡直成了奢望。至于洗澡,那是雨天的事了。孩子拉了屎,地上的糞便無水沖洗,當**從院子里捧來沙土,然后,連沙帶屎掃出門外。屁股上的屎也只好以沙行事:母親將孩子領到院子里,極其簡練地說:“撅著,閉眼!”一把沙子朝著孩子臀部扔下去,抹抹擦擦,就算完事了。

  男孩沒問題。女孩可就麻煩了,例假無水清洗,出現臭味,當**不忍心,總要為女兒留點“衛生水”。就那么一點“衛生水”,當爹的也舍不得,因為那是保命水。

  條件好的家庭才有水窖,水窖是上鎖的,鑰匙掌握在一家之主手里,家人渴得無法忍受時才動用窖子里的水。

  當地人說,只有孩子出生、青年結婚、人老去世之后,才能動用窖子里的水洗一洗身體。

  醫生們說,那里的女人普遍患有婦科疾病,因為沒水洗。

  姑娘找婆家,不問存款多少,先問家有幾眼水窖。

  建個水窖這么難?說難也不難,不就挖個洞嗎!再用膠泥和石灰封漏,加上木板蓋即大功告成!這在別的地方也許很容易。但在貧困地區太難了。附近都是沙地荒坡,到哪去找膠泥和石灰?所以,那里的水窖大都是從爺爺輩傳下來的,所用膠泥都是以金黃的小米從遙遠的地方換來的。砌窖也有一定技術難度,弧度要合適,窖壁要夯實不滲漏,這就難上加難了。很多家庭連飯都吃不飽,哪有資金修水窖呢!

  北京的老八路們聞知實情后為之動容。最關心西北旱情的人是曾經從那片沙棘中鉆出來的老將軍。每每談及老區的貧困,將軍們總是情不自禁地說:“對不住鄉親們呀,解放這么多年了,那里的水窖還這么少,有愧呀!”

  惡劣的環境增添了本不起眼的水窖的身價。因為它是旱區人畜生存的保障、財富的象征、戰天斗地的膽量。因此,修建水窖成了大西北人民致富之路上一項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2000年特大旱災,寧夏、甘肅、陜西、內蒙古等地赤地千里,渠道龜裂,河汊干涸,連水窖里也掏不出水來。于是,50萬家庭,300萬人口討水過日子。討水隊伍絕望無助的模樣,讓觀者潸然淚下。幸虧寧夏的“生命工程”,陜北的“甘露工程”,以及甘肅的“121工程”,解決了1000萬人的飲水問題。否則,討水人口會超過好幾倍。

  “遠看像跑反的,近看像要飯的,一問是討水的?!边@就是討水隊伍的真實寫照。

  怎樣才能避免討水隊伍的產生?甘肅省的“121工程”為赤地千里的中國北部旱區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甘肅省的“121工程”源于該省定西山區。

  定西的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2000毫米。山上無樹,山坡無草,到處光禿禿的。雨季下了雨無法儲備,裹著泥沙流走了。定西人在長期的干渴中創造了水窨儲水的方法,——這里說的水窨與前邊提及的水窖是一個意思,即地下大水缸。

  所謂“121工程”,即“一個家庭,兩眼水窖,一畝庭院”。

  水窖深度6米以下才不致水發臭。每窖容量30至50立方米。每戶有這樣的兩眼水窖,精打細算過日子,就可以結束討水的歷史。

  如今的定西山區,每家每戶都有1至10多口集雨水窖。尤為可喜的是,一座座干旱的黃土高丘被削平了丘頂,成了水泥平面的硬化積雨層。老天恩賜的雨水、雪水,80%流進了坡下的水窖群。不僅解決了人和牲畜的飲用水,連房前屋后的一塊塊土地都鋪上了綠裝。

  通過連續5年的努力,甘肅全省建成了138萬口積雨水窖。按每口窖平均蓄水30立方米計算,百萬水窖一年可以集水4140萬立方米,成功地解決了250萬人、2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人生存著不光要喝水,還要吃糧食。因此,甘肅的“121工程”擴充了內涵:每戶畝產1000斤糧食、建兩個水窖、蓄100立方米的水。達到這個標準,旱區人民吃飯、喝水問題就有了可靠保障。甘肅旱區正在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奮進。

  但是,中國西部地區至今仍然約有1300萬人面對缺水困難,其中約有50萬戶約300萬人嚴重缺水,如果再有30萬口水窖,缺水的特困形勢就會扭轉。建一口水窖需1000元,全部資金缺口為3億元。旱區經濟貧困,自身無力解決。為此,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推出了“大地之愛母親水窖” 捐贈活動。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會長陳慕華一家,第一個捐出1萬元,資助甘肅漳縣建水窖。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彭云也捐出2萬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閻穎女士帶動親朋好友及身邊工作人員捐建水窖110眼。上海市居民委員會開展“一村一居(居委會)捐一眼水窖”活動。

  近些年來,西部地區雖說解決了一戶一窖的生存問題,但僅靠這么一點兒水常年度日,母親臉上會出現舒心的微笑嗎?

  2004年10月22日新華社《每日電訊》刊發了這樣一篇報道:

  《會寧水荒:初中生每天定量三杯水》——水荒涉及3萬多人和4萬多牲畜,這里關于水的故事聽了讓人心酸。

  甘肅會寧縣是紅軍長征時期三大主力會師的地方,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縣。導致這里貧困的主因就是干旱缺水。1995年,甘肅省為了解決會寧等貧困地區缺水問題,實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即政府出資400元幫助山區缺水農戶修建一塊100平方米的庭院雨水水泥集場,挖兩眼用水泥敷底的水窖,發展一處經濟園林。毫無疑問,這項工程使會寧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條尋常降雨年份保障吃水的有效之路。但是會寧依然缺水,即便引來了黃河水,北部塬區也用不上。水窖可以蓄水,但老天不下雨時間長了。水,最近成了這些水荒地區鄉鎮干部和會寧縣一些負責人的中心工作。

  讓我們看一看這個邊遠縣份老百姓的渴相:

  娃娃牽上家里的羊群到川里的親戚家去找水了。

  從女兒家借的水,做的第一頓飯臭得沒有辦法吃。

  農民衡量水的單位不是立方米,也不是噸,而是尺。

  水荒時,每個初中生每天的全部供水量是三杯。 

  缺水,已經危及到人民的基本生存。
 

第二章:列城祈雨圖會再現嗎 


世上所有國都,幾乎都是大江大河的兒子。泰晤士河的倫敦、塞納河的巴黎、尼羅河的開羅、湄公河的金邊、紅河的河內、恒河的新德里和達卡、大同江的平壤、漢江的漢城、多瑙河的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中國首都北京卻沒有這樣的幸運。
  北京,年降水量595毫米,年總水量為43.3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的1/8,世界的1/30,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000立方米,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缺水的30個大城市之一。

  北京嚴重缺水,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北京的生母是桑干河。

  桑干河幾乎是華北最早的斷流河。《辭?!防镎f,桑椹成熟時此河就干了,故稱桑干河。而桑干河易干的主要原因,除了流量不豐外,比降大也是重要原因。一遇大雨,泥沙俱下,暴戾的河水將下游的田園村鎮立刻變成澤國汪洋。河水的含沙量很高,古詩里有“一石河水五斗泥”的描繪。故有“小黃河”之稱。洪水的經常泛濫使下游河床蛇尾似的擺動不停。所以,官廳以下的河段曾被稱作“無定河”。經過遼、宋、元、明、清的不斷治理,這才使“無定河”變成了永定河。北京城逐代北移,就是為了躲避桑干河的泛濫。

  古代桑干河上沒有什么水利設施,只在狹窄的山谷地段設了個望臺。一旦洪水來臨,那高高的望臺上便以狼煙或火把向京城報警。望臺是官方設立的,當地故稱官廳。

  新中國成立后,桑干河上筑起了東榆林、冊田和官廳三座水庫,起到了蓄洪為寶的關鍵性作用。前兩座水庫為山西、河北供水,官廳水庫則成了北京的一大水盆。北京缺水,官廳水庫的水不能輕易下泄,所以,永定河早就成了有河無水的干河。

  真正哺育北京成長的是京杭大運河。

  由此看來,北京是養母帶大的孩子。京杭大運河就是養育他茁壯成長的最為稱職的奶娘和養母。

  由于先天貧血以及養母的無力供養,北京的生命之源出現了危機。

  光緒年間,鐵路運輸異軍突起,運河漕運失去了當年千帆競渡的繁忙盛況。大運河的北端因年久失修而失去了青春秀色,好端端的京城水網隨之淪為排泄污垢的臭水溝,城內連通的諸多“?!薄ⅰ昂?、“潭”,有的干涸了,有的成了一息尚存的獨立淺潭。中國人引以自豪的京都龍庭,出現了龍困淺潭的困厄。

  新中國建國之后,迅速修筑了官廳、密云、懷柔三大水庫。有了這三盆清水,這才保障北京市進入了大發展的新時期。

  半個世紀過去了。北京的缺水形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上游地區來水越來越少,地下水赤字越來越大。近30年來,平原地區地下水儲量減少59億立方米,地下層出現了2000平方公里的空心漏斗,“盲人瞎馬、夜半臨淵。”這種危險狀況,怎么形容都不過分。

  新世紀的鐘聲敲響之后,北京的水利建設開始由昔日的農田排灌轉向了城市節水。由于北京的吃飯問題解決了,市政府掄起“節水”的砍刀,砍掉了20萬畝水稻田。因為稻田用水太多,每畝耗水量在2000立方米左右。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水數十萬立方米。這筆開銷原先都用地下水來補充。如今退糧還林,有的改為節水型旱田,隨之關閉了4000眼機井,這就有效減輕了地下水的負擔。

  位于玉泉山下的京西稻,曾是皇宮的貢品,連慈禧太后都夸那米好吃。現將這片稻田變為綠地,北京的節水決心之大,由此可見。

  雖說目前北京落實一系列節水措施,但未來北京水荒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曾以三種辦法度過了三個時期的水危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靠開挖京密引水渠,引用密云水庫的水度過了城市供水危機;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靠中央決策,密云水庫不再為天津、河北供水,這叫舍津冀而保京城,加上京內的節約用水和計劃用水,順利度過了水荒;

  21世紀初期,北京的需水量為每年49.27億至50.59億立方米,到2010年,年需水量為52.70億至53.95億立方米。而地表水加地下水為年40.88億水立方米、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僅為37.54億至33.99億立方米。這就是說,北京今后每年用水缺口達10億到20億立方米,照此以往,北京地下水和庫存水的老本還可吃幾年?

  決策層何以面對首都水荒?

天津的缺水窘境,自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引灤工程出現后,已經是國人皆知。

  天津在1000年前只是個很小的村鎮碼頭,時稱“直沽寨”。后來漸有發展,以“海濱渡津”之意,改稱“海津鎮”,這就有了“津門”、“津沽”、“沽上”諸名。到了明代,明成祖由此渡滄州,賜名“天津”,意為“天子經海渡津”。永樂年間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清代改衛為州,后設天津縣。1928年才改為特別市。1930年改稱天津市。

  天津的母親河是海河。轄區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50毫米。北部山地的迎風坡為華北多雨地區,可達900毫米。1975年7月29日,這里日降雨量為316.5毫米。降水如此集中,極易形成水災,造成有限水資源的浪費。解放后開挖了河道寬400米的永定新河,治理了獨流河、子牙河等入海河道,提高了排洪能力。從此,北部的薊運河與海河水系共同組成了天津地區的水網,基本消除了廣大轄區洪澇災害。但對天津的缺水形勢改善不大。

  由于便捷的鐵路運輸和天津新港的建立,天津成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成了直轄市和我國第四大大城市。無論工業用水或生活用水,需求量越來越大。在此期間,盤踞華北的旱魃鬼使神差地吸去了大量血脈,造成了大范圍的北國水荒。作為天津水源的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以及海河一些支流,先后斷流或干涸,大大減少了對天津的水源補給,天津成為真正的“困城”。

  海河流量減少了,海水侵蝕,天津人天天喝苦水,那滋味真叫度日如年。當時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沉重地說:天津人喝的一杯水里,就含有1/3杯尿。

  天津人作出了好大的努力,這才爭取了引灤濟津工程(又稱引灤工程)的順利動工。引灤工程的主要水源是潘家口水庫。這是一個大水盆,柳河、興州河、大小灤河、伊馬吐河、武烈河、爆河等十多條河川會聚潘家口水庫,當時的水量是比較充足的。在整個引灤工程中,解放軍官兵承擔了最艱巨、最困難的關鍵工程,出色地完成了引水任務。天津人結束了喝苦咸水的歷史。

  告別了無水之虞的日子過了20年,不知不覺進入2000年7月,天津市節水辦公室發出警報:潘家口水庫已經到了死庫容。按照正常要求,死庫容里的水是不準動用的。如果那樣,天津這個9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會變為死城。水利部決定動用2億立方米死庫容的水救急。

  天津的正常年份缺水6億立方來,總需求量為24億立方米,有限的死庫容簡直是杯水車薪。

  水危機中的天津市關閉了公共浴池、桑拿浴室和其他耗水的娛樂中心。市民每月用水量限制在8立方米之內。提高水價,禁止用水洗車、洗房,并歡迎居民電話舉報浪費現象。這些節水措施的現實基礎是“有水”。死庫容的水用完了,自來水管里再也流不出水來,又何談節水?

  引灤工程剛剛20年,天津再度面臨水荒——上游地區毀壞林木和草地,層層截流,潘家口水庫入水量越來越少,而天津市需水量卻與日俱增,這就產生了水賬的逆差,使潘家口水厙蓄水量日趨萎縮,甚至出現了靠死庫容活命的慘局。

  為開辟新的水源,水利部立即啟動了引黃濟津的救命工程。從山東段的黃河自流650公里到天津以南,解決天津燃眉之急。幸好有許多舊河道可供利用,加上災難面前中國人的凝聚力,不出兩個月,黃河水流進了天津市。除了解決天津之渴,還給干旱的滄州補水7000萬立方米。

  天津人喝上黃河水,不像當年喝到灤河水那樣雀躍歡呼。因為當年灤河水是干凈的,而流到山東的黃河水雖然在懸河段得到泥沙的一些凈化,但總不如灤河水那樣使人放心。如果黃河至天津途中再遇污染源,天津人豈不更苦了!

  黃河水本來就緊缺,斷流復斷流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再給天津供水,總有源竭之患。人們擔心,天津的引水史還會出現曲折篇章。水利部向人們做了安民告示工程:啟動南水北調東線引水工程,這個工程從江蘇的江都揚水站,沿古運河向黃河送水,保證天津供水永無枯竭之慮。

  由此看來,天津人將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未來:東線引水,長江水進天津,千里調水,逐級揚程,所耗電價必然增加水價成本。還有治污費用,污染的長江水要凈化,淮河、洪澤湖,還有山東境內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古老的運河河道,早已嚴重污染,這筆數額巨大的治污費誰來承擔?如果由水費平攤,天津的自來水將昂貴似油,百姓如何生活?

  天津900萬人口,農業人口占去一半,如果水價太高,這一大半的人如何發展生產?天津的“小站米”也像北京的“京西稻”一樣聞名,但水稻耗水量太大,每畝按耗水量2000立方米計算,若依北京現行水價每立方米2.5元計算,僅水費就得5000元,而每畝水稻僅產千斤,每斤水稻合水費5元,加上肥料、勞力等開支,耗資就更大了。如果不能以科技手段減少水稻的耗水量,“小站米”也將失去生產價值。

  天津的淡水養殖也很發達,水貴如油,養殖業更無意義。

  離開種植和養殖,天津400多萬農民如何謀生?

  有人主張將一半農民遷入現有的220個小鎮住宅中,這就給天津市政府帶來更大的壓力?,F有的下崗職工尚未妥善安置,又增添了200多萬小鎮居民,如何解決他們喝水、吃飯問題?難題!天津人太難了!天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西安,原本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函谷關、散關、武關、蕭關,四座雄奇的關隘像四把大鎖,將東西南北四扇大門牢牢鎖定,鎖出了景色如錦的關中平原。周、秦、漢、隋、唐等相繼在此建都,促進了八百里秦川及周邊山區的先期開發。超負荷開發引起了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水荒的出現就是大自然對于這種瘋狂掠奪的有力報復。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水量原本十分充沛。其上游是六盤山和秦嶺的分界線。兩岸山高谷深,峰銳巒奇,森林茂密,雖麋鹿難以進出,高高的草叢使野兔難辨前程。晴空的太陽將岸邊的森林投影在滔滔碧波之中,形成了逶逶迤迤的黑色陰影,故有好幾條支流被稱為“黑水”或“黑河”。諸流合股流過散關,進入了八百里秦川。出秦川便入黃河。七朝古都就建立在渭河干流或支流上。

  渭河的血脈,不僅給八百里秦川賦予了生機,并以千帆競發的舟楫溝通了西安與黃河及京杭大運河的聯系。

  古書記載:公元前647年的春秋時代,晉國大旱,呼救于秦。秦從都城雍(鳳翔)裝糧上車,運到渭河邊上船,順河東進,由風陵渡入黃河,逆黃河水北行入汾河,然后卸糧,陸運到晉國都城絳(山西新絳)。這便成了“秦晉之交”的又一話題。渭河水運亦從此留下了“泛舟之役”的美名。

  通過渭河水運,黃河下游的糧食等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長安。來來往往的船只,大都是渭水岸邊的華陰縣制造的,所以,歷史上有“造舟于渭”的記載。

  秦人古居都以木材建造“木板屋”,加上舟楫和宮廷用木,刀砍斧鑿,致使關中以及上游來水地區森林越來越少。

  后來京都東移洛陽、開封等地,王宮越修越奢侈,陵墓也越修越大,所用木材大都來自陜西。特別是宋代,京城開封積木成山,而渭河上游的山川失去了秀色。

  渭河的漕運使自身失去生機。水土流失,泥沙塞流,明清時期再也見不到舟楫的影子了。

  這樣的局勢一直朝后延續,人口越來越多,對大自然的破壞也越發嚴重,加上工業化巨足的蹂躪,以及短期效益的誘惑,古都長安得了嚴重的“貧血癥”。昔日“八水繞城”的景色不復存在,城內居民連喝水都成了問題。

  西安節水辦公室曾經公布過這樣的數字:1981年市區20平方公里采取了斷水措施。90年代初,西安城日需水110萬噸,而日供水能力僅67萬噸,缺水40余萬噸。市區60%區域水壓不足,20%地區經常斷水,50萬人用水困難,數百人排隊接水已成常事。常有十多萬人出城找水或排隊等水。部分工廠不得不停工,企業上班時間更改,就連學校也提前放了假。

  另據報載,西安因停水每年造成5億元的經濟損失。

  這是令全球華人最為痛心的年度新聞之一:西安大雁塔向西北傾斜已近一米,傾斜是地下塌陷造成的。

  地上水不夠就開采地下水,超負荷開采使地下水日漸下降,許多建筑物遭到了破壞。鐘樓基座開裂,西安古建的杰出代表、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向西北傾斜已近一米。

  “大雁塔渴歪身子”的消息使人驚嘆不已!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啟動了引黑河水進西安的“引黑”工程。

  黑河發源于秦嶺太白山,上游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46%,雨量充沛。

  經過10年的努力,黑河水連同與之配套的石峪水、石頭河水,也一塊引進了西安,日供水能力達到116.8萬噸,大大緩解了西安的用水形勢。

  有了這么多的來水,西安關閉了100多眼抽水井,使地下水得到了補充和涵養。

  全市地下水逐年回升,大雁塔很快停止了傾斜。但是傾斜的塔影仍在警示國人。
 除了上述北京、天津、西安三大城市,中國許多城市都有一本缺水賬、一部干旱史。

  古代小說戲文中經常出現的州郡牧首拜天祈雨場景,會在現代中國出現嗎?

  20世紀70年代以前,城市缺水只在個別地區及個別年份發生。

  20世紀70年代之后,特別是8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和城市建設的發展,缺水城市不斷增加。首先從北方和沿海地區部分城市開始,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

  到90年代初,全國已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地級以上城市109座,占地級以上城市總數189座的57.7%。長期的干旱給這些城市造成了更為嚴峻的缺水形勢。

  2000年7月中旬,國家防旱總辦公室透露:“北方城市供水緊張,100座城市被迫限水?!庇嘘P內容摘錄于下:

  我國北方地區的春夏連旱已經給城市供水帶來嚴重影響,出現供水緊張局面的城市不斷增加,目前已有1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被迫限時限量供水。

  進入7月份以來,華北地區出現了較強的降雨過程,大中型水庫蓄水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受旱時間長,旱情嚴重,而且降雨時間短,產生徑流總量少,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狀況沒有大的改變。天津、山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等地越來越多的城市因供水緊張,被迫實行定時限量供水。

  據觀測,目前天津市主要水源潘家口水庫仍在死水位以下,于橋水庫供水能力只能維持到8月上旬。北京地區由于連年干旱,密云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加之地下水位因多年超采而大幅下降,城市供水也敲響了警鐘。山西省較大的河流中一半以上已經斷流,有27座大中型水庫、560座小型水庫干涸,全省縣以上缺水城市人口160多萬人,日缺水量60多萬噸。山東省有5個地級市、33個縣級市180多萬人出現用水危機。濟南市主要水源水庫只能維持供水20天。煙臺市城市供水僅能維持2個月左右,威海市只能維持到8月中旬。東北地區自6月份以來即維持晴熱少雨天氣。目前哈爾濱、長春、沈陽、營口、盤錦、葫蘆島等城市,生活用水極為緊張。沈陽市日缺量達30萬到40萬噸。哈爾濱日缺水量達32萬噸,全市有40多個居民小區出現供水緊張,40多萬人吃水困難,其中有20萬人吃“夜來水”,有20萬人得不到正常供水。長春市已從7月15日起實行定時限額供水。陜西省有26個縣城每天供水缺口達20萬噸以上。榆林、延安兩市有11個縣城每天供水量較正常年景減少30%到40%……

  上述百城限水的旱情通報所列數字實在觸目驚心!

  憑著一系列限水措施,加上上帝的慈悲,北國終于度過了那個春夏連旱的揪心歲月。

  但是,全國670座建制城市中有400座不同程度缺水,108座嚴重缺水,正常年景缺水量60億立方米。這一狀況嚴重制約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據統計,由于城市供水不足,每年經濟損失達1800億元。

  在嚴重缺水的同時,水源污染使這一狀況雪上加霜。據環境部門的最近監測數據表明,中國176條城市河段中,52%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是化工和石油類污物及重金屬。地下水污染也很厲害,全國城市供水30%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達59%。90%以上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28%已不能飲用。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金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4.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7.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8.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9.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10. 雙石|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西路軍基本解體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人成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成人福利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免费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 一级似看大片中文字母 | 日本亚洲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