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顛覆革命歷史者的痛擊——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叫好!
(原標題)——專家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編寫和教學
作者:沙健孫 金沖及 侯樹棟 李文海 程中原
編者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目前面世。從2007年春季開始,全國普通高校將在2006級本科學生中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并使用這本教材。為此,中國史學會、教育部社科中心、本刊編輯部邀請部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審議專家,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主要成員,以及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師,于2007年2月13日召開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研討會”,就開設“中國近現代吏綱要”課程的意義、《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體系及基本特點、講授《中國近現代吏綱要》對高校教師提出的要求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刊將分兩期發表會議部分發言內容,以幫助讀孝學習和使用這本教材。
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編寫的若干情況
沙健孫
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決定,對于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為了勝利地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他們必須了解中國的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所以,對于我們的大學生來說,不論今后從事何種專業工作,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綱要》教材的編寫被納入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編寫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領導下迸行的。
為了使《綱要》教材能夠成為適合大學生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在編寫工作中,編寫組的全體同志注意著重把握了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全面、準確地把握和落實中央關于開設“綱要”課程的基本要求。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規定,本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根據這個規定,進行“綱要”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對近現代史的敘述和分析,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懂得“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這是我們在教材編寫中首先明確和始終注意貫徹的一個基本思想。
第二,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應大學生對“綱要”課程學習的要求。
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系統地學過中國近現代歷史(其初中教材分上、下兩冊,合計近17萬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兩冊,合計近45萬字),對有關的歷史事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是,他們對歷史發展的脈絡,還不能完整地把握;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主要經驗,尚不能準確地理解;對與“三個選擇”有關的歷史情況,也還缺少深人的了解,并存在著若干困惑。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避免與中學課程的簡單重復,尤其要著力注意彌補大學生對近現代史把握方向的不足之處,使他們能在原來所學近現代史知識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一步。為此,必須創新教材編寫的體例。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綱要》教材的編寫體例。
基于以上兩個原則,《綱要》教材將整個近現代史分作互相銜接的三個大階段,每個階段的歷史采取綜合論述和專題論述相結合的寫法。具體說來就是:
將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一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中編:從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19-1949);下編: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49-2006)。每編下設綜述,分別講述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狀況、階級關系;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各種社會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張和建國方案及其歷史命運;歷史的基本輪廓。通過各編綜述,幫助學生了解該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把握這個時期歷史的脈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以便真正抓住近現代史的“綱”。同時,為他們學好專題提供寬闊的歷史背景,打好必要的知識基礎。除綜述外,每編還設若干專題。專題的設置,主要圍繞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即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懂得“二個選擇”來確定。由于學時有限,專題不能設置過多,不能面面俱到。但對所設專題,則努力作比較深人的敘述和論證,以便使學生能對有關的重大歷史問題、重要的歷史經驗有更深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近現代史的“要”。
在《綱要》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笫一,突出主題、主線。
黨的十五大對近百午來的中國歷史進行過全面的回顧和總結。十五大報告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眱纱髿v史任務而斗爭,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
根據十五大的概括,我們認為,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就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線。
我們在教材編寫中,突出了這個主題、主線。
笫二,聯系實際,加強針對性。
在論述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時,我們注意聯系社會上流行的有關思潮(如鼓吹“告別革命”等論點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聯系大學生經常關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問題(如帝國主義的人侵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為什么在中國行不通,怎樣科學評價毛澤東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如何正確看待革命和建設中的失誤等),說明有關的歷史情況,著重從正面講清有關的道理,以期起到釋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第三,點、線、面結合,開闊視野,加強比較。
為了使教材的內容較為豐滿,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我們力求做到:以世界歷史的眼光審視中圍近現代史,注意聯系時代特征、圖際格局和世界大勢論說中國問題;除政治史外,加強對各個時期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的反映;進一步通過比較研究(包括各種社會力量的政治主張、建田方案的比較,各種社會思潮的比較等),來說明與“二個選擇”有關的問題。
第四,史論結合,于序事中寓論斷。
本課程是全體大學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而不是歷史系本科生的專業課。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講授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確立并增強對于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主義的信念。因此,《綱要》教材注意結合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著力闡明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結這個時期歷史的基本經驗,也就是說,注意加強了本課程的理論性。不過,它不是要去展開地論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而是要盡可能讓歷史事實來說話,即用確鑿的歷史事實去闡明中同近現代歷史的基本問題和相關的理論觀點,做到“于序事中寓論斷”(顧炎武語)。
(作者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幾個特點
金沖及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我仔細看過幾遍,總的感覺是寫得相當好。
首先,編寫這樣的教材,意義非常大。
這本教材要面對的是幾百萬大學生。而我們平時寫書也好,寫文章也好,都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讀者群。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周恩來說過:誰有青年,誰就有未來。大學生又處于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有很大的可塑性。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樣的教材,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昨天,在一百多年里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無疑也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的今天和明天,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教材寫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它能不能把握住歷史的主線。
本書在“開篇的話”里講:“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這里既是提出這本教材的主題,也是指明中國近現代史的主線,指明它是一部怎樣的歷史。教材如實地向讀者表明,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主線,是中國人如何把自己的國家從苦難深重、瀕臨滅亡的境地下拯救出來,不但站立了起來,而且經過頑強探索和艱苦奮斗,今天正走向繁榮富強、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這本教材要解塊的根本問題。年輕人對許多事情沒有經歷過,往往不知道舊中國是什么狀況,不知道這個探索過程是多么艱難,不知道先人為了祖國的獨立和發展作過哪些努力,就容易產生一些未必正確的認識。在有些書刊和文章中,給人造成的印象是,1949年以后的歷史無非就是一個政治運動接著一個政治運動、整了一批人又整一批人,卻看不到中國共產黨怎樣領導人民艱苦奮斗、建設一個新國家和新社會這條主線。年輕人容易從中受到消極的影響。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文章中所講的有些是錯的,有些具體事實也是存在的,但其中有一個思想方法問題,就是要先看清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是什么,主流是什么,否則就會本末倒置。這本教材所講近現代歷史的“三個選擇”,不是講空道理,而是從事實的敘述中得出來的,說明歷史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實踐檢驗的結果,這就比較有說服力。
再次,本書的斷限,從鴉片戰爭講到2006年,這樣的書還沒有過。
過去的中國近現代史教材,有的只講到1949年,有的講到1956年,有的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本書這樣的寫法給人一種完整的印象:中國人當年曾經遭受那么多苦難,淪落到那么一個地步;為了把祖國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中國人經歷了多么艱難而曲折的探索過程。一路下來到今天,還在繼續探索。歷史發展的脈絡,在這本教材里的表述是比較完整的。這也是本書的一個特點。
第四,本書很有針對性,對當前人們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給予了回答。
現在有的人講香港如果不割給英國人不會有今天的香港,上海沒有租界不會有今天的上海,東北如不被日本人占領也不會有后來的重工業基礎,而且用一系列數據作為論據。這就涉及怎么看待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打個簡單的比方:本來一家人住在一起,雖然房子破舊些,但這是自己的家。某日忽然闖進一群強盜,把家中的兄弟姐妹殺了,把主人趕到地窖里給他做奴隸。他霸占了房子,把房子裝修一新,空調啊什么都弄好了,當然是想由他一直住下去。主人忍無可忍,奮起反抗,終于把強盜趕走,這個房子當然歸還主人了。難道這時主人還得反過來感謝這批強盜,使他能住進新房子嗎?這本教材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和文化滲透集中起來講,就會使人對當年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強烈的印象,說得比較清楚。另外,關于革命和現代化的問題?,F在很有些人把革命和現代化對立起來,說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循著清末新政的路子走下去,中國可能更快地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歷史進程卻被革命搞亂了,以致出現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推遲了現代化。有的人甚至說以往的政治教育,都是用狼奶喂人,只講“斗爭”。這本教材通過史實告訴人們,歷史上主張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人,只要不反對革命,他們的努力都是有益的,但光靠那樣做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孫中山曾經講過:革命是萬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這話是對的。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在中國近代的實際國情下,革命正是為實現現代化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孫中山講過:要建高樓大廈,就要打好地基,先把底下的陳土挖掉。不先做這一步,高樓大廈是建立不起來的,建起來也會很快塌掉。再如,對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這本書講得也很好。有的人認為中國共產黨1953年不該丟掉新民主主義,搞社會主義。本書對這一點作了很多分析,指出,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是公開宣布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民主主義是過渡性質的階段。教材還就為什么在1953年會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問題作了具體的分析。還有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問題,我很贊成本書的處理方法,即把它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認為它們是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在探索中前進時犯過的錯誤,同時也指出這方面留給我們的痛心的教訓。這些不易處理的問題,本書都處理得比較好。在回答上述這些問題時,本書不是去辯論和駁斥,面是正面地通過事實來說話,從事實中作出些理論性的概括和說明。這樣的效果比較好。
笫五,本書在寫作風格上,言簡意賅,淮確平實。
用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容納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著作對文字的要求,一要準確,一要干凈。本書在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黨中央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高等學校的政治課,包括道德修養課、歷史課,不是沒人愿意聽,而是在于怎么講。課怎么講好,確實是個大問題。簡單地說,課講得精彩,效果就比較好?,F在看來,這是有可能做到的。
(作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審議專家,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一部內涵深刻的歷史教科書
侯樹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出版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亠件大事。這部教材的特點在于以可靠的史實,揭示了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規律,記錄了中國人民怎樣選擇馬列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三個正確的選擇!才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有的同志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比較好地體現了“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我是很同意這個看法的。
這部教材從提綱到成書,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雖然也提出了點不成熟的意見,但主要是把這看作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我是先學了一步的。在學習中,我不僅看到了以沙健孫老師為首的編寫組專家們的辛勤勞動,而且體驗了各位咨詢委員高屋建瓴的智慧的點撥,深受教育和啟發。我深知這本書的每一個詞句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深思熟慮的。今天我就從學習的角度,談點體會性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不是只記錄歷史事件的一部自然主義的歷史之作,而是在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揭示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規律,指明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這個科學的歷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就是毛澤東關于以兩大社會基本矛盾為綱的歷史發展理論?!毒V要》是沿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之路,遵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法,來敘述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過程的。正是因為這樣,它規律性地再現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真實面貌。我從學習的角度體會到:這也是開啟中國近代史秘密的一把鑰匙。沒有這一點,你會感到中國近現代史就像下團亂麻;而有了這一點,就會有一條明晰的線索。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歷史的發展中把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共產黨的領導結合起來。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并取得勝利的歷史。改變舊世界、建設新社會,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實踐這一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社會進步,指明發展方向,靠的是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經驗證明,沒有人民群眾的發動不行,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也不行。我從學習的角度深深感到:要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根本,必須樹立兩大觀念:一是人民群眾觀念;一是黨的領導觀念。否則就叫沒有讀懂這部史書。根據我的體驗,這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國大學生是至關重要的。記住了這兩條,就會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教科書,或者說是一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實踐證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沒有馬克思主義不行,有了馬克思主義,不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也不行,而所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說到底,就是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路?!毒V要》不僅歷史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且著重寫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闡明了它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旗幟作用及取得的偉大的實踐成果。我認為,這可以看作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真髓。只有把這個真髓化作我們的靈魂,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才算真懂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本質。
歷史是知識之母,一切知識都在歷史實踐中生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中,就具有這樣的基礎作用。毛澤東同志多次講要注重歷史的學習,認為一個沒有歷史知識的黨,是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一個沒有歷史知識的人,是不能真正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的。我們應該從這樣一個高度上,看待和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F在學習這部歷史書,還要注意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日本利用歷史教科書,歪曲“二戰”的真相,掩蓋侵略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罪行;臺灣當局利用歷史教科書搞“去中國化”,為“臺獨”張目。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就有正本清源的意義,也是批判這種假歷史的銳利武器。真誠地希望在學習中注意到這一點。
(作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審議專家,國防大學原副校長)
把“綱要”課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優秀課程
李文海
從新學期開始,全國高校將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正如教育部周濟部長指出的,“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意義非同尋常。”因為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大學生通過對這一段歷史的系統掌握,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上主題,能夠了解“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進一步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在中圉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
現在,已經有了一本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主題明確、觀點鮮明、線索清晰、說理透徹、結構嚴謹的很好的教材,為講好這門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需要進下步著力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抓緊對所有任課教師進行一次全員培訓,幫助教師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領會精神,吃透教材,鉆研教法,在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上下功夫,力爭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怎樣才能講好這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旗幟鮮明,理立氣壯。
這門課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意識形態性,有很多內容,涉及許多重要的政治是非和理論是非,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態度明確,不能含糊。毛澤東同志說:“我們必須堅持真理,而真理必須旗幟鮮明。”[1](p1322)鄧小平同志說:“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英勇奮斗?!盵2](p40)要旗幟鮮明地揭露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腐朽反動本質,鞭撻他們制造民族災難、扼殺民族生機、阻礙社會前進的罪惡;理直氣壯地熱情謳歌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弭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英勇斗爭的志士仁人及廣大人民群眾。要做到這一點,十分重要的是要摸清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脈搏,認清大學生的思想主流。在文化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各種思想叉化形態復雜紛紜,不同文化觀念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今天,某些錯誤思潮會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甚至重要的影響,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現實。但決不能認為,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天然抱著抵觸和拒絕的態度,對于重大的政治是非和理論是非,一概抱著不感興趣的冷漠態度。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景,給予了巨大的關注,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因此,只要教師能真正遵循唯物史觀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講清歷史真相,有理有據地揭示歷史規律,客觀公正地總結歷史經驗,就能夠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強烈反響。
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胡錦濤同志說產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3]這門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對于具體生動的歷史場景的描述刻畫,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以便進一步加深對客觀事物規律性的認識。這個特,點對課程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能把教學內容變成干巴巴的若干概念、幾條原理,而是要通過生動的史實,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的幸酸史,了解我們的先輩為國家的獨立富強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斗爭,了解我們民族、我們黨的光輝實踐和優良傳統。二是不能就事論事,停留在對歷史現象的客觀敘述,而是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啟發思考,講清道理。前者是“動之以情”,后者是“曉之以理”。只有激情和理性的完美結合,歷史感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這門課程的吸引力,使歷史教育真正發揮“資政育人”的作用。榮毅仁在回憶自己怎樣從一個資本家到接受“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個真理,認識到“中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乃至我們個人的貢獻,都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離不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過時,特別提到1955年10月和12月毛澤東同工商業者代表所作的兩次講話:“毛主席生動的語言,詼諧的比喻,深邃的哲理,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這兩篇講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典范?!盵4]這件事情,對我們搞好教學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三、貼近實際,有的放矢。
《解放日報》在2007午1月20日發表的《為近現代史成為大學必修課叫好》的評論中,強調“當下許多青午人因缺乏歷史教育而未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青年一代歷史觀的扭曲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估計是符合實際的。這些年來,在中國近現代史領域,以“告別革命”論為代表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在青少年中,甚至在歷史學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大肆渲染中華民族的“奴性”、“愚昧”和“丑陋”;竭力鼓吹殖民主義在傳播西方文明、促進中國社會進步,乃至“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功績”;在美化封建統治者的同時,對愛國志士、改革家特別是革命家大張撻伐,橫加“不識時務”、“破壞穩定”、“喪失理性”、“給社會帶來破壞”甚至“妨礙現代化”的種種罪名,等等,這種歷史的顛倒在一些人那里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所以,青年人中存在的歷史觀的扭曲,其責任并不在青年人身上。但是,要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講好,就一定要注意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困惑、關心熱點,不回避問題,不簡單從事,通過對歷史真相的客觀介紹,對歷史現象的科學分析,清除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影響,讓科學的歷史觀在大學生頭腦中扎下根來。近年來,理論界在將理論通俗化、大眾化的過程中,怎樣用循循善誘的平等解說,敞開心扉的坦誠溝通,使理論同大眾親近、受大眾歡迎方面,創造并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四、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它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唯物史觀的教育。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我們黨的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深入思考,科學分析,不斷提高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自覺運用這三個規律的能力,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盵5]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一定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十分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啟發他們深人思考,組織他們相互辯論,聯合他們一起進行歷史考察和歷史研究。這樣做,就可以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社會上各種豐富的歷史資源,使我們的教學立體化、形象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人民日報》2005年5月9日.
[4]《人民日報》1993年9月8日.
[5]《人民日報》2o03年11月26日.
(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教授)
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程中原
第一,關于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重要意義。
首先,中央領導同志有不少有關的論述,講得很深透,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江澤民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歷程,是一部內容豐富、蘊意深刻的愛國主義教材?!薄拔覀円欢ㄒ浞诌\用它來教育廣大干部群眾,鼓舞他們繼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他多次指出:“要對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中學生一直到大學生,由淺人深、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及國情的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頭?!盵1]還說:“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他希望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地讀一點歷史,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歷史。他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作為當代中國的領導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和我們黨的歷史,就不可能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也就不能勝任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職責?!盵2](p1962)
胡錦濤同志在主持中央書記處第27次辦公會議討論當代中國研究所三年科研規劃(2001—2004)時指出,我們的國史,就是覺領導人民群眾的奮斗史、國家發展史。在不同的場合,他一再強調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意義。他說:“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知識,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黨員干部和人民?!彼€說:“要十分珍惜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也要認真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歷史發展提供的經驗教訓,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高度,進一步認清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的規律性趨勢,進一步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大勢,更好地掌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3]他還指出:“要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深人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草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盵4]
2006年6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精辟地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八十五年里所做的三件大事。接著,在7月25日主持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時,又特別強調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發揚光大黨的光榮革命傳統。他說: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進一步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加深對我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增強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
胡錦濤同志指出: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的新形勢下,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我們要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圍革命史來教育干部和人民。
他還論述了學習中國革命史的方法和重點。在方法上,他提出實行三個結合:要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推進馬莧思主義的中國化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時他又提出學習的三個重點,即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理論方法。他說:學習中國革命史,首先要注重學習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囤共產黨人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剖析中國社會的特點,研究中國草命實際問題、揭示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善于把黨和人民取得的實踐經驗不斷上升為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豐富、發展理論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善于運用民族語言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回答和闡明中國革命理論和政策問題的理論方法。
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的這些重要講話,闡述了學習歷史,特別是學習中國革命史,學習建國以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的重要意義及其目的、方法和重點,對于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具有指導意義。
其次,在這里,我還想就個人的學習經歷談一談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
青年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非常重要。就我個人經歷和體會,它具有關鍵的、決定性的意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在師范院校學習,作為政治課學了兩門歷史方面的課程,一門是社會發展史,一門是美帝侵華史,它對于我確立唯物史觀、共產主義信念和培養愛國主義感情,起了很大作用。許多同學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參加了軍干校。五十年代中期在高校,政治課也學了兩門歷史課程,一門是中國革命運動史,一門是聯共黨史。通過對革命歷史的系統學習,大家都能比較自覺地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我體會,“事實勝于雄辯”,“事實是最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一切空言打得粉碎”。歷史的教育是建立在對過往事實系統認識基礎止的理論教育、政治教育,這種教育具有別的課程所無法取代的作用。
第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給我的突出印象。
本書是一部很好的教材,結構完整,重點突出,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不僅在高校教育中適用,還會在近現代史研究、宣傳中發生大的、好的影響,對國外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和國外學者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也會產生大的影響。這本書給我的突出印象有下面兩點。
一個突出之點是,這部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要求,稱得上是一部信史。全書脈絡清楚,有條不紊,史實準確,分析辯證,視野開闊,評價得當。
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這一節,從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四個方面,用四個“從……到……·”來展開論述(第一,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二,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三,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四,從打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概括力很強,有歷史進程,有發展變化,講得很貼切,因而很有力量。
再如,對于從1953年開始,中國為何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問題,教材從國營經濟相對強大,有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對個體農業進行改造的緊迫性;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受帝國主義封鎖、遏制的國際環境等四個方面,作歷史的具體的分析,有力地回答了國史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而頗為難講的問題。
抓住重要問題,進行具體的、辯證的分析,作出有說般力的回答,從而達到解惑釋疑,令人信服的目的,是這本教材成功之處。
這部教材的又一個突出之點是,理直氣壯講成就,實事求是講挫折。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作出明確的回答,對一些敏感的問題不回避,講得很有分寸,使人感到這是一部真實可信的而不是遮遮掩掩的歷史。
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講好我們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十分重要,不然就不能樹立信心,增強信念;講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確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二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也就沒有根據。除本書的“綜述”第三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之外,第九章第三節“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也寫得很好,不僅講了業績,而且進行了理論概括,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階段。第十章第五節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從十個方面進行概括,如數家珍,內容非常充實。我特別欣賞第175頁講社會主義改造“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段文字。從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這個根本標準即生產力標準上來肯定社會主義改造,說明“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益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比較協調”,非常有力。這樣來做文章,富有新意。接下來寫“1956年為什么在災害嚴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農業顯著增產的根本原因”,下共六七行文字,有點有面,有描述,有數據,有對比,使人確信這是組織起來的力量才能做到的。
對反右派斗爭的評價,是一個有不同看法的、有一定敏感性的問題。教材沒有回避,講得比較全面深刻。教材列舉了極少數右派分子向黨進攻的情況以后,不僅毫不含糊地指出“對極少數右派分子的進攻實行堅決反擊,是完全正確的和必要的”,而且迸一步申述“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如果不能旗幟鮮明,就會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亂。這方面黨取得的經驗,是寶貴的,有長遠意義的?!睆姆椒ㄕ?、從執政的高度,總結了正面的經驗。這是別人很少做過的。同時,教材也毫不含糊地批評“反右派斗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的錯誤,并進而指出它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八屆三中全會改變了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而后來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又正式確認了八屆三中全會的錯誤判斷,從而在實踐上造成了長時期的嚴重后果。像教材這樣,把反右派斗爭的錯誤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分析批判,是非常深刻的。那些全盤否定反右派斗爭的論者似乎未曾看到這一點。對總路線、大躍進,對南寧會議、八大二次會議等的辯證分析,也很精當;對毛澤東這一時期所犯錯誤與首先認識錯誤并進行糾“左”的努力,寫得客觀、充分。
教材對一些歷史事件和問題的寫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起到某種示范(即作為一種敘事與評論的恰當的表述)的作用。這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值得肯定和贊揚。
笫三,這本教材對講授者的要求。
要講授好這本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材和課程這兩者對講授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依我看來,這課要講得史、論、人融合,講授者必得要在知、情、理三方面提高,盡可能做到知、情、理三者的統一。這里面最難做到的是那個“情”字。當然,知是根基,理是靈魂,這個“情”字則是關鍵。講授這門課程、這本教材,要有真情實感。簡而言之,講授者自己要努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授者自己要相信所講的一切,要充滿自信;聽講者才會相信你講的內容,被你說服,對你信服。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講授者必須有一個虛心誠懇、實事求是的學風。要充分尊重教材,維護教材的權威;在提批評意見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方式;通過講解,使學生理解、信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1991年6月1日.
[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1999.
[3]《人民日報》2003年11月26日,
[4]《人民日報》2003年12月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