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須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創新,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他強調:“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然而,要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絲毫也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因此,“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創新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什么是“創新”?通俗地說,就是改進或創造新的東西。
社會學認為,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需要,運用已有的信息和條件,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產品的結構、性能和外部特征的變革,或者是造型設計、內容的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創造,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經濟學認為,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造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它包括產品、生產方法、市場購銷及經濟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創新。
從哲學上來說,創新是一種人的創造實踐行為,這種實踐行為的目的是增加利益總量,人類通過對事物和發現特別是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制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創新從認識的角度來說,就是更有廣度、深度地觀察和思考世界;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就是能將這種認識作為一種日常習慣貫穿于具體實踐活動中。由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因而創新也是無限的。
盡管社會學、經濟學和哲學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新”進行了定義和解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任何創新活動都離不開人,都屬于人的創造實踐行為,人在創新活動中始終處于主體和主導的地位。
由于創新是一種推陳出新的實踐活動,即在已有基礎上的改進或創造,因此,創新者必須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才能夠突破舊的思維定勢,突破舊的常規戒律,從而創造出新穎、獨特的有價值的新事物。這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就是創新型人才。
一般來說,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主要應具備以下素質和才能: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具有打破常規的膽識和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較強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具有扎實寬厚的知識基礎,具有開放性思維、聯想思維、多向思維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其思維同時具有求實性、批判性、連貫性、靈活性、跨越性、綜合性等特征,等等。
由此可見,創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人才,必須具備開展創新活動所需要的一些特殊素質和才能。因此,堅持創新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
二、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習近平同志說:“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集聚創新人才。要充分發揮好現有人才作用,同時敞開大門,招四方之才,招國際上的人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集聚創新型人才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這是因為,在人才問題上,“用”好人才是最關鍵的。如果有了人才而不用或者用得不好,不僅不能發揮好本單位現有人才的作用,而且還會帶來人才流失和人才難招的惡果。這比沒有人才和缺乏人才的結果更壞。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呢?
首先,要慧眼識才。有才能的人往往比較單純,不會掩飾自己的缺點,而一些缺德少才的人則比較善于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隱藏自己的缺點。因此,有關領導和部門要注意全面考察人才,堅持用正確的人才標準來衡量人才,絕不能把黃金當成黃銅,把玻璃渣看成是鉆石。
其次,要公心選才。要堅持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來選用人才,而不是憑個人的好惡選用人才;要堅持任人唯賢,不搞任人唯親;要堅持搞五湖四海,而不是偏重于從老部下、同鄉、同學中選用人才。特別是不能選用善于投領導所好、留須拍馬的人,這樣的人貌似“忠臣”,實際上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反水,危害極大。
第三,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要擯棄選人用人問題上的陳腐觀念,既重視考察工作經歷,又不搞論資排輩;既要看學歷,更要看真才實學,做到唯才是舉。特別是有的創新型人才,往往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很突出,同時在有的方面的缺陷也很突出,對這種“雙突出”的人就要綜合衡量,權衡利弊,只要利大于弊,就要大膽使用,用其所長,同時加強管理和教育,防止他闖禍。
總之,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走創新發展之路,就必須慧眼識才,公心選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用包納五湖四海的胸懷,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