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遲到的國際承認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說明了什么?
屠呦呦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揚名世界,這位85歲高齡的藥學家,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她的研究事業也是毛澤東、周總理親自指示的研究項目。
屠呦呦引起世人關注,是因為2011年9月12日,他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在美國拉斯克基金會設立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個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被看作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因此,一些媒體曾經揣測“諾貝爾醫學獎在向中國招手”。
墻內開花墻外香。在獲得拉斯克獎之前,屠呦呦一直默默無聞。屠呦呦1930 年12 月出生,浙江寧波市人。1955 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同年轉入新建的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最高學歷為本科。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2008 年全球便有2.43 億瘧疾病例,導致86.3 萬人死亡。隨著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逐漸產生抗藥性,瘧疾的防治在20 世紀上半葉被重新列入醫藥界的研究課題。20 世紀60 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國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希望研發出新型抗瘧藥物,但一直苦無進展。
屠呦呦兄妹五個,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并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學生時代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成績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在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的55年里,她潛心事業,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成果完成于文革時期。她以“抗瘧神藥”拯救千萬人生命,自己卻安守清貧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新中國科技史上書寫下又一段傳奇。
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屠呦呦1969年參加項目團隊。在這一項目中,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1972年3月,屠呦呦以研究小組代表的身份報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實驗結果,她報告的題目是:“用毛澤東思想指導抗瘧中草藥工作”。當時全場振奮。在其后的臨床觀察中,屠呦呦不僅帶頭試服,還親自攜藥去海南昌江瘧區現場,驗證治療效果。在她報告了“30例青蒿抗瘧全部有效”的療效總結后,掀起了全國對青蒿抗瘧研究的高潮。1977年,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于《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
改開以后,這位土生土長的藥學專家,備受冷落,被人譏諷為“三無”科學家,沒有院士頭銜,沒有博士學歷,沒有海外經歷,再加上她在“文革”中成長,又性格直率、敢講真話,曾多次參評中國兩院院士被拒之門外。有人說青蒿素不是中藥,是化學藥,并鄙視其是毛澤東時代“人海戰術”的成果。而屠呦呦卻引以為榮,她在獲獎感言中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藥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軍民大聯合的項目,大家都是很協作、不分你我的”,“榮譽也不是我個人的,還有我的團隊,還有全國的同志們,這是屬于中醫藥集體發掘的一個成功范例,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青蒿素的科學成果對人類戰勝疾病做出了重大貢獻。由于新中國科研舉國體制的原因,青蒿素研究成果一直沒有突出屠呦呦個人,而是表彰團隊。青蒿素研究成果獲獎如下: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10月,諾貝爾醫學獎。
青蒿素研究成果榮獲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屠呦呦的獲獎表明,諾貝爾獎這個西方人設立,實施中曾帶有某種政治偏見的世界級獎項,也不得不承認新中國對人類有目共睹的諸多貢獻。這是可喜的進步。
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中華傳統醫藥是人類醫藥的學寶庫和珍貴文化遺產,我們要理直氣壯地發展中醫藥事業,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屠呦呦的獲獎表明,新中國的科研體制具有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青蒿素科研成果與“兩彈一星”、人工合成胰島素等重大科技成果一樣,體現了集中力量攻堅克難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及群眾性科研活動的偉大成效,新中國科學事業一度躋身世界前列。那種崇洋媚外、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單純靠利益驅動的思維和做法應該反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