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有一個概念讓人耳目一新:“綠色化”。加上這一化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綠色化”,并且將其定性為“政治任務”。換句話說,這是“四化”變“五化”。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4716
看到上述消息,筆者第一反應是心情激動,受到了很大鼓舞,感覺生態學的春天來到了。自1984年筆者從所在的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分到生態學方向以來,從沒有改過行,凡31年矣。生態學由原來不被人看好的專業,如今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且生態文明成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無不與長期以來生態學和環境保護工作者的長期呼吁有密切的關系。我國過去在生態治理上走過的彎路,就是沒有從戰略高度上認真思考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的后果,沒有“青山綠水也是生產力”這樣的戰略思維。
要發展綠色化經濟,農業首當其沖。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的大部分時間是花在覓食或生產食物之中。古代生產力低下,能夠尋求溫飽就不錯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帶來了食物極大豐富,然而人類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是異常沉重的,酸雨、溫室氣體升高、霧霾、病人增加、貧民窟出現等,無不與高度集約化、化學化、轉基因化、市場化思維的農業模式有關。讓少數人養活高度集中的城里人,土地承擔不起污染之重;采取對抗的辦法控制病蟲草害,農田充滿的殺機;五大激素進入食物鏈,產量提高了,營養下降了,污染出現了。懶人農業暴露的問題越來越明顯,食物安全頻頻亮起紅燈。如果從源頭解決農業問題,從綠色化思維出發,讓農業中的各項元素循環起來,農業完全是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生產健康的食物的。我們做了八年的極端實驗充分說明,即使一點不使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激素、轉基因,低產田也能恢復成高產穩產的噸糧田,關鍵的關鍵是優質要有優價,政府的農業補貼要向生態農業傾斜,而不是補貼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生產商,變相鼓勵農民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森林生態系統采取綠色化思維管理,我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人類采取停止與大自然對抗做法,充分發揮自然的修復能力,恢復后的生態系統人類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遠遠高于現在破壞后再治理的效益。有些寶貴的生物物種消失后是無法恢復的,大量寶貴的陸地土壤,因水土流失和沙塵暴而被帶進太平洋也是難以回來的。
綠色化同時還可以解決荒漠化、石漠化等難題。綠色化不是簡單的綠化,綠化也不是簡單的樹化,綠化祖國不等于樹化祖國。盡管樹木有很高的生物量,能夠釋放更多的氧氣,但不是什么地方都適合長樹,否則地球上早就長滿了森林。在綠色化新思維模式下,中國以植樹造林為目的的生態化建設,必須進行調整了。
工業也可以走循環經濟道路,減少源頭排放。現在經濟模式必然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在中國重演。采取綠色化工業思維,即使做到“零排放”在技術上也是行得通的,如造紙企業如果認真處理污水,業界內能夠做到出水口的水可以喝的水平。污染不出工廠,治理成本就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治理環境污染不是什么比登天還難的事,就看你重視不重視環境保護,是真搞環保還是假搞環保。
強調綠色化發展,就必須對遍布城鄉的垃圾宣戰。未來限制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可能就是垃圾圍城問題。城市代謝受阻,加上來自農村的垃圾集中到城市里來,更加大了這一矛盾。其實,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可以用來焚燒發電。最近在濟寧考察,他們將農村與城市垃圾集中焚燒發電,垃圾吞吐量很大。據介紹他們已解決了二噁英排放和異味問題。即使如此,垃圾處理的最好辦法還是要從源頭控制,要實現減量化,一些塑料類物質必須從源頭停止生產,叫停過度包裝。
非常困難的霧霾問題是能夠解決的,APEC藍的出現就是明證。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必然惡果,是發達國家走的彎路在中國重演了。霧霾主要是人為的,產生的原因復雜,解決霧霾的出路不是簡單的油改煤,而是發展出路要轉變,要限制過度膨脹的私欲,限制過度產能。當然,技術上尋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潔能源是必要的,但重新思考“霧霾經濟”,適當恢復當年一些好的做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必要的。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要靠人類的智慧來解決,那些以強欺弱,以叢林法則思維轉嫁污染、轉嫁社會危機的做法,只能獲得短暫的喘息。大自然對人類實施的種種懲罰無時不在提醒人們,走綠色發展道路,走和諧發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才是人類的根本道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