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12月13日,是中國人民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特殊日子,心情極為復雜,我們關注的絕不止于南京,而是其后幾千萬同胞的鮮血與生命,是誰制造了這樣的災難?是日本裕仁天皇,即使戰后美國讓他逃過一劫,但是,中國人民絕不應該忘記他的滔天大罪。本文引自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天皇的戰爭責任》,未作任何修改和情感描寫。
1937年7月之后的戰局看起來日本軍連戰連勝,在華北,日本軍到年末控制了自北部綏遠省的包頭至南部山東省的濟南一帶。在華中,日本陸海軍付出了很大代價,猛攻上海的中國駐軍,但是,歷時三月幾無進展。進入11月,中國軍隊突然戰略后退,日本派新兵團從上海側面的杭州灣登陸,好不容易打開了局面,并于12月13日占領了國民政府南京。
蔣介石因華北和上海失陷很快就開始動搖,暗中探索與日本媾和(實際上的投降)的道路。但是,中國民族的抗戰意志不僅沒有挫傷,反而日益旺盛,因此,蔣介石在南京失守后只得退至武漢繼續抵抗。
在這一階段,參謀本部終于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們害怕蘇聯趁日本對華用兵之際,增強其遠東兵力,對滿州國施加壓力。參謀本部本來最重視的是對蘇戰爭準備,決心進行這次戰爭的目的,也是指望動用大軍一舉壓服中國,以確保對蘇聯戰爭時的安全后方。這一打算完全落空了。正因為這樣,參謀二部(作戰課)在攻克南京前的《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方案》中已經主張:要使中國中央政府蔣介石政權保持體面以實現媾和,我方須采取各種措施,要點如下:
第一,如果日本否定蔣介石政權而迫使他繼續抗日,那么日本因同中國的對抗必消耗巨大的國力,將使歐美在亞洲坐收漁利;
第二,為了將中國的赤化限制在最小限度,則不應摧垮現政權,必須保持其統治力量;
第三,最壞的情況是全中國是排日的,但只要它不是容共的,那么對日本的不利比起中國分裂而赤化對日、滿兩國的禍患還是輕的,因此,必須在蔣政府還有控制中國的能力時,同它媾和。(《日本現代史資料》第9卷45-50頁)
這一主張和參謀部第二課同年7月17日制定的《在華北行使武力時對華戰爭綱要》比較來看,該綱要中有:同中央軍的交戰......以覆滅排日抗日根源的中央政權為目的,通過全面戰爭,以期根本解決日中間的問題,并規定作戰要在三四個月內爭取結束。
但是,當四個月以后,弄清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目的時,該課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認為不要覆滅中央政權,而是謀求其繼續存在,只要中國中央政權不容共,即使它排日也是可以忍受的。
不過,近衛內閣因攻克南京而興高采烈,忘乎所以,以前,它贊成參謀部同南京媾和的條件是:南京政府承認滿州國,在華北和上海建立非武裝區,在華北給日本以經濟權益等等。10下旬還通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進行斡旋。但是,南京的勝利已經讓政府不能按那樣簡單的條件進行媾和了,12月14日,日本召開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上增加了條件:準許日本軍駐在華北、華中和內蒙;在華北和內蒙古建立自治政權;取得使中國經濟從屬于日本那樣程度的經濟權益;戰爭賠款等。
參謀本部反對這樣的媾和條件,堅持11月的方案,但沒能說服因戰爭勝利而沖昏頭腦的政府,12月24日的內閣會議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不希望同國民政府達成和平協議,一方面要繼續軍事行動,一方面要推行各種使中國殖民化的政策,以“對付南京政府的長期抵抗”。
1938年1月11日,為了確定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天皇主持下,召開了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參謀總長閑院宮和軍令部總長伏見宮以及其他全體成員贊成政府方案,決定了《中國事變處理根本方針》。其中規定:如果中國方面不接受日本的條件請求媾和,日本今后不把它作為談判對手,協助中國成立新政府,謀求消滅中國現中央政府(《日本外交年表與主要文件》385頁)。
近衛首相前一天曾建議天皇不表示任何意見,因為天皇在御前會議上發言就會決定會議結果,責任就歸于天皇,這就很不利,所以,天皇在會議上始終未發言。
參謀部對總長發言表示贊成的御前會議的決定,內心是反對的,極力希望同蔣介石政府爭取速和,盡管1月25日是中國方面回答日本提出和平條件的最后期限,但是參謀本部向政府表達了蔣政府延長五天答復的請求。1月15日的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從早上9點開到晚上8點,關于會議情況,近衛首相曾向原田熊雄說:“總之,參謀本部自始至終要求盡快同中國停戰,做好對蘇聯作戰的準備,這種希望是迫切的,副總參謀長甚至說今后要根據天皇陛下裁決。
對此,外相和總理都反復地議論說,老是被中國方面牽制是不好的,參謀本部和政府雙方各持己見,最后米內海相終于說:那么說參謀本部不信任政府嗎?政府同參謀本部的對立就會造成要么參謀本部總辭職,要么政府總辭職的結果。下午7點左右,暫時休息,休息時,參謀本部單獨進行了討論,結果以此時更換政府很不妥當為理由,決定同意政府的意見。
反映當時政府對華主張和軍部反駁的文件有《關于媾和的信念》104—105頁。該文件的要點是:政府這次為了不使禍患根源留給未來,期望徹底解決中國,為此,必須樹立即使戰爭延續相當長的時間,也要有在所不辭的決心和準備.....如果中國再不接受全面條件,當然要停止談判。
天皇支持政府的路線是明確的,15日的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以及其后的內閣會議通過了“帝國政府今后不把國民政府作為對手,而期望真正同中國合作的政府的成立、發展......”這一政府聲明后,近衛首相向天皇報告了這一上午聲明的同時,并請求批準這一政府聲明。天皇批準備政府聲明的同時,對近衛內閣說了如下的話:“為什么參謀本部那么急不可待地停止對華戰爭,以準備對蘇聯的戰爭,當真有蘇聯出兵的危險嗎?”閑宮院回答說:“歸根到底就象陛下外出時需要警衛那樣,盡管如此認為沒有什么,但一旦出事,作為負責人就無言以對了,因此要盡量加以警衛,在這個意義上講,同樣要做好對蘇聯作戰的準備。”天皇把這一回答告訴近衛,并接著說:“既然如此,最初不跟中國發生沖突不就更好嗎?既然已經挑起事端,那就必須堅持干到底。”(《西園寺與政局》)
天皇在決定大量派兵去華北的7月11日,正如前面已講過的那樣,連內閣大臣也沒有聽到而先會見了參謀總長,然后接見了首相,但這次,天皇察覺到總長的意圖就回避先聽他的意見,首先聽取了首相的意見。這兩個不同的先后次序并不是沒有意義的,說明天皇已經選擇了政府的戰爭路線,而拒絕了速和路線。
就是這樣,在攻克南京之后,天皇和近衛內閣比軍部更加積極地把日本推進戰爭的泥潭中去,使中國民族死亡幾千萬人,造成了無邊的災難,也強加給日本人民無限的苦難和犧牲。天皇和近衛絲毫也沒有想停止自認為能夠打勝的戰爭。
結束語:中華民族與日本民族的近代對抗只是兩國歷史過程中的一個線段,不是全部,既不要因歷史的恥辱而自卑,更不要因現實的些許進步而沾沾自喜,關注歷史細節不是回憶戰爭的重點,真正的重點是認真思考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在長達五十多年的時間內被日本壓制?如果不想讓歷史重演,請認真地觀察現實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