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是20世紀人類歷史演變的最重大事件。對俄羅斯人民來說,解體毫無疑問是一場悲劇,對分離出去的人民來說也是一種復雜的感情斷裂。我們只有回到歷史斷裂的時刻,梳理當年各加盟共和國和各民族的態度才能清楚他們的內心世界。
蘇聯解體是不是像西方媒體宣傳那樣人民拋棄極權主義政權,選擇“自由民主”道路呢?1991年3月蘇聯就“是否必要保留蘇聯”舉行全民公決,76.4%贊成,21.7%反對。其中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投贊成票比例均超七成,中亞五國投贊成票的均超九成。這表明,絕大多數蘇聯人并不希望解體。
但蘇共自己要自殺,戈爾巴喬夫的“自戀”和一些媒體顛倒是非,讓人們陷入迷茫。長期極權專制,也讓蘇聯人民不知如何保衛自己的國家。而且分離出來的國家,特別是中亞五國,他們復雜的民族和宗教情結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
伴隨解體,一些以民族名稱命名的加盟和自治共和國的民族激進分子被宣傳為“民族英雄”,被激發的獨立愿望有了一線希望,整個民族就被劃入一個陣營。雖然很多人內心堅持應保留蘇聯,但沒人愿意被稱為“民族敗類”或“民族叛徒”。這就是公決結果不被重視而沒有遭到大多數公民反對的原因。
當時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總統在簽署《阿拉木圖協議》時說“我們是被動的,歷史將證明這是錯誤的”,因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首先簽署了“獨聯體協議”,就好像“大哥們都分家了,我們小兄弟只好也走吧!”
但西方輿論不這樣看,他們將此歸罪于共產黨的“專制集權”統治造成分裂。美國和平研究所馬克•卡茨的文章稱“這些民族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蘇聯統治是他們一切問題的根源。因此,如果蘇聯的力量表現出大為衰落,民族主義的叛亂就很可能爆發。”
蘇聯突然解體,讓民族主義迅速燃燒起來。哈薩克人把排擠俄羅斯人當作自己民族情結的表現,借此證明自己可以并應成為主人。這在所有加盟共和國都有共同表現,只是輕重不同。不僅如此,哈薩克斯坦的新主人們為加強民族凝聚力,開始轉向穆斯林,用伊斯蘭教來鞏固年輕的哈薩克民族。
歷史上,一個強大民族以它征服的地域組成多民族國家屢見不鮮,一個強大國家因國內民族紛爭而被分割也時有發生。強大國家的主體民族與周邊弱小民族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平等,因此極易導致國家與民族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出現復雜的此消彼長的斗爭。近代以來,這種斗爭由于民族與疆域和主權利益密切相關,而激發起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它表現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兩個方面。如果單一或主體民族占絕對優勢,兩者就容易合一;如果多民族或幾個強大的民族并存,兩者就會處在復雜敏感的境地。當國家與民族利益統一起來,一個強大國家就會出現;當國家與民族利益尖銳對立,強大的國家也會陷于毀滅。蘇聯解體的歷史最能說明這個道理。實際上,蘇聯解體和民族分離都是蘇共主動放棄領導,大搞民主社會主義引發的。中國應謹記教訓,避免出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分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