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十八大之后繼鐵路改革之后,繼續其市場化的步伐——金融市場化——取消貸款利率高限管制。這讓國內網友一篇嘩然:國務院究竟想干什么?
按照國務院和官方專家所說,利率市場化(取消高限管制),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個說法,無論如何有點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一樣是華麗的欺騙。
問題一:取消貸款利率高限,企業融資成本如何能降低?
這不是明擺著讓商業銀行正大光明地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增大了企業融資成本嗎?當然,官方專家可以說,現在很多企業根本貸不了款,從民間去借高利貸——2分、3分、甚至5分的月息(折合年息是24%、36%、60%)。也許讀者會覺得震驚,這么民間利息這么高?但是,這就是事實!
事實一:2011-2012年溫州老板因為高利貸而跑路。(相信關心時事的人都知道)
事實二:各級城鎮(省會、地級市、鄉縣),一般項目貸款民間利息2分起,很多中小房地產開發商由于不能從正規商業銀行貸款而被迫借高達5分月息的款項(這符合經濟人假設: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借高利貸,資金不夠周轉,產品生產不出來,資金無法回籠,企業資不抵債要倒閉;借高利貸,企業生存下去還有一線生機)。由此產生了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為何民間利率會怎么高呢?
第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幾十年,市場經濟的周期性決定了經濟危機的必然(實際上中國改革開放到1995年有所謂的短缺型經濟轉變為過剩型經濟,就已經出現了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只不過寅吃卯糧的凱恩斯主義緩解了這次危機,而現在面臨的經濟危機不僅有相對過剩、還有價飚),有效需求在價飚的催化下更加不足以支持經濟的進一步擴張,再加之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國際環境惡化,中國經濟衰退在市場機制下也是必然。 由此以來,實體經濟必然面臨資金緊張、企業倒閉的危險,此時,為了穩定經濟,歷史一再證明,只有國有化、以國家之力向實體企業輸血才能湊效。而我們呢?
第二,央行在抽血。我們不僅不國有化,央行還將存款準備金率提到了21%,這是在抽血!這一抽血的直接結果就是溫州老板成批跑路。
第三,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名義上國有的,實際上按照私人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運作。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貸款風險加大,自然不愿貸款給不景氣急需救命錢的實體企業了。那實體企業從哪里去貸款呢?民間,只有民間!這無疑是推動民間利率高漲的重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還不在于實體企業對民間資金的需求,而是泡沫已經非常嚴重但就是不破的房地產業、全面開花的城鎮化建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
問題三:取消貸款利率高限管制的結果會是什么?
常識告訴我們,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商品按照市場機制來決定,商品價格只可能高漲。1987-1988年的百貨商品價格管制的取消、1994年糧食流通市場化(實質就是取消其價格管制)、1999年開始的教育產業化、2001年農作物種子的市場化、2003年以來住房、醫療、殯葬市場化,無一不是以嚴重的價飚為結局。中國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在這樣的貨幣嚴重貶值中被掠奪,不過,倒是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
凱恩斯早在《通論》中就說過:通過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脹,是將臟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我們倒好,不僅不降低利率、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輸血力度,反而取消利率高限、加重企業融資負擔。
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利率高漲——(1)企業成本上升、物價上漲(產品處于賣方市場的行業,這在相對過剩型經濟中,除了壟斷行業幾乎沒有);(2)企業成本上升,(原本就奄奄一息的,國內民族企業和國有企業大多如此)企業加速倒閉,中國經濟迅速崩潰,外資趁勢攻城略地、全面暫控中國經濟——GCd失去執政的經濟基礎、中國被美帝國主義全面控制,進而控制政治。
問題四:我們應該如何才能真正服務實體經濟?
這沒有什么玄妙的,李斯特、毛澤東等人早已為我們開出了藥方:一方面行政保護,另一方面國有化(計劃化)和資金支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