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掃墓哭墳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宋公明
今天媒體有一則新聞,說是清明節到來之際,社會上出現了代客掃墓哭墳的專業公司,有記者從一家提供“代客掃墓”業務的服務中心了解到,“代客掃墓”服務包括清掃墓地、敬香燭、獻花、讀悼詞等,若顧客有需求,也可提供“磕頭”、“痛哭”等服務。祭拜結束后,他們還會通過電子郵件郵寄掃墓照片或視頻。
其實代人掃墓哭墳并不是新聞,更不是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新生事物。在解放前,代人掃墓哭墳是很常見正常現象。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最終就淪落為一個靠在送葬隊伍里打幡而混口飯吃的角色。而在山東曲阜的孔陵,還有專門的“掃帚戶”和“哭喪戶”,世世代代為孔子家掃墓和哭喪。對于這種現象,在民國時期就有人提出批評,甚至有的國民黨員也持公開反對態度,說這是不文明不民主的落后現象。解放后,這種現象當然不可能繼續存在了。六十多年過去了,了解和記得當年情況的人已經不多,于是當這一現象又重新出現時,很多人覺得很新奇,甚至誤以為這是新生事物,不免讓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代掃代哭又重現,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恐怕也不能簡單的否定。這一現象的重新出現,當然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社會基礎和時代背景,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特別是在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某些社會成員會產生各種千奇百怪的需求,例如整容美容,明擺著是上當,是化錢買罪受,適得其反的事例層出不窮,但是就是有人樂此不疲。有錢人既要企求祖先的庇佑,又舍不得把寶貴的時間用于祭掃上,于是就產生了找人代掃代哭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就是商機,是商機就必然會有人去抓。有人要賭就會有人發行彩票或開賭場,有人要嫖就會有人開天上人間夜總會,有人需要代掃代哭于是從事代掃代哭業務的企業就應運而生了。市場經濟以賺錢為原則,是不問需求的道德性合理性的。這樣的企業一方面可以滿足一部分富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的錢可賺,可以增加雞的屁,可以增加就業,因此經濟意義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從政府方面來說,對這種代掃代哭的企業也有個規范管理的問題。作為企業,就應當領取營業執照,合法經營,按章納稅。作為一個合法的行業,就應當有行業規范和標準。這樣才能保護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現在明知有這樣的行業存在,有從事這種業務的企業和從業人員,但是如果管理不跟上去,那么代掃代哭的市場就必然會產生混亂。一是企業未經工商登記就沒有合法的身份,就是非法經營,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二是不能依法納稅,是稅源流失。三是服務質量和收費沒有標準,發生糾紛無法通過法律解決,必然造成潛規則和黑社會當道。四是從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沒有標準,職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沒有保障。
代掃代哭企業的老板自己是不會去代掃代哭的,當然要雇用員工去干具體的業務。那么是什么人會去從事這種替不相干的人哭喪的行當呢?將心比心,以己度人,如果不是走投無路實在沒有生計,恐怕是沒有人會去干的吧?這種行業的產生,正是就業難的生動體現。如果從事這種行業的員工沒有勞動合同,沒有服務標準和操作規范,沒有勞動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標準,那么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怎么能得到保障呢?如果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那么人權和以人為本從何談起?現在美國人總在人權問題上找中國碴兒,這不是授人以柄嗎?所以,對于代掃代哭是否承認是一個合法的行業,政府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如果不合法,就應當堅決取締。如果合法,就應發給證照納入正常管理。采取鴕鳥政策是不行的。這又是一個考驗是真改革還是假改革的試金石,是對執政能力的又一次考驗。
中國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家不少,但是對這類經濟現象卻從來都反應遲鈍,他們不敢正視這類社會現實,也從來也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問題成堆成災。卻還要空談什么改革,真不知羞恥二字也。
2012-4-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