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當國際油價低于130美元時,成品油定價權將下往給三大石油公司自由處置,可以縮短反應時間和定價周期,加大價格調整頻率。
從理論上來說,的確如此。然而在實踐中會不會出現只升不降、升快降慢呢?這是個大問題。事實上,即便是在政府定價機制下,也難以避免石油巨頭之間的價格串通與聯盟,壟斷的石油企業都有辦法達到升快降慢的目的。如果由石油公司自已親自操刀,估計這樣做只會加劇這種加內油價高高在上的姿態。
前兩年有報道說,北京市消協和北京市律協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曾建議,成品油行業和產品應適用《反價格壟斷規定》,而且,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品油零售是典型的價格聯盟。雖說成品油都是國家定價,按照價格法應當是指導價,但是,在實踐中成品油價上下浮動卻又驚人的一致甚至于雷同。
在政府定價機制下,寡頭之間依然存在價格串通和聯盟,動不動就搞“逼宮”、鬧“油荒”,而且,有時候國內市場高價、出口產品卻又低價等問題。如果一旦把定價權拱手讓給石油巨頭,讓他們自己看著辦,消費者又該怎么辦?如果石油巨頭涉嫌違反違反《價格法》中的壟斷產品定價原則,應當依法處理。
放開定價權,應當非常謹慎。石油是國家戰略資源,不同于普通的產品消費。國際壟斷資本往往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價格投機與炒作,高油價直接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如果不妥善應對,成品油價格高低漲跌容易在市場上引起“騷動與不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