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對于科技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就得求助于文化。對于文化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就得求助于哲學。對于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就得求助于陰陽相生的中國大道之學。而對于今天現實中搞不懂的問題,我們就只得求教于過去的歷史。這些思維方法和習慣,盡管無需將其稱之為科學規律,但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實踐著。且說我們現在人人關心的貧富差距與財運變化,這看似一個科技文化問題,實則是一個哲學與陰陽之道問題。看似今天才遭遇的現實問題,實則也是昨日歷史造成的必然結果。就在這眨眼間,剛剛的現在又已成為過去的歷史。如果時光倒推五百年,當時貧窮落后的歐洲人,還在戚戚向往著遙遠的“中國夢”。可五百年后的今天,貧窮落后的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頂禮膜拜似也心有戚戚焉!歷史與現實的時空穿越,怎能不教人喟然長嘆!
我們不妨先看幾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奧巴馬提名韓裔美籍醫學教授金辰勇擔任世界銀行行長
據新華網2012年03月23日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23日提名韓裔美籍醫學教授、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校長金辰勇接替佐利克,擔任世界銀行下任行長。金永吉是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世界衛生組織主管艾滋病的前任主管。金永吉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5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在艾奧瓦州長大,1991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3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2】中國富人移民潮為何創造世界紀錄
據中國企業家2012年03月23日報道,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撰文指出,中國銀行發布的《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顯示,在中國高凈值人群(定義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人口)中,14%的人已經移民海外,另有46%的富人正在計劃或者辦理移民的過程中。等到后者也完成移民手續,那么,每5個有錢的中國人中,將有3個是外國國籍。
中國超級富人的移民比例甚至更高。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的研究報告發現,在2萬名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億元的中國富人中,27%的人已經移民,另有47%的人正在考慮移民。超級富人高達74%的移民比例,真是一個驚人的世界紀錄,恐怕連俄羅斯或者動蕩不安的中東國家也望塵莫及。招商銀行與貝恩公司的報告同時估計,中國的所有富人(口徑與中國銀行相同)已經在海外累計投資了36萬億元(折合5.7萬億美元)。在人民幣資本賬戶尚未開放、政府仍然維持嚴格外匯與資本管制的情況下,居然有如此巨額的私人資本流向海外,又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實。
上述報告還顯示,北美是中國富人移民的首選之地。美國與加拿大占了中國富人移民去向的77%,其余是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與香港地區等。移民,是中國人的基本權利,對于富人也不例外。政府不應對之硬行禁止,他人對此也不必非難指責。但是,中國異常的富人移民潮,就像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大規模滯留海外所產生的“智力外流”一樣,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卻不是一個好征兆。
當然,由于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因素,這些富有的移民者未必長期在國外居住,事實上移民者中有不少人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經商。但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慘痛事實是,他們認為至少需要身攜一本外國護照,需要一張外國政府簽發的護身符,需要一項從中國人壽或者平安這樣的商業保險公司買不到的特殊人身“保險”。在中國迅速崛起令全球刮目相看的同時,最成功的富人群體卻如洶涌潮水般一波波移民海外,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奇怪現象。
【3】西方算盤:等中國稀土枯竭再以千倍價格賣回去
據國際先驅導報2012年03月23日報道,為了保護自己的環境,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到國外尋求稀土資源。而長期以“白菜價”出口稀土的中國剛剛計劃開始保護環境,對稀土開采和出口采取必要的管理,立刻引起它們的反對。除了石油,從沒有一種資源能像稀土現在這樣舉世矚目。“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樣的說法讓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中國人為之驕傲。但如今,中東部分產油大國已賺得盆盛缽滿,稀土供應占全球九成以上的中國卻要長期忍受稀土被賤賣的現實。
美日阻撓中國整頓稀土秩序
稀土元素雖然在地殼中絕對量很大,但真正具有工業化開采價值的稀土礦床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幾個國家。中國擁有世界上儲量最多、品種最全的稀土資源,已知的17種稀土元素,中國都有一定儲量。1986年,中國稀土產量首超美國。美國一份名為《稀土元素全球供應鏈》的報告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占全球稀土儲量的36%,產量為12萬噸,占世界稀土產量的97%。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稀土儲量為1300萬噸,占世界稀土儲量的13%,而產量很低,所需稀土資源主要從中國進口。
然而,中國不僅沒有從寶貴的稀土資源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反而付出沉重的環境和資源代價。
中國國內稀土界素有“南贛州、北包頭”之說。在重稀土資源豐富的贛州,稀土開采一度使用的池浸工藝被稱為“搬山運動”先砍樹后鋤草,然后剝離表層土壤,所到之處山體植被都會遭受難以修復的破壞,浸出、酸沉等工序產生的大量廢水富含硫氨、重金屬等污染物,嚴重污染飲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而在包頭,雖然輕稀土為主的稀土礦開采過程對環境的破壞力相對較小,但礦石的分離和冶煉過程仍不可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不僅如此,我開采稀土過程中的浪費更為驚人。據徐光憲介紹,包頭主東礦年開采鐵礦石1000萬噸中含稀土50萬噸,其中利用10%,浪費10%,其余80%進入尾礦壩。
與此同時,我國稀土出口增長過快,走私也很嚴重。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稀土39813噸,比原計劃高出9555噸。與此同時,稀土走私繼續泛濫,據統計,在2009年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國海關連續破獲稀土走私大案,涉案稀土總量上萬噸。
如果繼續不加限制地開采,我國的稀土資源將會日趨枯竭。早在三年前,“稀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就指出,我國南方五省蘊藏著非常寶貴的中重型稀土,如果按照當時的開采速度,10年就會開采完了。而按照目前的狀態開采稀土,世界最大稀土礦白云鄂博礦稀土資源甚至可能在30年內消失。
雖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環境和資源代價,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并未把資源和環境成本未計算在內,一直以“豬肉”甚至“大白菜”價格向美國和日本等國大量廉價出口稀土資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等國家相繼關閉本國礦山,轉而從中國進口。一旦中國稀土資源枯竭,就要反過來向美國和日本購買稀土,屆時,他們可能會以上百倍、上千倍的價格“出售”稀土材料。
美國等為何不開采本國稀土
為保護環境和資源可持續開發,中國近年來對稀土開采和出口等方面采取了必要的管理措施,但卻在國外引起很大爭議。事實上,與其說中國壟斷稀土供應,不如說其他國家國內行業準入門檻過高。以美國為例,美國的稀土資源探明儲量僅次于中國和獨聯體國家,位居世界第三。其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礦山,是中國以外地區已發現的最大稀土礦山,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該礦山一度是全球稀土第一大供應源。2007年4月,美國鉬礦公司宣布重新開發已關閉五年的芒廷帕斯稀土礦,并在2008年進行了恢復性生產。雖然目前已恢復了開采,但規模仍然不大。
對此,江西依路瑪稀土發光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首席科學家唐寅軒認為,美國一向重視國內環保問題,芒廷帕斯礦當年停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即環境污染。如今,芒廷帕斯要恢復生產,必須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大規模開采起碼還要2年到3年,而且環保投入會非常大,在綜合開采成本上肯定要比中國稀土開采要高很多。
同樣,環境因素有助于解釋澳大利亞礦業巨頭萊納斯礦業公司,為何在馬來西亞建設稀土冶煉廠。這座號稱世界最大的稀土冶煉廠耗資2.3億美元,主要冶煉采自澳大利亞的稀土。由于憂慮對環境造成污染,馬來西亞當地環保人士和民眾數次對該稀土冶煉廠的建設運行表示抗議,迫使該項目一度緩建。這一新障礙也給眾多外企翹首企盼的稀土加工廠新址蒙上陰影。
最近幾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都在積極尋找能夠替代中國的稀土貨源,近幾年,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發現大型稀土礦床。但部分企業負責人私下表示,由于這些國家的稀土資源相對較少,稀土采礦業處于起步階段,面臨的環保壓力比較大,一個新項目從規劃到投產,即使順利也要數年時間,因此短期內對中國的依賴仍難改變。
此外,輕、重稀土供應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依然難以解決。澳大利亞工業礦物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達德利·金斯諾思曾預計,到2015年,雖然非中國供應的輕稀土資源可以滿足除中國市場外的全球市場需求,但中重稀土供應只能滿足其50%的需求。這意味著,另外50%的中重稀土仍將來自中國。
專家建言:中國敢在稀土案上“耗下去”
要利用這兩年左右的時間,練好“內功”,在國內外稀土生產銷售環節上加快布局,西方國家即使勝訴,也無法實現他們的初衷,從而收釜底抽薪之效,這才是稀土之爭的治本之道。3月13日,美國、歐盟和日本就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此舉使近年來西方國家與中國關于稀土問題的爭端升級,結局如何,令人矚目。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規則,接下來爭端各方首先進行至少60天磋商,爭取通過磋商消除分歧。若磋商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美歐日可要求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成立專家組予以調查,而成立專家組調查到宣布最終裁定結果大概會持續兩年左右。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在兩個月的磋商中,雙方達成協議較為困難,成立專家組的可能性極大。屠新泉指出這次訴訟中國的勝算不會太大,“從以往經驗來看,被告方在WTO獲得有利裁決的幾率很小。”因此,在即將到來的世貿組織稀土之爭中,“我們需要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4】媒體稱美國擬制裁進口伊朗石油國家 中國在列
據人民網2012年3月23日電,為徹底打擊伊朗的經濟命脈,美國政府表示,要對仍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進行制裁,據報道,有12個國家列入了美國要制裁的名單。據土耳其電臺今天凌晨報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表示,為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必須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對那些破壞國際制裁的國家,尤其是仍購買伊朗石油的國家,美國準備對他們進行制裁;希拉里沒有具體說哪些國家將被制裁,但土耳其已在該名單中。英國路透社昨晚也報道說,本社已從美國政府一位高級負責人那里得到了美國將制裁的國家名單,其中包括印度、中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南非和土耳其。
【5】西學東漸:中國究竟跟在西方后面學什么?
為何世界銀行行長人選由美國總統決定,并且只能由美國人來擔任?為何名為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之類的國際組織,實際操控權總是在美歐私人資本寡頭手里?這些明顯不合理不公正的現實,卻正是中國追著喊著與之接軌的市場經濟“國際慣例”!中國得到了“世界第二GDP大國”的桂冠,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喝彩,卻流失著難以數計的資源和財富,甚至喪失著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你看,《西方算盤:等中國稀土枯竭再以千倍價格賣回去》,憑什么?就憑你簽訂的“WTO條約”!
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開始,中國人就跟著西方資本列強學習“開關通商”的“國際慣例”。直到今天,我們對這個“國際慣例”的秘訣似乎還是沒有搞懂。其間,經歷了“洋務運動”興辦新學的“科技救國”和經濟建設的“實業救國”初級探索,接著升級到了“戊戌變法”的體制改革,然后便是政治體制“全盤西化”的“辛亥革命”,接著又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如此等等,從“國際慣例”又到“國際慣例”,歷史與現實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不變的循環。要打破這個來自西方的“國際慣例”魔咒,我們還是應從西方“大國崛起”的軌跡中尋找鑰匙。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當年貧窮落后的歐洲人,又是怎樣學習趕超富裕發達的中國人呢?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沒有中國文化的先進發達,就沒有后來西方文明的崛起。沒有西方的富裕發達,就沒有中國的貧窮落后。”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歐洲探險家哥倫布是從《馬可波羅游記》里,知道了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天堂般的“黃金之國”中國。他起初正是帶著去中國探險淘金的財富夢想,才百般籌措投資駕船遠航。追尋“中國夢”,卻陰錯陽差地發現了“新大陸”。歐洲的歷史和世界的歷史,由此即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哥倫布船隊于1492年8月2日揚帆出海,歷時33天,至10月12日終于發現了“新大陸”。在他之前,中國的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遠航是1430年,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僅隔62年。從此,中國人退出了海洋,也便把世界舞臺拱手讓給了歐洲人。至1840年歐洲人打到中國家門口時,已經是“窮小子發大財”三百多年后的事了。這時,西方資本列強已經占據了美洲大陸及大洋洲,控制了非洲和大半個亞洲,并搶掠和集中了全世界的財富完成了自己的工業革命,從而徹底實現了對中國的科技超越。至此,歐洲人當年財富探險的“中國夢”,終于才算真正實現了。即便如此,西方人與中國人的交往邏輯,依然是幾百年不變的“商戰”。從“堅船利炮”到“國際慣例”,說白了就是“搶錢!”
在哥倫布時代,歐洲比中國貧窮落后得多。哥倫布船隊的規模與科技水平,與鄭和船隊也遠遠不能相比。馬可波羅時代,正值中國的元朝時期。沿“絲綢之路”的整個亞歐大陸,都被蒙古大軍蕩平。歐洲的馬可波羅能來中國旅游、學習、經商和做官,中國的“四大發明”先進科技也便可直接傳到歐洲。宋元之際,也正是歐洲“文藝復興”萌動之時。催促貧窮落后的歐洲人開始從中世紀的黑暗里蘇醒,怎能說沒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啟蒙與科技推動?由此拉開的世界航海貿易與工業革命大幕,怎能說沒有中國文明的輸出?
遺憾的是,中國自唐宋之交盛極而衰,接下來便是宋元之際西方世界的崛起。如果說,歐洲人的財運亨通,是始于哥倫布航海探險。那么,中國的衰落大勢,其實自一千年前的唐宋之交就已經開始了。若說中國人缺乏經商致富頭腦,那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起于漢盛于唐的“絲綢之路”,就是中國人最早開創的世界貿易大通道。因此,只言“商”不言“戰”,中國人應該一直是大贏家。但西方人的“商戰”,卻是名為“商”而實為“戰”。即便是西方人制定的市場經濟“國際慣例”,也都始終以“堅船利炮”的實力護航,以確保其“穩賺不賠”。可嘆中國人,竟然當真實實在在地跟著西方人學習“在商言商”。盡管,還煞有介事地念叨著“商場如戰場”!
【6】歷史回響:“商戰”與“耕戰”
“商戰”的本質,是經濟戰爭和財富戰爭。當今美國以“堅船利炮”護航的“金融戰爭”與“貨幣戰爭”,也同樣是財富戰爭。但凡是戰爭,就有敵對雙方。財富戰爭,就是以奪取對方的財富為目的。此多彼少,此消彼長,何來“雙贏”與“共贏”?難道是“贏”了外星人的財富不成?而在“商戰”中向敵人學習“致富術”,學到的定是“必輸術”無疑!從哥倫布時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也已經170多年了。西方“越教越富”,中國“越學越窮”,這樣的“商戰”教訓還要延續多久呢?
是的,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我們必須改革創新,中國人歷來也多不缺乏改革精神。從“戊戌變法”時起,中國人就在搞改革。我們今天進行的改革,也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我們需要反思,我們需要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就是“耕戰”。在農業文明時代,經濟戰爭最厲害的一招便是這個“耕戰”。“耕戰”是發展生產,“耕戰”是經濟建設,“耕戰”也同樣是財富戰爭。正因為此,當時貧窮落后的秦國,才實現了“大國崛起”,才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偉業。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但從“耕戰”到“商戰”,經濟戰爭與財富戰爭的本質始終未變。
自哥倫布時代至今,西方為何“商戰”愈戰愈勇越戰越富,而中國為何只是追趕而難以超越?關鍵就在于,自漢唐以后中國人便開始避“戰”忘“戰”,甚至是只耕不“戰”只商不“戰”了!千年回望,重振漢唐雄風,實現中華復興,我們首先需要有全民族的文化覺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