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能讓西方國家主宰嗎?
劉 鈞
稀土因稀少因故而得名。稀土廣泛應用于軍事、電子、冶金、石油、光電、陶瓷等領域;農業上稀土元素也能促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轉化和利用。所以說,稀土元素應用廣泛,有工業“黃金”及農作物“維生素”之美稱。
稀土在軍事領域應用效果更加顯著,可大幅度提高坦克、飛機、導彈材料的戰術性能;在電子、激光、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領域中是最重要的材料組成部分。事實說明稀土的重要性與實用性,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占有17種稀土元素,已探明的稀土資源量約6588萬噸。2005年至2008年四年間,中國稀土產量占全世界的96%,而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國際貿易的63%以上,出口量世界第一;而且中國又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應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稀土產品的國家,尤其是在軍事領域擁有重要意義且相對短缺的中重稀土;生產規模也排在第一。
2008年前,中國對稀土的管理和出口,可用“泛濫”二字,敞開大門不計成本地向國外當作大白菜“賤賣”,并造成環境嚴重污染。依據國家發改委前幾年所作出的報告,中國稀土冶煉達到20多萬噸,超過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而中國大量“賤賣”分離好的精細稀土,造就了國內外大批富商,也“慫恿”了西方國家的“貪婪”。
日本、韓國是制造業和電子工業發達的國家,資源短缺的日韓,不言而喻對中國稀土嚴重依賴,并占有中國稀土出口量的70%。而美國更是“覬覦”中國的稀土資源,美國的稀土儲量僅次于中國為世界第二,而美國從二戰后就逐步封存了國內所有的稀土生產廠家,轉而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歐洲國家儲量才真正稀少,很珍惜稀土資源,基本從中國進口稀土元素。
值得謹慎的是,美日韓歐等國的投資者們通過投資方式參與到部分中國民營企業共同開發稀土中來,開發出的稀土由所在國的政府撥款超額低價從中國大量購進,除生產所需外,還各自建立了龐大的存儲倉庫,并且存儲了不少數目的稀土。2008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貿易談判時引發紛爭,世界貿易中,一度出現中國需要進口什么,什么物質就漲價,出口什么,什么物質就降價的“怪”現象,中國才開始反省對稀土資源的保護,包括開采監管,出口配額限制等。從此,稀土價格才開始出現大幅上漲。
由于中國緊縮對稀土資源的開采以及出口配額的管制,美、日、韓、歐等國開始甚囂塵上,2009年6月,美歐將中國鋁土、焦炭、螢石、鎂、錳、金屬硅、碳化硅、黃磷和 鋅 共九種原材料出口政策訴至WT O,稱中國出口配額、出口關稅和其他價、量控制違反了中國入世的承諾。
這次,也就是3月13日,中國收到美國、歐盟、日本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關于這份磋商請求,中國商務部強調中方政策目標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無意通過扭曲貿易的方式保護國內產業;同時中方表示,中方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妥善處理有關磋商請求。不難看出,一場稀土博弈由歐美日等國醞釀后正式拉開帷幕。
由此可見,歐美日聯合針對中國稀土是不尋常的,其目的另有意圖,如果只是單純滿足需求,各國可單獨與中國磋商解決,不應聯合抱團對中國稀土窮追不舍。如果把中國稀土聯合訴求于世貿組織,也就是說,歐美與日韓等國,有預謀把應該屬于中國的稀土演變成世界“共享資源”的意圖。
這一戰略用意昭然若揭。在國際社會中,西方國家掌握著大宗商品的貿易權和話語權,西方列強有聯合掠奪中東石油的先例,歐佩克組織控制石油貿易就是例證。中東與中國相比,中國軍事力量還算強大,歐美國家還不敢冒犯。但是,以西方利益集團把握著世貿組織,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就有可能將鋁土、焦炭、螢石、鎂、錳、金屬硅、碳化硅、黃磷和 鋅九種原材料出口作了籌碼,將中國稀土訴至WT O,中國很有可能陷入被動局面。
也就是說,西方國家可能以中國違反貿易協定,由世貿組織裁決后把中國的稀土變為世界的稀土。前后的事例說明,“中東石油,中國稀土”,在當前資源不斷枯竭的時代,石油和稀土都成為了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利益資源,西方利益集團絕對不會放過,只會想方設法實現掠奪。
反觀美國,不管是資源利用還是技術應用都存在著雙面性。一方面把自己的稀土資源保護起來,從它國進口使用,另一方面美國在高薪技術完全對中國實現管制。當前的現狀是,中國在美國擁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龐大的外匯儲備只能當作擺設,既換不了技術,也得不到回報,只能被美元量化寬松慢慢消化貶值。嘆惜的是,美國要求中國加大稀土出口,貿易過程中,只是中國放在美國的外匯儲備數量上添加一點;說得再透明一點,實際是中國把稀土援助給美國無償在享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