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蓋得多了,就遍地都是和尚了?
——也談“文化”及“文化大國”
2012年3月3日 ,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登了張賀《文化發展,除了改革別無選擇》一文。文章說“上世紀70年代初,面積只有501平方公里的歐洲國家圣馬力諾的一位政要來華訪問,送給我國的國禮是一部多卷本的百科全書,而當時泱泱大國的我們回贈的卻是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彼時彼刻,我們能稱自己是‘文化大國’嗎?”接著作者又說“40年后的今天,我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中國是文化大國”。下面作者還列舉了一些例子,說中國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第一電視劇大國、第一動漫大國、第二電影大國……”等等。
作者的思維有些可笑,說40年前中國拿《新華字典》送外國政要不能自稱“文化大國”。不知道送外賓《新華字典》之事是否屬實,如果屬實,《新華字典》和百科全書相比確實有些寒酸。但是,你不是說40年前嗎?如果從40年前再往前推20年,中國人民連尊嚴都沒有,普通人家的孩子連上學的權利都沒有,還談什么《新華字典》呢?況且,作者所說的“文化大國”是40年后建立起來的,如果除去你們否定的70年代初到改革開放初的10年,就是30多年了。要知道,從解放戰爭開始,建立一個共和國僅有3年的時間,從建立共和國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僅用6年的時間,30多年建立起一個所謂“文化大國”,有什么值得大吹大擂的呢?而且這個“文化大國”是自己封的,過去中國從來沒有自封過自己是什么“大國”之類的稱號。
如果認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第一電視劇大國、第一動漫大國、第二電影大國……”,等等加起來就是“文化大國”的話,那么按絕對數計算,中國的官員腐敗是世界第幾大國,黃賭毒是第幾大國,坑蒙拐騙偷是第幾大國,黑惡勢力是第幾大國,誠信危機是第幾大國?這些和你們所說的那些世界第一是什么關系?是的,現在出版物是多了,電視劇是多了,電影也多了,但是,多了就一定是好嗎?田野里的野草多了,它能夠代替鮮花和樹木嗎?如果非要用40年前的事來證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績”,那么倒要問問,是40年前民族凝聚力強,還是現在強?是40年前民族自信心強,還是現在強?是40年前公民道德風尚好,還是現在好?是40年前社會秩序好,還是現在好?如果還有一點良知,還是一個思維正常人的話,心里答案是很清楚的。40年前,單就文藝形式和作品數量而言,的確不如現在多或說不如現在繁榮,因此被譏諷為“八個樣板戲一個作家”的時代。但是,正是這“八個樣板戲一個作家”在撐起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堅定人民理想信念、樹立良好時代風尚、教化公民道德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當時也不僅僅是你們說的“八個樣板戲一個作家”,僅就藝術形式而言,除了電影、京劇、歌曲以外,各種地方戲以及相聲、快板、評彈、大鼓等藝術形式相當普及,人們不僅享受,而且從城市到農村,從廠礦到學校、部隊,人們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并創造了許多文藝形式,所以那時的人并不像現在的人感到空虛,人民的思想并不像現在人這樣庸俗,那確實是一個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有紀律的年代,是一個萬眾一心、奮發向上的年代。因為那時不管哪一種藝術形式、不管哪一個節目,所宣揚的都是兩個字——正氣。請問,現在有多少文藝作品的教化作用能夠比得了當年的“八個樣板戲”和“一個作家”的作品呢?
當然,如果當年藝術形式更豐富一點,作品更多一點就更好了,但這是另一回事。說到這,有一個問題必須說,現在一些人大談文化繁榮、文化大國,有的地方提什么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大縣等,其實,在提這些概念和口號時,一些人連什么是文化都沒有弄清楚。所謂文化,“文”是修飾、裝飾,“化”是教化、轉化、變化,“文”只是形式,“化”才是根本,“文”和“化”合在一起才是文化,就是以文為化、為文所化、文而化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藝形式豐富了,文藝作品多了,這只是有了“文”,最根本的還要看這些“文”在教化國民中的作用如何。文化,如果具體理解為文學藝術的話,它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愉悅,二是教化,在愉悅中受到教化。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民族所創造的任何文藝形式,其所承載的內容必須是健康的、進步的,必須有助于教化這個民族,必須有助于樹立民族的信仰、增強民族的信心,必須有助于提高國民的道德水準,必須有助于促進這個國家的文明與進步。一個民族,天天守在電視機前扒著眼睛看宮廷戲、辮子戲、床上戲、江湖戲,卻沒有自己的信仰,散沙一盤,道德淪喪,小孩被撞了人們視而不見,老人跌倒了沒人敢扶,防盜窗按到了20樓,因為害怕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全國人們整天為吃什么提心吊膽,有錢的和有“文化”的周游列國,卻滿世界丟人現眼,人家不得不用漢語專門提醒中國人注意文明舉止,這樣一個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嗎?這樣一個國家還敢自稱是文化大國嗎?
以為文藝形式多了就是文化大國,以為文化作品多了就是文化大國,以為文化市場繁榮了就是文化大國,以為教堂修的多了就到處都是基督徒了,以為寺廟蓋得多了就遍地都是虔誠的和尚了,這本身就是沒有文化的思維。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文化應該多產出,文化市場應該更加繁榮,但繁榮不等于先進,更不是什么強大。真正的文化,必須撐起民族的脊梁。什么時候中華民族真正有了信仰、自信與文明才可以談什么文化大國,但不是自己說,而是要別人說、后人說。
解占久
2012年3月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