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造句:寧要旗幟鮮明私有化 不要含含糊糊“不完美”
云淡水暖
這幾日有一個句式“寧要…不要…”引發熱議,源于人民日報《人民視點》欄目的一篇署名“本報評論員”的短評“寧要微詞,不要危機”。被各方面文人媒體冠以更加危言聳聽的標題“寧要不完美改革 不要不改革危機”到處轉載,在百度上搜一下,竟有1200萬個結果,好不熱烈。
海外媒體也來湊份子,連猜帶蒙弄出來更多的衍生品,老百姓中間也是議論紛紛,七嘴八舌。
此文一開頭放言“無論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于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給草民的印象是“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文中所指“既得利益者”、“媒體公眾”、“ 烏托邦思維”等等均無明確定位。
比如,誰是“既得利益者”?那些成天哭著喊著要“破除體制藩籬”國計民生重大經濟領域的富豪商賈們算不算“既得利益者”?那些坐擁30年來的傾斜政策手握話語權既吃著“體制內”好處,又收著“民資”廣告費的媒體精英算不算“既得利益者”?什么是“烏托邦思維”?是指全面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加上西化政治體制目標還是指憲法原則里面的社會主義國家屬性?
再說這個“不完美”也是令人一頭霧水,哪些是“不完美”,對照標準是什么?天天喊“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鄧小平理論中的“四項基本原則”、“十個如果”算不算對照的標準?
黃賭毒泛濫算不算“不完美”?開胸驗肺算不算“不完美”?黑奴工、黑磚窯算不算“不完美”?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粉算不算“不完美”?房價收入比達到世界前茅算不算“不完美”?…再往下追溯,這些“不完美”是市場化拜物教的副產品還是社會主義體制元素的副產品?
有意思的是,代表全球發達國家金融話語權、特別是美國金融全球霸主話語權的國際組織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老總佐利克也應時跑出來參與指指點點,“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此次會議上共同發布了名為《2030年的中國》報告,報告建議中國進行深層次改革。…這份報告呼吁中國進一步對國有企業實施改革,包括將國有企業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介紹這份報告的人士稱,《2030年的中國》做出了讓資產管理人經營國有企業的設想。…佐立克和《2030年的中國》均指出,中國國內一些強勢利益集團將反對改革”
再結合最近一些主流媒體精英的鼓噪,關于“非公36條”的熱議,草民感覺到,如果不遂了自稱“改革家”的諸如張維迎、吳敬璉、周瑞金、茅于軾們把僅存的占比僅為企業總量10%的極少數國有企業、包括竣工、航空、航天、石油、電信、金融、電力這些勉強支撐著憲法中“公有制為主體”原則的行業、企業完全私有化到“民資”手里,這個改革肯定“不完美”。
全面私有化的“好處”這些年天天都在如南方系、財經之類的擁有極大話語權的主流媒體上活側面、或正面地宣揚著,在精英、公知、媒人、意領們看來,只有腰纏萬貫的才算“民”,這些占人口總數不到1%的富豪動不動就代表了“民資”,聽上去好像“人人有份”似的。
鑒于此,草民也來造個句:寧要旗幟鮮明私有化 不要含含糊糊“不完美”。
旗幟鮮明了,“體制機制的藩籬”就不見了,1%的“民”所把持的“資”就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進入”一切領域,瓜分更多的社會資源了。
社會資源更多、更快地集中到1%的手里,給99%帶來什么樣的效應呢?草民僅舉一例,通鋼時間中被工人群毆而亡的“民資”老總陳國軍一年的薪水是300萬,而被迫下崗的元國企工人有的每月僅有300元。再回過頭想,如果現有的國有企業全部被私有化,底層工人與“民資”老板、管理層的收入差距是更加大還是更加小呢?
實現全面私有化,無非是徹底拆毀社會主義“體制機制”殘存的框架。俗話說“與其長痛,不如短痛”,精英們、“既得利益者”們可以歡呼,但未必永遠。
“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這個信念,有人信,有人不信,信者將在社會主義的瓦礫上重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辯證法,也符合歷史唯物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