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話,不要微詞
作者:陳飛陽
日前,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正當全國95%以上人民大眾熱切企盼黨中央以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人民創造歷史觀,在黨的十八大之前,全面、系統、科學地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驗教訓,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勝利推向前進的重要歷史關頭,《人民日報》這一嚴重違背民意的文章,一時間,激起了黨內外廣大堅決捍衛憲法黨章基本精神,堅決擁護黨中央正確領導,堅決贊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人們的強烈憤怒。一切善良的民眾不禁要問:改革開放究竟為了誰?依靠誰?誰是改革開放最大受益者?誰是改革開放最大付出者?究竟誰在反對有利于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的改革開放?極度的官員貪腐賣國,極端的貧富兩極分化,極大的精神道德淪喪,一件件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罪惡的現實,哪一樣不是打“改革開放”幌子行對歷史和人民絕大犯罪?!!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誰都知道,博大精深漢語言當中,像寧要……不要……句式,是否定意義。如果存在貶義詞,這樣語句就是貶義句。宛如英語,某詞冠以in,含義可能完全相反。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其實真正的意思,兩者都不要。只不過在二擇一情勢下,比較而言,取其相害較輕一個罷了。體現了一種無奈。就這樣樸素大方的公眾語言,三十余年來,一直被資本主義改革派唱衰和忌恨。真沒料到,今天,他們自己也列出這樣貶義句式。好啊。不經意之中,流露其中秘密,從而事實上形成了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否定。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表面上看來,人民日報評論部的老爺們是要聽取老百姓“微詞”了,其實不然。這有他們以下套用的古語為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把其歸結于他們所提倡的“改革精神”。老百姓的“微詞”,是不是人言?人言不足恤,是不是用不著體恤?合起來意思,老百姓的“微詞”,是不是用不著體恤?這不是一聽就會意的嗎?這種自相矛盾,竟然出現在堂堂《人民日報》上,還要作為評論部,豈不唐突輕率嗎?
“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毛澤東主席的話,擲地有聲。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我們公開倡議:要對話,不要微詞。微詞,是一種居高臨下對老百姓批評政府或領導人話語的鄙視和否定。同“屁民”一樣,是官方輕視老百姓的語言。人民日報評論部這一篇文章,不是在搞團結,而是在搞分裂。是在制造官民矛盾。老百姓的話,是“微詞”,那末,官方的話就是“重詞”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不是明目張膽欲圖把社會拉向幾千年不變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嗎?這不是明目張膽違背胡錦濤同志的“新三民主義”嗎?這不是明目張膽踐踏神圣的憲法和黨章嗎?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危機從何而來?不正是為政者在三十余年中不聽老百姓的勸阻,一意孤行,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統統“改革”光造成的嗎?所謂經濟體制就是經濟基礎代用詞。明的不好說,就來暗的。把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拋棄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危機不是來到了嗎?這種危機不是要不要問題,而是必然會來到問題。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不是反過來,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這是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會產生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模式已經和平演變成資本主義的了,難道上層建筑還能保持社會主義的不變嗎?以權貴之心為心、“損不足以奉有余”的這一場“改革開放”鬧劇,現在即將進入尾聲了。標榜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開放,轟轟烈烈搞了三十多年,原來就是一步一步地摧垮共產黨自己的執政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世界上還有這樣荒唐的事情嗎?
人民日報的文章,總算羞羞答答地承認了現在的改革是一種不完美的改革。那么,不完美的地方又在何處呢?就在越改革越兩極分化,越改革越使工人階級失去領導地位,越改革越使新生資產階級成長壯大,工人階級創造出來的巨大生產力,最終反過來變成壓迫束縛自己的鎖鏈。總之,資本家階級越來越絕對富裕,工人階級勞動人民越來越相對貧困,個中的原因就是“不完美”的改革改掉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換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家成為社會管理者,生產資料掌握者,當然也就成了對工人階級勞動者所得生活資料支配者。我可以給你多,也可以給你少,甚至分文不給。在法律上是“公平合理”的。筆者有一位資本家朋友,他親口說,真想不到,生產資料有這樣“妙用”,簡直是妙不可言。私人只要一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想不要錢,都不行。錢就會日長夜長、自動不停長出來。錢會生錢。錢會下仔。難道錢真能下仔嗎?錢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生產關系方面的“秘密”呢?“除了這個勞動之外,工人再沒有完成什么勞動;除了這個采取工資、利潤、地租形式的產品總價值之外,工人再沒有創造什么價值。”(馬克思:《資本論》 第三卷 第945頁 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2版)在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中,馬克思以斬釘截鐵的語言宣布:錢不能生錢!錢不能下仔!是工人的勞動創造了價值。今天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秘密”就在于,工人無權分配自己通過勞動創造的價值。生產權決定分配權。這個分配權已被特色資產階級剝奪了。即便小頭工資也沒能全部取回。何況所創造大頭利潤和地租?大頭全部被不勞而獲新生資本家悉數剝奪了。這是造成社會畸形發展全部問題的實質。資本家階級獲而不勞,工人階級勞而不獲。還美其名曰:“補課”。如此方向的“改革”難道還能繼續要下去嗎?畸形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通過畸形發展來解決。“發展是硬道理。”就像一個被打斷一條腳的瘸子(畸形),為了能使他雙腿走路,“硬道理”、也就是不講道理地打斷他另一條好腿,同時給他一副雙拐杖(加劇畸形)。叫嚷這樣“改革”的,還是馬克思主義者嗎?還配稱馬克思主義者嗎?我們不是不要改革,我們要的是社會主義方向健康改革,不要資本主義方向畸形改革。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決杜絕兩極分化,就是要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就是要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遭到破壞以后重新建立起來,通過新一輪改革,使生產資料重新為全體工人階級和勞動者所有,剝奪者重新被剝奪,工人階級重新成為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重新歸于消滅(不是資本家個體),以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沿著這樣的社會主義根本方向改革下去,才不會產生危機,中國共產黨才有牢不可破的執政基礎。
我們的思想是最解放的!所謂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思想解放到更好地堅持實事求是上,解放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上,解放到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上。我們是最贊成改革開放的!所謂改革開放,就是改革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學習借鑒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制度,使全體人民在經濟上共同富裕、在政治上當家作主、在文化上凈化靈魂,實現更高程度的自由、平等、富足、高尚和幸福。當下中國的問題,根本不是要不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問題,是究竟要什么樣的解放思想、要什么樣的改革開放的問題,是為了和依靠95%以上的人民群眾還是欺壓和奴役95%以上人民群眾的問題,這是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生死存亡的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而我們主張的黨群對話一旦真正開始,必然把黨群雙方置于同等平等的地位,共同探討雙方關切,以便對癥下藥,如此一來,勢必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及人與人平等,這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黨章的。這比口頭尊重民意、實際擱置、甚至糟踐民意的微詞,不知要好上千萬倍。所以,我們請《人民日報》評論部把你們的微詞收起來吧!請傳遞我們的對話要求。或在人民日報上開辟一個對話專欄,允許就此辯論。要對話,不要微詞!
2012/2/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