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這是這是《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部文章。問題是,“不完美”的改革,黨就沒有危險了嗎?
客觀地說,“不完美” 的改革,不但也會給黨造成危險 ,,,,甚至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災害。
比如一個眾所周知的事例,蘇聯戈爾巴喬夫的“不完美”改革,其結果就是蘇聯共產黨的滅頂之災。
改革誰也不反對,但不要為改革而改革。改革不是沖動,改革也不是盲動,改革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改革是涉及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情,必須三思而后行。改革謹慎一點沒有害處,對我們這么一個大國猶是如此。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上世紀的價格改革,如果不是有著毛澤東時代遺留下來的,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結果會怎么樣?但現在我們還能經受得住那樣的危機嗎?
無須諱言,今天如果用鄧小平的十個如果來檢視改革, 三十多年的改革絕大多數不僅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敗的。“不完美”的改革能熬到今天,不是存在什么“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 ,,,恰恰相反是因為存在“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優勢,讓“不完美”的改革茍延殘喘至今。否則,這個“不完美”的改革早就崩塌了。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改革造成了貧富分化,改革制造了絕大多數的中下層民眾,如何讓這絕大多數老百姓從改革中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是今后改革的重心所在。如果不把握這個重點,整日想的是如何讓極少人的錢有更多的賺錢門道,甚至不惜復辟高利貸的合法性,那這種“不完美”的改革,黨所面臨的就不只是危險。
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進一步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白,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957年,在《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的講話中,他又一次申明:“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只要絕大多數的共產黨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我們這個黨不但不會有危險,而且一定會得到人民群眾越來越堅定的支持和擁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