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對外開放是非常嚴重的賣國行為
2012/2/24
我國這些年來對外貿易一直存在很不平衡的情況,出口商品遠超進口商品的數量,長期的貿易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巨增,現在三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作用本來是一種緩沖型的貨幣儲備,為方便進出口貿易、跨境旅游、留學等貨幣兌換的需要而出現的,沒有它不行,但過多了也沒有什么用處,只能用來買別國的國債期貨債券等。在我國不需要的那么多外匯的環境下,銀行業對外開放,引進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及讓外資來入股、并購我國經濟的實體企業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賣國行為。
外幣的作用和價值。外商的錢只適合在他們本國用,或者在我國急需外匯進口物資的情況下能顯現外幣對于我國經濟的價值,否則的話拿來再多的外幣放到我國,都是一堆無意義的“廢紙”。因此我國的銀行業引進所謂的外國戰略投資者,及讓外資進來我國入股、收購實體企業,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一種觸目驚心的現代帝國主義金融寡頭對我國財富的欺騙和掠奪,我們簡直就是在免費送出我國的財富、金融主權及實體企業。他們拿來那么多“廢紙”抵押,我國就要相應印巨量的人民幣給他們,一圈游戲下來,不但把我國很好的企業騙走了,還擾亂了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國內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百姓們怨天載道。想印人民幣的話,沒那些“廢紙”抵押,我國也可以印嘛。
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安全,希望有關部門識破帝國主義金融寡頭的驚天大騙局,馬上停止一些嚴重錯誤的開放政策,否則的話國民財富會被搞垮騙光的,國家主權也會喪失掉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附 找的一些金融行業洋資入股并購的案例,入股并購實體企業方面案例數量應是更多,有興趣的網友們可去調查:
2001年匯豐銀行、香港上海商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分別持有上海銀行8%、7%與3%的股權;2002年國際金融公司持有南京市商業銀行15%的股權;同年國際金融公司、加拿大豐業銀行分別持有西安市商業銀行12.4%與12.5%的股權;
2003年花旗銀行收購浦發銀行4.62%的股權,成為其第四大股東,而花旗集團有權在2006-2008年內增持浦發銀行股權至24.9%;
同年香港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與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與興業銀行正式簽訂投資入股協議,分別占增發后興業銀行總股本的15.98%、4%與5%;
2004年8月交通銀行增發約377億人民幣,其中匯豐銀行入股144.61億人民幣;
2004年9月22日深圳發展銀行發布公告同意吸收美國新橋投資公司入股,入股比例為17.89%,新橋成為深發展的第一大股東;
2005年3-4月荷蘭國際集團與國際金融公司出資17.8億人民幣與4.47億人民幣收購北京銀行19.9%和5%的股權;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耗資31億美元收購中國銀行10%股權而入主該年度的“十大并購案”之一,同年美洲銀行和新加坡淡馬錫分別以25億與14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
2005年8月高盛集團、安聯保險公司與美國運通公司共出資約30億美元購得中國工商銀行10%之股權;
2005年9月德意志銀行出資1.1億美元收購華夏銀行5%之股權;凱雷投資集團等出資4億美元收購太平人壽25%的股權,并有權增持到49%;
2005年8月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與交通銀行合資成立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外方持股30%;
2005年9月瑞銀集團出資17億人民幣獲得北京證券20%之股權……。
1.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凈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后,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凈賺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于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么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占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凈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凈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凈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并且協議規定日后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凈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凈賺約40億。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凈賺約9200多億,加上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系,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并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范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制。
像廣東發展銀行被花旗用幾十億美元控股后,玩弄類似基金老鼠倉之類的關聯內幕操作,錢進了國際炒家自己的口袋,然后報銷巨虧損,廣東省政府從財政資金拔600億填補這個外資控股銀行,這樣花旗控股我國發達地區性銀行,不但一分錢未花,反而首戰凈利百億。而高盛首席執行官在金融危機期間洋洋得意地說,我們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遠遠小于我們在建行投資獲得的分紅,通過控股建行,高盛當年賺了1300億。
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我只想給張宏良教授的數字補充一點;送給外資的銀行財產至少為一萬億元人民幣,占2006年中國GDP的將近5%(2006年中國的GDP將近22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的全部醫療保健開支也不過占中國GDP的6%。這也就是說,按張宏良計算的數字,中國光2006年一年由于“銀行產權改革”而損失給外國人的財產,就差不多夠讓全體中國人民免費享受一年的醫療保健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