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2月23日《人民日報》評論部的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的文章確實讓人震驚!有網友說,看了這篇文章很容易想到文革中群眾的“大字報”,大于也有同感。不能說“大字報”都是錯誤的,但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作為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第一大報,以其評論部名義發出的文章,不應該只是“大字報”的水平。為了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下面套用《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用“文革”替代其中的“改革”并對相關句子稍作改動來說“文革”,大家把它們比照著讀一讀,或許對《人民日報》評論部的這篇文章會有新的體會。
寧要“不完美”的文革,不要否定文革的危機
自1966年至今,中國的文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自毛澤東提出“繼續革命”的理論以來,人們對文革的普遍關切,標注著文革的深入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沖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文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炮打司令部、奪權斗爭、斗批改,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反對漢奸走狗賣國賊,文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從“觸及人類靈魂”到“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文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革命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文革就會招惹是非,文革就是“自找麻煩”,文革也很難十全十美。50多年后,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文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破壞為革,走資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文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儒家思維苛求改革。對于革命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在文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文革就戛然而止。現實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文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文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文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文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文革有風險,但不搞文革黨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革命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對于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革命來說,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文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
毛主席在50多年前就曾告誡:“這是一個大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大革命”,“走資派還在走”。事實上,從文革之初的白色恐怖,到76年的十月劇變,我們黨正是著眼于國家和人民的未來,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文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風險考驗,才能化危為機,推動文化大革命巨輪劈波斬浪,保證了中國社會主義旗幟還在世界東方和人民心里繼續飄揚。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文革,不要否定文革的危機。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尤其要時刻警惕短期行為損害執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獨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穩定,更有黨和國家事業的根本原則。面對全新文革的歷史方位,當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胡錦濤總書記說:“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為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中,毛澤東同志表現出了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和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壯麗歷史畫卷中,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為一代偉人的風采。他不僅贏得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而且也贏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進步的人們的敬佩。毛澤東同志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鄧小平同志也曾深情地說到:“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 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意義深遠,中國人民一定要牢記毛主席的囑咐:“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這樣的文章,在文革中就是“大字報”的水平,令人費解的是,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怎樣《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理論水平還停留在“大字報”階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