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為什么會引起爭議?在小民看來關鍵是因為它旗幟不夠鮮明。也許是這么多年以來在河里站慣了,不肯上岸。
單就說說這個文章的標題,就十分值得玩味。關于“改革”可以說是全民的共識,是沒有人反對改革的。問題是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改革”訴求,不管是被稱之為“既得利益”者的人們還是“改革成果分享不足”的人們都有自己改革的主張,而且后者對于改革的要求更急迫更強烈呼聲更高。就當今中國而言不改革危機是必然的,但是同樣延續原有的“改革”格局危機也是必然的。
任何改革都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尤其是利益關系的調整。記得當年改革之初,全國人民都是歡迎的,為什么改革30年之后人們對于改革的非議、不滿越來越多?普通百姓從歡迎改革,到感覺到越是改革生活就越是艱難?
“無論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這話也不錯;更何況我們30多年來的改革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呢。周密、智慧的改革都會有問題,那么“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也必然會有問題,而且還是積累了30年的問題。
面對“摸著石頭過河”30年積累的問題,如果依舊要堅持所謂“不完美”的改革,這分明就是不要解決過去改革當中積累的問題,不改變30年來形成的改革的格局。那么,請問30多年來的改革主要是誰“不完美”呢?平心而論自然是絕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而不該是30年來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們。當然,如果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說也許依舊不完美,因為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難道不解決這些30年來積累的問題改革者就可以直接從“摸著石頭過河”跨越到“頂層設計”了嗎?如此看來這個“頂層設計”會很管用,很完美。
一方面說要堅持“不完美”的改革,一方面又要“頂層設計”,是餡餅我不信,是陷阱我信。
30多年來,不論是改革者還是接受改革者,人們都曾堅信改革會使他們更幸福的生活。因此“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不怕交學費”、“不要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改革才得以步步深入到今朝。曾幾何時人們真心的“為他付出,為他歌唱”,曾幾何時人們對改革何曾有過今天這般“挑剔的目光”,面對民生的艱難民眾又何來對改革“烏托邦”般苛求與奢望?
“對于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人民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這樣的口吻似乎是一位改革的教導者,更像是一個中立的觀察家。難道人民日報就不能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成改革者嗎,如果是的話,那么請問你聽到聽取了哪些“民意”,又該為“民意”做出哪些主張?又聽到了哪些“流言”,又該對流言展示出怎樣的鋒芒?旗幟鮮明的聽取“民意”,挑戰“流言”是不是你該有的勇氣與擔當?
“發展起來的問題”這個說法非常巧妙。按道理說越是發展“問題”應該越少才對,而我們發展起來卻成了“問題”,這是創新的發展論。是的“發展起來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硬骨頭都是剩下的嗎?難道就沒有30年來形成的?“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是不是硬骨頭?更何況他們也不會僅僅是用優勢話語權的?民生問題是不是硬骨頭?改革的當務之急到底是什么?有誰來給個回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