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日報》評論部《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一文的時候,有些感想,順手加了些旁批。現在稍加整理貼出,以備一說而已。
原文: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
旁批:不同的聲音從來就有,改革卻從未停止。不知文中判斷從何而來,所指何事?
改革即變動,不變動的社會從來就不存在。因此改革不可能因某種聲音、某種勢力而停止,但它們卻可以影響變動的快慢和走向。如果反對意見、不同聲音于民、于國、于黨有利,從而調整改革節奏和方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這種調整確實會使現有改革停止下來,但這種調整本身難道不也是一種改革?是不是改革一旦啟動,就必得按既定方向狂奔,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是地雷陣?
問題不在改不改革,而在往哪里改、怎么改。
原文:“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
旁批:改革目的何在?不是國富民強、社會進步?僅僅是使黨沒有危險?改革對象是整個社會,改革風險由全社會承擔。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為確保黨沒有危險,不惜讓社會有風險。果真如此,百姓為何還非得讓他“領導”著?
原文: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微軟用戶3] 。
旁批:修修補補本是改革題中應有之意,大刀闊斧倒像是革命。經過幾次持續的大刀闊斧,被改的對象還能留下影子不能?我們到底是要拆房重建,還是修補?
原文: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旁批:聯系前文看,“危機”似乎僅指黨的危機。如前所述,若黨無危機以社會承擔風險為條件,黨的利益與百姓利益相悖,那有什么理由讓百姓拒絕這種危機?或者可以說,百姓有什么理由不歡迎這種危機?
原文: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尤其要時刻警惕短期行為損害執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獨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穩定,更有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
旁批:著眼點在黨則黨亡,著眼點在民在國則黨興。
2012-2-2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