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郭媽媽成了“祥林嫂”
郭媽媽十月懷胎,1995年生下成才(化名)。兒子一帆風順,小學初中高中都在名校。今年2月7日,剛剛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第二天,正上高二的成才,在家中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17歲的成才供述殺人動機時說:“我可以不用學習了,不用壓力那么大了。”(據2月23日《法制日報》)
九泉之下,郭媽媽難以瞑目。兒子多么優秀啊,成績好,親戚、鄰居都贊不絕口。2010年,兒子一考入高中名校,她就在學校附近租房,把家搬了過來,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兒子身上,一天到晚接送兒子。一家人的花銷全靠當工人的父親。不僅如此,她省吃儉用,在兒子日常學習的空隙,還給他報了多個補習班。去年寒假,有兩個化學班、一個語文班、一個數學班、一個英語班等著兒子補習,一直補到臘月廿八,年后初五又開始上補習班,中間休息的幾天都是在家寫作業。盼星星盼月亮,就為盼著兒子有出息。可是,正月十六,開學之際,她卻慘死于兒子手下。
郭媽媽生活的這座城市,跟國內其他大城市沒啥兩樣,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均衡,義務教育階段擇校風屢禁不止,高中則是舉著應試的大棒,讓眾師生苦不堪言。這座省會城市有三所鶴立雞群的高中,一所實驗,一所外國語,一所一中。三所高中每年的錄取分數線基本都在各科平均分90分以上。這意味著,初中階段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到這里就讀。即便是愿意花錢來讀,也有個分數線,平均分基本在85分以上。可以想見,這樣的高中在高考中的表現會怎樣。這種格局,多年未變。所有初中,也都拿著自己升入這仨高中的成績自我炫耀,大做廣告,這跟所有高中拿著考入北大清華的成績自我炫耀一樣,大家也都默認,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教育政績。
這當然是一種金字塔式的選拔教育模式,犧牲大眾,就為少數人脫穎而出進入塔頂。打個比方,跟舉國不惜代價爭奪奧運金牌一樣,最終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些幸運兒,其腳底下躺著無以數計墊底的犧牲品。相映之下,全民體育并沒有正常化開展和提高,普通民眾的體育活動依然一盤散沙。就連那些一屆一屆的運動會,透過那些乏味的熟面孔和應景之作,你能發現哪些鼓舞人心的力量滋生出來?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面是城市里眾家長擇校成風、功利化的教育觀催生出紅火的早教市場,一面是農村教育空殼化后讓全民數年后付出“第二種代價”(見2月22日《中國青年報》)。郭媽媽的悲劇只不過一個預警而已,不吃不喝,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獨生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過度之后,子女已經成為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超載乃至出車禍就是必然,到頭來終于灰飛煙滅,令人唏噓嗟嘆不已。
郭媽媽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她們目不轉睛,全神貫注,教育好子女成為自己活著的唯一希望。但是她們又極度缺乏正確的教育觀,不知不覺中就把孩子當做工具,嚴密監管,除了學習、補習和作業,孩子一無所有。當然,她們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社會現實需要你在金字塔式的教育模式中爬到塔頂才算成功,都是被逼的,別無選擇啊。
郭媽媽死了,當地媒體沒說,許多人不知道,這所名校大概就跟啥也沒發生一樣,一切照舊。但是,這出悲劇還是傳播出來了,如果再結合此前因為厭學而弒父弒祖母的一篇篇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家長苦,孩子更苦,眾多孩子在拔苗助長的氛圍中要么恐懼,要么煩躁,要么絕望。——我看見,郭媽媽活著像祥林嫂,死了更像。她一心一意盼望著好日子,但在泥沙俱下的教育模式里,她只能讓子女超負荷行走在自己設計的人生路上。結果雖然螞蟻一樣四處奔波,還是命運凄苦,應了那句“心強命不強”的讖語。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