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芒推薦:
此文很好!值得一讀。
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它旗幟鮮明的佐證了我們此前提出的觀點,即未來新的主流經濟學決不是西方經濟學,只能是建立在成熟的、系統的、科學的異質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早已破產了。這一點連西方資產階級的御用理論家們都敏銳的意識到了。而十分可笑是我國那些狗屁經濟學家們還在信口雌黃,依然忽悠著黨和人民,無恥至極。
請參閱筆者去年12月25日在本鄉“思潮碰撞”欄目發表的《繼承馬克思的異質勞動價值理論》一文。文中,對未來主流經濟學的問題有系統的闡述。】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1月31日文章】題:下一個馬克思(作者美國政策研究所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負責人約翰·費弗)
列寧榮登最近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封面。英國《金融時報》在刊登關于“資本主義危機”的系列文章。卷土重來的新保守派人物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外交》雙月刊上呼吁左派集思廣益。知名的階級斗士紐特·金里奇猛烈抨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是個冷酷無情的闊佬。
政治光譜再次發生混亂
當然,這不是政治光譜首次發生混亂。10年前,9·11襲擊事件促使一些自由派人士匆匆站出來支持小布什政府的擴大化對策。此后,伊拉克戰爭的災難性后果把包括福山在內的一些新保守派名人推向了相反方向。在圍繞利比亞干預行動展開的爭論中,我們仍可感覺到上述劇變的余波。
如今,金融危機和“占領”運動從不同的層面上改變了政治光譜。—段時間以來,右派和左派的政治分類已經嚴重失當。但是,如果金融界內部刊物和右派知識分子的文字談吐都像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一樣,那么我們也許面臨著重大變革。
金里奇沉溺于階級斗爭的言論,表明兩大政黨內部都在發生政治叛亂。平民主義者群起反對財閥,茶黨和“占領” 運動則發動奇襲。此類針對精英階層的叛亂幾乎是在周期性地爆發:進步分子針對“鍍金時代”的富豪,擁護新政的人士針對金融家,里根主義的信奉者針對共和黨的正統派。如果美國經濟有所改善,全球再度發生嚴重衰退的風險降低,那么也許茶黨和“占領”運動都將銷聲匿跡。奧巴馬會重彈支持華爾街的老調。共和黨人會認為金里奇的新馬克思主義戰術是一次失敗的實驗。
資本主義面臨信任危機
但是,鑒于美國經濟仍然陷于停滯,歐元大廈搖搖欲墜,資本主義確實面臨信任危機。《金融時報》正在刊登關于資本主義當前所面臨挑戰的系列文章。該報認為,問題歸根結底在于企業高管應該拿多少報酬。資本主義需要監管,因為少數壞蛋為一己私利而扭曲了規則,這種監管最好由國家來實施。
該報的社論指出:“資本主義需要國家,不是讓其管理經濟,而是讓其調節人們管理經濟的方式,迫使人們為自己的行動承擔后果。”換言之,國家要出手拯救資本主義,但只能采取女教師管教淘氣學生的有限度方式。
《經濟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有所不同。陷入危機的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資本主義,而是放任自由的西方資本主義。亞洲式的資本主義很快就擺脫了金融危機。該雜志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正在不斷發展,資金充裕,由于西方爆發危機而信心倍增。”
但是,《金融時報》請求政府加強對經濟的關注,《經濟學家》則對引領中國、韓國、新加坡和其他國家取得經濟成功的國家資本主義持猜忌態度。該雜志懷疑“如果這種制度想要創新而不只是迎頭趕上,想要在步入歧途時做出調整,那它是否能從現有的成功當中獲益。”
歌舞升平的日子一去不返
一邊是國家的引導,另一邊是市場 “看不見的手”,如何實現兩者間的平衡?對于這一曠日持久的爭論,《經濟學家》和《金融時報》看法不一。它們都意識到,歌舞升平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有頭腦的資本主義者可能會對兩者的合適比例持有不同看法,但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他們會調整原有配方,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成分或者最終產品。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提到弗朗西斯· 福山。《外交》雜志出版了一期紀念特刊,回顧過去90年對全球議題的看法。該雜志邀請提出“歷史終結”命題的福山來分析“歷史的未來”。20多年前,福山預言自由民主主義的勝利將標志著意識形態激戰的終結,因此也是歷史的終結。在那之后,由于自由民主主義和歷史所面臨的許多意識形態挑戰(國家主義、宗教、軍國主義)依然存在,他顯著調整了自己的觀點。他在《外交》雜志上撰文闡述的兩大關鍵挑戰是: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令福山沮喪的是,左派未能拿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取代明顯失敗的不受管制的市場。
面對“占領”運動的挑戰,福山和右派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比傳統的自由派更為認真。他們知道,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對資本主義的基礎構成了挑戰。福山真正希望的是讓“負責任的” 左派拿出對中產階級有益的替代方案,取代他認為比較危險的平民主義。他未能意識到,美國中產階級之所以能保持現有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正是現行經濟體制所維系的全球不平等狀態。
世界將迎來新時代
盡管福山對中產階級存續能力的誤解和對思想爭鳴的幼稚信念對富人有利,但他確實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左派缺少有力的方案。我們在等待一位現代馬克思,他可以拿出對現有經濟正統觀念的尖銳批評意見和變革計劃,從而使左派和右派同樣大吃一驚。無論如何,左派長期以來信奉同樣不受約束的增長模式,從共產主義的工業模式到進步經濟學家的一攬子刺激計劃都不例外。
這個馬克思不會發表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宣言。相反,新方案將把經濟學和環保主義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改變這兩個學科的方向。馬克思開創了政治經濟學;現代版的馬克思將開創行星經濟學。它的主旨不光是實現綠色資本主義,仿佛足夠的太陽能電池和環保型汽車就能拯救世界。我們現有的經濟體制已經達到了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
政治分類體系的混亂表明,我們即將迎來新時代。與《經濟學家》、《金融時報》、弗朗西斯·福山和紐特·金里奇的看法不同,我們的任務不是拯救資本主義或者中產階級。其中牽涉的利益要重大得多。日益洶涌的洪水將同時淹沒左派和右派。未來可能如克里斯蒂安·帕倫蒂所說,將出現“風暴社會主義”,大政府不斷擴大,以應對重大天氣現象。或者,如果下一位馬克思正在某個地方奮筆疾書,未來可能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經濟體制。
日媒:發達國家遭遇“中產階級危機”
新華國際
【李永芒推薦:
按:此文很好,同樣值得一讀。它也旗幟鮮明的佐證了我們此前得出的一個判斷,即當西方中產階級的生活也變得舉步維艱時,一場新的科學意義上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高潮就來臨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將會同時實現。舊世界的崩潰和新世界的誕生已經為期不遠了。我們正在信心百倍的為這一天的到來而日夜工作著。
請參閱筆者去年12月25日在本鄉“思潮碰撞”欄目發表的《繼承馬克思的異質勞動價值理論》一文。文中,對西方中產階級的前途、命運及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未來均有系統的闡述。】
【日本《經濟學人》周刊1月31日文章】題:正在沒落的中產階級(作者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系教授白波瀨佐和子)
2008年雷曼公司破產引起金融危機,隨后又爆發歐債危機,宏觀經濟變數叢生。受此影響,發達國家近年來普遍出現日益明顯的“中產階級危機”。
企業和家庭均面臨各種不穩定誘因,已不能憑一己之力渡過難關,看不到未來的現狀不僅在日本,還在歐美等各發達國家普遍引起中產階級萎縮。
全球中產階級萎縮加劇
2010年1月,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份題為《美國中產階級》的報告。報告指出,一方面很多美國人仍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級,但另一方面,能夠維持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人卻在減少。所謂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即熱衷于子女教育、享有優越的居住環境和為未來醫療費的增加做打算。
受2007年次貸危機影響,至今仍有很多美國人負債累累。此外,美國失業率2009年10月突破10%,之后在9%至10%徘徊,至今仍處于8%至9%的高位,美國經濟獨霸天下的局面戛然而止。而且,2010年中期選舉以來,保守派草根運動“茶黨”崛起,去年下半年呼吁公平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風起云涌,這些反映中產階級積郁情緒的現象層出不窮。
在英國,1999年就出現不上學、不就業和不受訓的青年群體(“尼特族”現象),而其人數近來創下新高。據英國教育部統計,截至去年11月,年齡在16歲至24歲之間的“尼特族”人數達116.3萬人,同比增加13.7萬人。除數量上增加外,“尼特族”的長期化問題也受到關注。另據觀察,“尼特族”現象還涉及英國社會頑疾“貧富分化”問題,家庭越貧困的孩子就越容易淪為“尼特族”。
對此,英國政府出臺兩項政策。一是對低收入群體家庭的孩子提供重點就業幫扶,二是對雇傭見習生的小企業發放補貼,但這些政策尚未見效。
處于歐元危機風口浪尖的歐洲大陸也被蒙上一層陰影,這里也可看到中產階級普遍萎縮的現象。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MU)通過擴大經濟圈加強了經濟實力,但希臘債務危機表明,這種“紐帶”帶來風險。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統計,從2000年到2007年,德國在收入中間值范圍內的中產階級所占比例從62%降至了54%。
那日本又如何呢?根據筆者牽頭的基礎研究項目“關于解析少子老齡化社會階級分化和構筑公共性的綜合性實際驗證研究”表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7年,“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中間值范圍內的”中產階級所占比例已從51.9%跌至45.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